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追夢歷程
中日甲午戰爭之后,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之時,中國人開始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嚴復寫的《救國論》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他翻譯的《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為這種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提供了理論依據。他強調,中國如果不能自救,就會“弱者先絕”,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的權利。孫中山在領導辛亥革命的過程中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奕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繼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引進和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創設文化企業,興辦洋務,把學習西方引向實處。
隨后,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一場政治改革、思想解放運動。他們力圖通過變法,發展資本主義,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被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逼出來的偉大舉動。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的一個里程碑。
綜上所述,近代以來中國先進分子為了挽救國家危亡,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真理,尋找富國強兵之路。然而,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指出的:“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在實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碰了壁。“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人追夢的歷史便面目一新。以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夢,便以其蓬勃的氣勢和旺盛的生命力,震撼神州大地,喚醒了具有悠久追夢傳統的中國人民。
其四,中國夢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懈奮斗的偉大目標。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意味著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在沉沉黑夜中點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追夢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建立起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統一戰線,堅定科學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鐵肩擔道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不惜流血犧牲,前仆后繼,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新民主主義的理想追求,把建立新中國的夢想變成現實。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各民主黨派熱烈響應。這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公開、自覺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堅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的道路,標志著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政黨制度建設揭開了新篇章,從此,一場亙古未有的巨變,在中華大地上發生,偉大的祖國日新月異,邁上了民族振興的新征程。為了中華民族復興,建設獨立繁榮富強的中國,我們黨率領全國各族人民和各民主黨派艱辛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團結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等在內的一切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建立了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經歷了曲折的摸索,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抉擇,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復興之夢,凝結著幾代中華兒女的夙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