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成人18久久久久_日韩欧美色_江苏极品身材白嫩少妇自拍_曰本人做爰大片免费观看一老师_久草视频网_最近中文字幕MV高清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電子教材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 死 海 不 死(精選14篇)

死 海 不 死

發布時間:2022-12-12

死 海 不 死(精選14篇)

死 海 不 死 篇1

  教學建議

  一、新穎巧妙的標題

  標題,新穎、巧妙,引人入勝。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圍繞“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先說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說死海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最后又說到死海的“死”(死海終將干涸),重點說“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耐人尋味。這種相反相成的修辭手法,常被人們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兒不孤”等等,新奇有趣,發人深思。

  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舉例子。舉出實例說明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或事理,讓人信服。舉例說明分為列舉例子、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例子,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說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數據。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如第四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第六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最后一段,列舉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關資料來作說明的依據或充實說明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如第三段,弓1用“屢淹不死”的傳說,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帶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話,說明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猜測,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詮釋。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或特點作適當的解釋,揭示其部分含義。如第一段,“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這里的“死”指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征。第二段,“真是‘’!”這里的第二個“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說死海浮力大,人不會被淹死。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征。最后一段,“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這里的第二個“死”指死海的干涸,揭示了死海的未來。

  三、運用數字說明

  運用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數字分確數(確切的數字)和約數(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說明更簡明、概括、具體,更有說服力。為了科學的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后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而確定的,數字用語也都是準確的。

  四、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 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語言教學建議

  一課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辨清確數和約數的運用,理解準確數據的作用。分析課文前半篇時,老師設題:“把各種鹽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數據能否改為24%或者大約24%、24%左右?討論畢,學生感受頗多:原來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數據,在說明文中卻起著這么重要的說明作用。學生閱讀文章的欲望增強了,思維積極了。

  教課文后半篇時,學生大膽質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這個數據不科學,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約數,平均深度怎么會是個確數?有的說把“大約”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順了;有的說,科學測定的數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學生認為應該根據死海實際情況來修改深度數據,因為說明文的數據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復習提問。

  (l)說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說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于什么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

  (3)說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

  科學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詞。(略)

  三、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學們自愿讀課文,一人一段。

  (3)復述課文,男女同學分為兩大組,各出一名同學進行復述比賽。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于死海的含鹽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咸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干涸。

  (4)根據上面的復述,你知道了什么?

  (說明對象:死海。說明對象的特征:死與不死,本質特征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說說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說,說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體說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長度、寬度、深度→源頭→形成。)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讀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用書上的詞語說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過去:荒涼。現在:生氣。將來:干涸。)

  ②文中是怎樣寫死海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艷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對人體健康有利。)

  ③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溫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10)速讀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紹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紹死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用一段話來概括本課所介紹的對象、特征及說明方法。

  (說明對象是死海,其特征是成度高,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用資料的說明方法。)

  (12)討論以下問題。

  ①文章結尾寫到:“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課文中所給的圖示。)

  ②死海真的會干涸嗎?

  (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隨著水面下降,蒸發量也在減少,況且還有約旦河水輸入,所以死海不會干涸。)

  四、總結、擴展

  這一篇知識小品文,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現狀和未來,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在說明死海的“死”與“不死”的現象時,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死海的特征時也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作者還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四個數據;在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時,列舉了四個數據;文章最后一段,列舉了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一題。(死海的海水里無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而人們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會被淹死,其本質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關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和未來,準備在班上交流。

  3.讀課文,體會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誰?它有何特征?

  說明對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無魚蝦木草)與不死(人不會被淹死),本質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列數字:如:有135.46億噸氯化鈉……

  ②舉例子:如: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

  ③作比較:如: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

  ④引用傳說:第3和5自然段。

  二、速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討論)

  (l)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是用來說明哪些問題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舉例子:第l-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水中含鹽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數字說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體的密度。說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不下去。

  ④引用傳說: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俺不死的傳說,說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傳說,說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命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入深地說明了的本質特征。

  引用傳說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三、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么?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略)

  四、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

  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呢?

  因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鹽類數量更多,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而沉不下去。

  (3)“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為什么?

