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追夢歷程
中國人的追夢歷程
“中國夢”作為一種形象生動的比喻,富有感召力,易于被人們認同,成為奮發進取的動力;作為價值目標,是人們認識和實踐的崇高目的,激勵人們追求真善美;作為社會發展過程,包含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作為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需要進行理性的哲學探討。
“中國夢”中的“夢”,不是指心理現象的“夢”,而是人的認識中的“夢想”,也就是理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把理想、夢想作為同義語使用。什么是理想?學界認為,所謂理想,是指人們關于未來的有實現可能的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表現。就個人而言,理想就是人生的奮斗目標。人各有理想、夢想,各個民族也不例外。
“中國夢”作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理想追求,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探索過程,具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其一,中國夢是遵循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認識成果。理想,夢想,是人們的社會意識、精神現象,是人們在對社會現實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們生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地充滿各種各樣的追求、期待;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要有各種各樣的物質、精神需要,而現實又往往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于是便產生了理想、夢想、追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無疑,中國夢屬于中國人民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的高度,所得出的規律性的科學認識。
其二,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追夢傳統文化的傳承。早在周代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奴隸們對不合理現實的控訴,對“樂土”、“樂國”、“樂郊”的向往。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莊子曾經提出天人和諧的構想。《禮記·禮運》篇設想了“天下為公”,“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其不朽名篇《桃花源記》中,勾畫了一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從陳勝、吳廣到李自成、洪秀全等揭竿起義的農民領袖們,相繼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均田免稅”、“平買平賣”、“普天之下皆兄弟”、“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等口號和社會理想主張。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所要建立的“天國”,就是“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所有這些追求是無法實現的夢想,但卻是當時現實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
其三,中國夢是近代無數仁人志士的向往追求。中華民族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古代文明,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到了近代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列強多次對中國進行野蠻軍事侵略,進行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置中國人民于災難深重的苦難之中。面對外敵的侵略掠奪,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面對國家的落后挨打,內憂外患,無數仁人志士滿懷愛國激情,為了中華復興,努力尋求救國之路。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編的《四洲志》敘述了世界幾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魏源把林則徐的《四洲志》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理念,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御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19世紀70年代以后,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接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