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優秀教學視頻有感:以學生為主的互動式課堂
在教學方案成功設計之外,另有周老師的上課技巧也是讓我不得不提。
ⅰ 回答方式
1、以小組為單位,由代言人發言。明顯可以看到,整個課堂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實驗,最后再以小組中的一個代表進行發言。這種方式有如下的優點:①一個人在思考問題時總是會有缺漏的。而群體的力量才是智慧的結晶。②通過組內的討論,同學間相互啟發,激發思維火花。③小組間也在某種程度上會有競爭的心理,使得學生全力以赴。因此,這種方式使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有夠順利進行。
2、集體回答與個人結合。課堂上雖然是以法定代言人發言的,但周老師也同樣設置了一些簡單的群體性回答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緊跟著老師,也使學生能加深知識記憶與理解。
ⅱ巧用提問
1. 辯證性的提問:在求偶的圖片中,學生都知道美麗的孔雀才能求偶,周老師提出了羽毛不漂亮會怎么樣?接著便引出了不漂亮即不能成功求偶,繁衍生存,這就是大自然的適者生存的規律。在產卵的圖片上,周老師提出,有巢和沒有巢有什么不同?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被老師這么一問,學生便開動腦筋思考,使學生的主動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在孵卵的圖片的講解中,周老師又提出了孵與不孵卵有什么區別?然后再自然地引出下面講解孵卵的好處。
2. 有針對性的提問:周老師通過學生做實驗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回答相應的問題。如讓實驗過程中將蛋打散(比較容易觀察到系帶)的同學回答卵白與卵黃之間有些什么,并將他們實驗的成果展示給大家看,這種方式不僅是做實驗的學生本身,也讓其他同學都有更加形象地認識。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
3. 循循善誘引導:有的學生發現卵殼上有許多小孔,于是周老師抓住這一發現,繼續提問:“這些小孔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回答不出來時,周老師接著引導:“在孵化時雞蛋時雞卵里邊是小雞的雛形。”這時候學生恍然大悟,小孔是為了要透氣!“對,那如何證明這雞卵上有這些小孔的存在呢?”學生一下子回答不出來。“聯系下生活實踐。”周老師繼續引導。“泡在水里?”學生不確定地回答。“對!可以把雞卵泡在水里在,最好是熱水,若有小孔,就會有空氣跑出,會看到有氣泡逸出了。”這就是周老師在提問時一步步地引導學生的一個片段。周老師的作用是穿針引線,引導學生動腦思考。這種方法在學生對問題毫無思路時,即降低了問題的難度,也使課堂上學生有一種收獲的成就感。
4. 巡視指導提問: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同學不小心將雞蛋的卵黃與卵白取出時攪混了,結里使實驗的后續觀察帶來了不便。這時,正在巡視的老師發現了這一情況,并沒有責罵,而是很包容地微笑著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學生很不好意思,老師又讓他們比較下自己實驗的方法與別的給的方法。這種及時在實驗中提出的問題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的一些問題,使實驗進行地更加順利。當然更為后面知識的講解作了鋪墊。
ⅲ 引導探究
1、 給一個方向,自由探索:在進行實驗時,周老師并非完全地讓學生自主去發現。而是給學生布置了任務:①觀察順序(分別從外層到內層,鈍端到尖端)②思考問題:鳥卵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及結構功能。
2、 引導結合生活經驗:在介紹卵殼作用時,有的同學很不解,為什么它被我們一敲就碎還能起保護作用?這時,周老師便讓回答的同學想想平時的體驗。這個同學立馬就想起了平時握捏雞蛋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將雞蛋殼給握碎。這便很具體化并使學生易于接受地解釋一些知識。使學生學會在學習中善于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3、 善于發現問題:在做實驗過程中,并非每個小組都是做成功的。有不少小組有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周老師在實驗過程中認真地協助同學實驗,幫助學生回答一些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種引導探究的方法的確讓學生完全清晰地學會思考與理解。
ⅳ 知識講授
1、 拓展重點知識:在講解鳥的生殖與發育時,拓展地講解了體內受精與魚體外受精的區別,鳥的孵化的作用、鳥巢的作用,拓展了課本內的知識,也是科普性的教育。使教學課堂更加地生動活潑。
2、 靈活銜接知識點:每個知識點講完后都會有小結,并且由小結引入下一知識的學習。如從鳥的生殖與發育中講到鳥的卵可以在陸地上孵化,說明了卵是陸地生活的標志,于是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個內容:鳥卵結構的學習。使課堂嚴密地整合成一個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