  不能,因為用“至”說明各種鹽類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與25%這兩個數以及這

  兩個數之間的數,符合事實,而若用“和”就說明這個比例數只是23%、25%這兩個數,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與“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鹽量多達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其中兩處引用神話,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結尾一段寫了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死、不死,互相照應,構成行文的線索,重點在于不死。

  六、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題。(《辭海》中有關死海的介紹,是客觀的,而我們課文則運用了多種方法,多角度說明,有具體生動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這些使課文比《辭海》中的有關死海的介紹更生動、具體,更吸引讀者。)

  2.課下廣泛閱讀科普知識,豐富自己,多多了解我們的生活空間。

死 海 不 死 篇2

  教學建議

  一、新穎巧妙的標題

  標題,新穎、巧妙,引人入勝。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圍繞“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先說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說死海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最后又說到死海的“死”(死海終將干涸),重點說“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耐人尋味。這種相反相成的修辭手法,常被人們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兒不孤”等等,新奇有趣,發人深思。

  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舉例子。舉出實例說明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或事理,讓人信服。舉例說明分為列舉例子、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例子,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說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數據。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如第四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第六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最后一段,列舉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關資料來作說明的依據或充實說明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如第三段,弓1用“屢淹不死”的傳說,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帶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話,說明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猜測,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詮釋。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或特點作適當的解釋,揭示其部分含義。如第一段,“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這里的“死”指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征。第二段,“真是‘’!”這里的第二個“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說死海浮力大,人不會被淹死。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征。最后一段,“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這里的第二個“死”指死海的干涸,揭示了死海的未來。

  三、運用數字說明

  運用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數字分確數(確切的數字)和約數(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說明更簡明、概括、具體,更有說服力。為了科學的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后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而確定的,數字用語也都是準確的。

  四、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 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語言教學建議

  一課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辨清確數和約數的運用,理解準確數據的作用。分析課文前半篇時,老師設題:“把各種鹽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數據能否改為24%或者大約24%、24%左右?討論畢,學生感受頗多:原來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數據,在說明文中卻起著這么重要的說明作用。學生閱讀文章的欲望增強了,思維積極了。

  教課文后半篇時,學生大膽質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這個數據不科學,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約數,平均深度怎么會是個確數?有的說把“大約”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順了;有的說,科學測定的數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學生認為應該根據死海實際情況來修改深度數據,因為說明文的數據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復習提問。

  (l)說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說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于什么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

  (3)說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

  科學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詞。(略)

  三、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學們自愿讀課文,一人一段。

  (3)復述課文,男女同學分為兩大組,各出一名同學進行復述比賽。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于死海的含鹽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咸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干涸。

  (4)根據上面的復述,你知道了什么?

  (說明對象:死海。說明對象的特征:死與不死,本質特征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說說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說,說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體說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長度、寬度、深度→源頭→形成。)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讀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用書上的詞語說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過去:荒涼。現在:生氣。將來:干涸。)

  ②文中是怎樣寫死海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艷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對人體健康有利。)

  ③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溫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10)速讀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紹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紹死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用一段話來概括本課所介紹的對象、特征及說明方法。

  (說明對象是死海,其特征是成度高,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用資料的說明方法。)

  (12)討論以下問題。

  ①文章結尾寫到:“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課文中所給的圖示。)

  ②死海真的會干涸嗎?

  (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隨著水面下降,蒸發量也在減少,況且還有約旦河水輸入,所以死海不會干涸。)

  四、總結、擴展

  這一篇知識小品文,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現狀和未來,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在說明死海的“死”與“不死”的現象時,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死海的特征時也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作者還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四個數據;在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時,列舉了四個數據;文章最后一段,列舉了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一題。(死海的海水里無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而人們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會被淹死,其本質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關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和未來,準備在班上交流。

  3.讀課文,體會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誰?它有何特征?

  說明對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無魚蝦木草)與不死(人不會被淹死),本質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列數字:如:有135.46億噸氯化鈉……

  ②舉例子:如: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

  ③作比較:如: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

  ④引用傳說:第3和5自然段。

  二、速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討論)

  (l)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是用來說明哪些問題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舉例子:第l-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水中含鹽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數字說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體的密度。說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不下去。

  ④引用傳說: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俺不死的傳說,說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傳說,說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命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入深地說明了的本質特征。

  引用傳說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三、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么?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略)

  四、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

  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呢?

  因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鹽類數量更多,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而沉不下去。

  (3)“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為什么?

  不能,因為用“至”說明各種鹽類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與25%這兩個數以及這

  兩個數之間的數,符合事實,而若用“和”就說明這個比例數只是23%、25%這兩個數,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與“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鹽量多達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其中兩處引用神話,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結尾一段寫了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死、不死,互相照應,構成行文的線索,重點在于不死。

  六、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題。(《辭海》中有關死海的介紹,是客觀的,而我們課文則運用了多種方法,多角度說明,有具體生動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這些使課文比《辭海》中的有關死海的介紹更生動、具體,更吸引讀者。)

  2.課下廣泛閱讀科普知識,豐富自己,多多了解我們的生活空間。

死 海 不 死 篇3

  教學建議

  一、新穎巧妙的標題

  標題,新穎、巧妙,引人入勝。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圍繞“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先說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說死海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最后又說到死海的“死”(死海終將干涸),重點說“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耐人尋味。這種相反相成的修辭手法,常被人們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兒不孤”等等,新奇有趣,發人深思。

