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選拔觀感:天涼好個秋
六小的xx老師給我們承諾了一節主題活動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課題是《趣味的學習》,這是一節記憶類的課,看來不僅僅是五小當年對方法課的理解有問題,所以我只能算這節課是主題活動。但就算是主題活動也存在問題,包括學生完全是被動式地接收對自己最喜歡的課的選擇,沒有一絲不同的聲音出現,這本身就不符合存疑的理念,況且還是對英語課的興趣,這讓我不得不懷疑有事先排演的嫌疑。整個活動是在教師的嚴謹指揮下,一步步走向預設好的命題,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不過也有一個亮點是,在活動中強調確定主題的方法今后要學會運用,能夠在活動中穿插方法類指導,這是我欣賞的。
六小的xx老師揚眉亮劍,終于上成了一節方法類的課,她的課題是《觀察法》。當二工鎮的把觀察法上到一個高度后,繼任者的觀察法都很難逾越。楊媚老師另辟蹊徑,在前面的理論鋪墊之后,各小組將事先準備好的道具擺出來,以動物為主進行觀察,包括兔子、烏龜、蚯蚓、蝸牛,也有兩個組分別是鮮花和撲克魔術。課堂時間安排合理,主體活動明顯,學生觀察時間充裕,環節齊備。缺陷是在觀察前沒有提出安全、衛生等要求,甚至觀察的要求也沒有大屏同步,造成有學生舔蚯蚓,想通過味覺觀察;有的學生把手指放進兔子嘴里,想通過觸覺觀察;有的學生用鉛筆扎花,不知道是想通過什么觀察。雖然不提出要求反而激發了學生的觀察欲望,拓展了觀察角度,但畢竟不安全也不衛生。有兩個亮點我很喜歡,一是在最后的匯報中學生不僅僅提到了“我看到了什么”、“我摸到了什么”、“我聞到了什么”,關鍵是有一個“我想到了什么”,在觀察中強調學生的內心體驗,一下升華了主題。另一個是教師的點評很到位,而且最后把生成性的問題甩出去,使活動留有余地。不過那個撲克魔術的觀察組是不成功的,同組學生沒有匯報,他們甚至沒有認真觀察,只是一個孩子的表演,可以考慮換一種方式。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這種觀察是事先教師的安排,不是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生成的觀察,觀察對象是提前準備好的,學生缺乏一種主動的觀察。
五小的xx老師也是一位“老教師”,xx年就參加過在舉辦的一次小型研討會,她上次要參加百校聯誼的選拔,課題是《小組的合作》,我在前面已經做過評論了。這次她重新設計了課,選題是《調查問卷的設計》。這是一節中規中矩的方法課,借助調查問卷,讓學生自己總結原則,發現規律,形成規范性調查問卷。但最后的反饋時間過短,缺乏全體意識,教師的點評語言邏輯性不強,點評不嚴謹。亮點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從中提煉出各小組的調查問卷設計方案,但教師囿于知識結構局限,沒有拓展開來,對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敢延伸。
二小的王金玲老師課題是《怎樣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對課件的觀察,提出問題,導出課題。整堂活動給我的印象有排演的痕跡,小組討論的三個問題也是事先的預設,學生只是機械按教師的布置來完成任務。從活動本身看,王老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不熟悉,語言連貫性不強,缺乏感召力。各小組提出的問題偏重于植物或水果,這和教師前面的鋪墊有關。同步指導的活動要求過于簡單,問題的提出過程中本身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沒有點到,如“問題要切合實際”、“問題不宜過大”、“問題要集中在同一對象”等,教師沒有點到,所以學生的問題提出比較雜亂?傮w看本次活動缺乏亮點,教師駕馭活動的能力不強。
二小的也是參加百校聯誼活動的教師,上次我已經點評過她的那節《怎樣進行觀察》,她自己也感覺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這次想換成主題活動類的,選擇的課題是“人與社會類”的《我的班級我的家》,也是借小故事“一滴小水珠”導課,然后一步步把這次活動上成一節思品課。現在的思品課的上課形式和綜合實踐很相似,因為單純的說教已經說服不了學生,只能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來滲透。但二者是有嚴格區別的,思品課里總是把正確的觀點預設給學生,教師通過小活動或小游戲,慢慢引導學生往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正確的方向”邁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知不覺就扼殺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圈套中。綜合實踐活動課雖然也要求滲透德育教育,但我們強調的是不對學生進行范疇化的界定,不以指向明確的價值觀左右學生的思想,而是通過活動或游戲,讓學生自我判斷,自我分辨,重在過程的體驗,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得到感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二者是很難把握,所以我最后建議曹老師還是換成方法類的課,或換成“人與自然”或“我與”類的主題活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