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堂課——參加全區教研活動感想
四看內容,講求“準”與“深”,要變“學教材”為“用教材”。我這里講的“內容”,廣泛地涵蓋了教育目標的明確、教學重點的確定、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學材料的拓展等方面,內容的物化就是教材。“準”是適合性標準,要求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準確把學生學情、課標要求、教材特點、課堂容量等要素,做到不離本——以學生為本,既要關注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也要關注學情的個體差異性,堅持因材施教;做到不離綱——以課標為綱,特別要防止悖離課標盲目拔高學習要求,增加學習難度;做到不離譜——簡明而不虛空、充實而不草率才算靠譜。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有些課堂學生的有效參與面不廣,參與度不高,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內容處理上或者離本,或者離綱。“深”是程度性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深入理清知識內部、認識與實踐、學習與個性發展等邏輯關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材的把握上,我主張要變“學教材”為“用教材”,這是拓寬孩子視野的需要,在信息化時代,一本教材帶給孩子的知識是不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的;也是注重個性的需要,說到底,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是用來發展個性的“工具”,不是“學習”的“目標”,我們的教學需要從書本講讀拓寬到孩子的社會生活實踐。這次活動中,唐靈燕老師上語文課,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個性特點整體把握教材,邏輯合理,思路清晰;王全勝老師上地理課,著眼于讓孩子掌握自然規律,在教材處理上作了大膽調整與補充,值得肯定。需要指出的是,變“學教材”為“用教材”,拓寬孩子學習課堂,前提是遵循教學規律,重點是關注社會生活實踐,不能以此為借口盲目大搞課外培訓,甚至出于功利為孩子統一征訂教輔資料,增加孩子學習負擔。
五看理念,講求“正”與“新”,要變“考試第一”為“天人合一”。理念是一堂課的靈魂,它不是獨立于角色、道具、過程、內容之外存在,而是滲透在上述各個要素之中。“正”是價值性標準,要求教育理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符合教育內在規律,我認為最基本的課堂理念一是“人”的理念,二是“天”的理念。“人”的理念就是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堅持不放棄、不拋棄;要堅持學生為本,以人的個性發展為核心,促進人的健康成長;要關注人的各個方面,促進全面發展;要從孩子的學情出發,切實關注孩子的個性差異。天道自然,“天”的理念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從現有條件出發,遵循人的身體心理發展規律,遵循知識傳播規律,遵循團體管理規律,有序推進教學活動。“新”是發展性標準,要在課堂里融入學科以外的元素、教育以外的元素、時代的元素,保持與時俱進。保持理念的“正”與“新”,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摒棄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變“考試第一”為“天人合一”——現時的教育改革,我們面臨許多困難,特別是行政化的考核管理可能對我們工作模式的變革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所以教育人需要有更強的獨立人格、更深的職業情懷、更大的創新勇氣來推動這種變革。
需要說明的是,我這樣解剖一堂課,完全是為了立體地審視它,并不意味著我認為一堂課可以以這樣離析的方式存在;事實上,任何一堂課,它的各種構件都是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需要整體設計,整體把握,并不能肢解。另外,以上各論點的排序,是基于聽課者的認識規律而形成的由外及內、由形式及內容的排序,如果要參照以上來備課,思維模式可能剛好要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