  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舉例子。舉出實例說明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或事理,讓人信服。舉例說明分為列舉例子、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例子,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說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數據。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如第四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第六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最后一段,列舉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關資料來作說明的依據或充實說明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如第三段,弓1用“屢淹不死”的傳說,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帶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話,說明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猜測,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詮釋。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或特點作適當的解釋,揭示其部分含義。如第一段,“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這里的“死”指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征。第二段,“真是‘’!”這里的第二個“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說死海浮力大,人不會被淹死。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征。最后一段,“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這里的第二個“死”指死海的干涸,揭示了死海的未來。

  三、運用數字說明

  運用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數字分確數(確切的數字)和約數(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說明更簡明、概括、具體,更有說服力。為了科學的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后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而確定的,數字用語也都是準確的。

  四、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 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語言教學建議

  一課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辨清確數和約數的運用,理解準確數據的作用。分析課文前半篇時,老師設題:“把各種鹽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數據能否改為24%或者大約24%、24%左右?討論畢,學生感受頗多:原來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數據,在說明文中卻起著這么重要的說明作用。學生閱讀文章的欲望增強了,思維積極了。

  教課文后半篇時,學生大膽質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這個數據不科學,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約數,平均深度怎么會是個確數?有的說把“大約”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順了;有的說,科學測定的數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學生認為應該根據死海實際情況來修改深度數據,因為說明文的數據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復習提問。

  (l)說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說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于什么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

  (3)說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

  科學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詞。(略)

  三、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學們自愿讀課文,一人一段。

  (3)復述課文,男女同學分為兩大組,各出一名同學進行復述比賽。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于死海的含鹽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咸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干涸。

  (4)根據上面的復述,你知道了什么?

  (說明對象:死海。說明對象的特征:死與不死,本質特征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說說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說,說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體說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長度、寬度、深度→源頭→形成。)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讀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用書上的詞語說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過去:荒涼。現在:生氣。將來:干涸。)

  ②文中是怎樣寫死海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艷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對人體健康有利。)

  ③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溫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10)速讀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紹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紹死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用一段話來概括本課所介紹的對象、特征及說明方法。

  (說明對象是死海,其特征是成度高,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用資料的說明方法。)

  (12)討論以下問題。

  ①文章結尾寫到:“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課文中所給的圖示。)

  ②死海真的會干涸嗎?

  (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隨著水面下降,蒸發量也在減少,況且還有約旦河水輸入,所以死海不會干涸。)

  四、總結、擴展

  這一篇知識小品文,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現狀和未來,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在說明死海的“死”與“不死”的現象時,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死海的特征時也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作者還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四個數據;在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時,列舉了四個數據;文章最后一段,列舉了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一題。(死海的海水里無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而人們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會被淹死,其本質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關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和未來,準備在班上交流。

  3.讀課文,體會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誰?它有何特征?

  說明對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無魚蝦木草)與不死(人不會被淹死),本質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列數字:如:有135.46億噸氯化鈉……

  ②舉例子:如: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

  ③作比較:如: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

  ④引用傳說:第3和5自然段。

  二、速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討論)

  (l)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是用來說明哪些問題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舉例子:第l-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水中含鹽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數字說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體的密度。說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不下去。

  ④引用傳說: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俺不死的傳說,說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傳說,說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命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入深地說明了的本質特征。

  引用傳說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三、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么?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略)

  四、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

  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呢?

  因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鹽類數量更多,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而沉不下去。

  (3)“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為什么?

  不能,因為用“至”說明各種鹽類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與25%這兩個數以及這

  兩個數之間的數,符合事實,而若用“和”就說明這個比例數只是23%、25%這兩個數,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與“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鹽量多達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其中兩處引用神話,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結尾一段寫了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死、不死,互相照應,構成行文的線索,重點在于不死。

  六、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題。(《辭海》中有關死海的介紹,是客觀的,而我們課文則運用了多種方法,多角度說明,有具體生動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這些使課文比《辭海》中的有關死海的介紹更生動、具體,更吸引讀者。)

  2.課下廣泛閱讀科普知識,豐富自己,多多了解我們的生活空間。

死 海 不 死 篇4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成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重點:列數據說明。

  難點:目的一。

  關鍵:同重點。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學時數:一節。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前預習:

  1.解詞:

  安然無恙: 怙息不悛:

  執迷不悟: 諭告:

  2.選擇“死”的義項:

  A.失去生命 B.不顧性命、堅決

  C.不活動、不靈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固板

  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這大概真是“!”(G、A)。

  ④這大概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A)

  二、審題、導入  新課。

  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說,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征,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速讀課文,然后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

  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說明死海的成因?

  4.提問:課文中為什么要引用大量數據?

