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學習西遷精神心得體會(通用3篇)
中學生學習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1
12月3日下午,我校在多功能廳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題報告會——“紅色基因我傳承理想信念伴我行”。這場關于“西遷精神”的專題報告會使我了解到我們這個富足的年代所了解不到的事情。會上,胡奈賽教授用生動形象、簡潔但又詳細的語言給我們描繪出了那時的景象。
1955年初,朝鮮戰爭雖已結束,但國際形勢仍然緊張。中美之間相互對峙,相互沒有接觸。并且當時正值國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作為鞏固后方布局,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安地區的工業建設將有重大發展,在此背景下,國務院決定交大“內遷西安”。于是,交大在西安爭分奪秒的校園基本建設活動,由此展開。
胡奈賽教授說:“交大的成功,不單單是交大自己的功勞。”正當在西安要建設起西安交通大學的時候,月已臨近十一月,夜間的溫度最低達到零下十五度。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西安市政府緊急集結了兩千五百名工人師傅在此作業,晚上,工人師傅們就睡在自己簡陋的工棚里,躺在由草所鋪成的墊子。但是工人師傅們毫無怨言,保證著每天的工作質量,如期完成建設,使得西安交通大學如期開課。
西安交通大學是現在的雙一流大學,這所大學所獲得的成就,離不開全體師生的艱苦創業。其中很多教師拋棄家產毅然投身于西部的建設當中。遷校初期,朱城教授已患上了肝炎,于是他把黑板放到了自己的宿舍,每日廢寢忘食,籌建工程力學專業、編寫教材與講義,還在多地講學,最終成為我國工程力學專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是,也是因為積勞成疾,朱城教授年僅38歲就離開了人世。但是!“西遷”一定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他不光為國家的物質奠定了基礎,還為我們這些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愛國不是選擇題。我們要為我們的國家獻出我們的力量,我們要有艱苦創業的精神,將我校“白楊精神”與“西遷精神”相結合,使自己成為扎根在西部的一棵白楊樹,為人民、社會、國家做出我們應做的.貢獻。
中學生學習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2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向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中學生學習西遷精神心得體會 篇3
作為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心中有許多美好的愿望和夢想。但試問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很少!那是為什么呢?因為在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往往流于空泛,簡單的讓學生想象或講出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那么至于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卻沒有告訴學生。
不是因為孩子們沒有夢想,而是他們只擁有夢想而沒有目標。有人說:“成功的第一法則就是把夢想變成目標,”
由此可見,夢想與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區別。夢想就像寫在沙灘上的字,被海浪一沖就變得無影無蹤,而目標如同刻在巖石上的字,即便歷經風雨依然清晰可見,因此我們想讓學生實現夢想,就要讓學生吧夢想變成目標。
怎樣把夢想變成目標呢?
第一,目標要量化比如應讓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目標,那就讓他們多記單詞,怎么個多法呢?應該達到多少?這就是量化。
第二,目標要有時間的限制 比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的詞匯量要達到500多,那么再進一步細化,每天記多少個,實現了就達到了目標。其他科目也一樣。
第三,我們要對學生制定科學目標就應該考慮一下幾點,首先為學生描繪出發展前景,有了榜樣就有了希望和動力,學生才肯心甘情愿的學習,因此在制定目標時因給出相應的`榜樣和發展前景。其次,目標要容易理解和操作。
只有在一個個既明確又易于操作的目標的指引之下,循序漸進,我們的夢想就會在不遠的將來變成現實。
中學生學習法律心得(2):
聞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更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教育承擔了使每一個社會成員社會化的重任,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在其中的意義更是毋庸置疑。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難以抉擇的時候,但,當你正處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決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尤其是我們青少年。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應試教育的陰影仍然存在,不少學生成了應試教育條件下的失敗者。他們年齡還小,心理壓力大,心理發展很不穩定。
在他們身上,容易養成不良習慣,發生違法行為,加上一些學校應試當先,忽視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極易導致上述學生造成或輕或重的法律后果,使得青少年犯罪率越來越高。因此當前為適應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充實和完善學校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加強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尤為重要。
.在我們身邊,一些同學老是犯錯誤,法律紀律觀念淡薄,屢教不改。認為:只要自己不去殺人放火就行了,犯點小錯誤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不過俗話說得好:“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偷油,大時偷牛。”
這就告訴了我們: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良好的法律紀律意識,隨意做損壞公物,打人,罵人,甚至偷竊等壞事,不僅僅是給你個人的形象抹黑,而且會漸漸腐蝕你的心靈,收集你失去辨別善惡的能力。漸漸地,你就會情不自禁地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你不能夠痛改前非,繼續發展下去,那些惡習就會在你心理根深蒂固,而且會越變越嚴重。到時,你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終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人生自由的監獄了。
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性格也會變得迥然不同。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正是學習知識,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學法,用法。學習法律是為了防止自己由于無知而觸犯了法律,用法則是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受到傷害。 多數中學生都希望獲得相關法律知識,對法律問題感愛好,但卻對法制教育感到困惑。我對本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所有學生都希望學法、懂法、用法,但普遍對法制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所以我們應該主動地,自覺地去學習法律。其實學習法律的方式很多:可以看法制節目,可以聽法律講座,也可以閱讀相關書籍。
總之,只要我們肯去學,就不會不懂法。同學們,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作為祖國的希望,作為青少年的我們,為了我們能夠健康成長,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嚴于律己,改掉不良習慣,學法守法,做一個合格的當代中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