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二)主要特點
在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中,我縣重點探索構建的以“一選兩制”為主要框架的制度體系,是一大亮點。“一選”,就是大力深化民主選舉,全面落實廣大黨員、群眾的選舉權。“兩制”,就是大力推進鄉局級黨組織重大問題議事票決制度和村級民主懇談會制度,全面落實廣大黨員群眾的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縱觀我縣民主政治建設的歷程,“一選兩制”,適應了新要求,開拓了新領域,實現了新突破。
一是順應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新要求,在發展黨內民主上有了新突破。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為此,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必須把發展黨內民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選兩制”正是順應這一新要求的開拓之舉。“兩推一選”工作改革和完善了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的選舉制度,廣大黨員的意愿在選人用人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鄉鎮黨委重大事項議事票決制度,健全了民主集中制,強化了民主對集中的制約,實現了黨內議事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村級民主懇談會制度讓廣大黨員參與村級事務的管理、決策和監督,構建了一個反映黨員意志、發揮黨員作用的制度平臺。“一選兩制”的推行,使黨內民主擺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優先、突出的位置,實現了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二是順應以村級民主促進鄉級民主的新要求,在提升民主層級上有了新突破。京山縣是全國村民自治模范縣。十多年來,全縣大力加強村級民主政治建設,廣大群眾民主素質在民主實踐中得到了全面提高,他們迫切需要在各方面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包括鄉鎮干部的選舉權和罷免權,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等等。XX年年年,有關部門曾隨機調查了2200多名農民,其中認為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應由全體黨員和選民提名的有1613人,占73.3%,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應實行差額選舉的有1610人,占73%。由此可見,隨著村級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推行,隨著廣大黨員和群眾民主熱情和民主素質的不斷增強,提升民主層級,在更廣闊的范圍內讓廣大群眾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已經成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的基本走向。“一選兩制”正是順應這一發展要求,將村級民主擴展到了鄉級民主,用鄉級民主推動村級民主,以村促鄉,以鄉帶村,使鄉級民主和村級民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新路。
三是順應“四大民主” 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新要求,在健全民主體系上有了新突破。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是一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體系。要深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必須構建起新的制度體系,把“四大民主”建設統一起來,使之網絡化、系統化。“一選兩制”適應了這一新的要求,以“兩推一選”為載體,較好地落實了黨員和群眾的選擇權,以重大事項議事票決制度和村級民主懇談會制度為載體,較全面地落實了黨員和群眾的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一選兩制”在健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體系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群眾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進一步促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但是,當前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發展與民主推進的矛盾,影響了基層民主建設。民主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應相互適應。經濟發展的速度影響著民主化程度的進程。從調查中發現,越是經濟發展速度快的地方,民主化程度越高,氣順人和。反之,人心不穩。目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與民主的推進速度不對稱,特別是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緩慢,制約了民主政治的推進。一方面,大部分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甚至有的是空殼村、負債村,在推進民主化進程中,必然會產生經濟發展與基層民主建設不適應的問題,再加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民主成本沒有解決的辦法,導致村級發展民主無積極性,影響了民主的推進速度;另一方面,通過這幾年的發展,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戶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解決生計上,而無暇顧及民主管理,很顯然,在生存權和發展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客觀上影響了基層民主的進程。
第二、推進基層民主的合力不夠,限制了基層民主的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各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實施。而實際中,在抓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統籌協調運作,涉及的部門如紀委、組織、民政、經管、財政、司法等部門都是各管各的線、各唱各的調,沒有一個好的機制,相互配合不夠,合力不夠,再加上人員的缺乏,影響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整體發展。
第三、基層民主發展上的不平衡、不規范,制約了基層民主的發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是基層民主的有機整體,缺一不可。但從實際情況看,基層民主建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操作不規范的問題。一是重民主選舉,輕其它三個民主。民主選舉是一項硬性的階段性工作,無論是在領導力量上,還是財力、物力、人力上,各級重視程度較高,工作也開展的較為順利,而相對于其它三個民主,重視程度和工作的力度明顯滯后于民主選舉,普遍存在厚此薄彼的現象。二是農村基層民主好于城鎮。一談起基層民主,首先想到的是村級民主,重視的程度也高,各方面傾斜的也多,而忽視了城鎮社區這一重要階層。所以,無論在組織機構、基礎設施、人員配置、經費保障上與農村差距太大,明顯滯后于農村,民主化程度明顯落后于農村,影響了基層民主的整體推進。三是民主決策的方式不規范、不透明。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村民自治組織最高的決定形式為村民代表大會。從實際看,在村級重大事項決策上,有的很少或不開村民代表大會,大多數以村民懇談會的形式決定村級重大事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少數地方對決策的內容透明度不高,與群眾交流溝通的少,導致一些地方出現決策后難以執行、群眾上訪的現象,影響了民主決策的效果和社會的穩定。四是農民民主參與的渠道不夠通暢。一方面,少數地方干部擔心擴大了民主會使自己在一些事務中“做不了主”,因而工作時有時無,要求時緊時松,盡管都制定了嚴格的各項民主制度,實行了村務、財務公開,但執行時缺乏連續性和規范性,大多數村民還不能參與到重大村務的決策和管理上來;另一方面,群眾對民主的認識有一定的偏差,認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就是民主,對涉及其它的事項漠不關心,存在只要不損害到自己的利益,推不推行民主與自己無關的思想。五是民主管理和監督形式虛化。有的地方村務公開存在隨意性、形式化等問題,許多群眾關心的核心問題并沒有經常公開。有的民主管理和監督缺乏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帶有一定的應付性、被動性,重形式、輕內容、時緊時松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缺乏有效的檢查督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