  ——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征博引,說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這幾個數字對于說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說明效果,讀到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四、板書設計 :

死 海 不 死 篇5

  預習提示

  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在它們中,有著許多奇妙的現象。閱讀課文,看看文中介紹了死海哪些有趣的特點,作者又是怎樣以生動的語言進行說明的。

  積累下列詞語:

  游弋 諭告 安然無恙 大驚失色 執迷不悟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遠遠望去,死海的波濤此起彼伏,無邊無際。但是,誰能想到,如此浩蕩的海水中竟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海邊也寸草不生?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驚嘆的是,人們在這無魚無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自讀提示上,不用擔心會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下令處決俘虜來的奴隸。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并沒有沉到水里淹死,卻被波浪送回岸邊。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將俘虜扔進海里,但是奴隸們依舊安然無恙。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們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只好下令將他們全部釋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因為海水的咸度很高。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有13546億噸氯化鈉(食鹽);有637億噸氯化鈣;有20億噸氯化鉀;另外還有溴、鍶等。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質量的23%~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無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請先聽一個古老的傳說吧。遠古時候,這兒原來是一片大陸。村里男子們有一種惡習,先知魯特勸他們改邪歸正,但他們拒絕悔改。上帝決定懲罰他們,便暗中諭告魯特,叫他攜帶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離開村莊,并且告誡他離開村莊以后,不管身后發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準回過頭去看。魯特按照規定的時間離開了村莊,走了沒多遠,他的妻子因為好奇,偷偷地回過頭去望了一眼。哎喲,轉瞬之間,好端端的村莊塌陷了,出現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這就是死海。她因為違背上帝的告誡,立即變成了石人。雖然經過多少世紀的風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著頭日日夜夜望著死海。上帝懲罰那些執迷不悟的人們:讓他們既沒有淡水喝,也沒有淡水種莊稼。

  這當然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其實,死海是一個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約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400米。死海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鹽類。河水流入死海,不斷蒸發,鹽類沉積下來,經年累月,越積越濃,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幾十年前,死海還是一片荒涼。為了開發利用它的資源,而今死海旁邊已出現了一些工廠,同時修建了一些現代化的游泳池、高級旅館和游樂場所。死海上空艷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遜于溫泉,吸引著許多游客。這樣一來,就使它出現了不少生氣。

  但是,由于死海的蒸發量大于約旦河輸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趨下降。據專家統計,最近十年來,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50厘米。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練習

  一 閱讀課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點,用自己的話將它們概括出來。

  二 下面是《辭海》中有關死海的介紹,將它與課文相比較,說說二者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死海(Dead Sea)西亞著名大咸水湖。位于約旦同巴勒斯坦之間的西亞裂谷中。南北長80公里,東西寬48~177公里,面積1049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300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陸地最低處。有約旦河等注入。氣候炎熱,蒸發強烈,湖水鹽度高達300~332,水生植物及魚類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故有“死海”之稱。氯化物儲量在420億噸以上,并有溴化鎂。可提煉各種鹽類,尤以鉀鹽和溴最有價值。20世紀40年代于西北岸洞穴中,發現二千年前古代書卷,稱“死海古卷”,富考古價值。沿湖已建為游覽地。

  三 利用課余時間,在報刊、圖書或網上收集有關死海的資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及未來,并在班里交流。

死 海 不 死 篇6

  教學建議

  一、新穎巧妙的標題

  標題,新穎、巧妙,引人入勝。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圍繞“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先說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說死海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最后又說到死海的“死”(死海終將干涸),重點說“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耐人尋味。這種相反相成的修辭手法,常被人們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兒不孤”等等,新奇有趣,發人深思。

  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舉例子。舉出實例說明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或事理,讓人信服。舉例說明分為列舉例子、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例子,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說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數據。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如第四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第六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最后一段,列舉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關資料來作說明的依據或充實說明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如第三段,弓1用“屢淹不死”的傳說,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帶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話,說明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猜測,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詮釋。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或特點作適當的解釋,揭示其部分含義。如第一段,“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這里的“死”指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征。第二段,“真是‘’!”這里的第二個“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說死海浮力大,人不會被淹死。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征。最后一段,“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這里的第二個“死”指死海的干涸,揭示了死海的未來。

  三、運用數字說明

  運用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數字分確數(確切的數字)和約數(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說明更簡明、概括、具體,更有說服力。為了科學的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后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而確定的,數字用語也都是準確的。

  四、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 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語言教學建議

  一課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辨清確數和約數的運用,理解準確數據的作用。分析課文前半篇時,老師設題:“把各種鹽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數據能否改為24%或者大約24%、24%左右?討論畢,學生感受頗多:原來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數據,在說明文中卻起著這么重要的說明作用。學生閱讀文章的欲望增強了,思維積極了。

  教課文后半篇時,中國學習聯盟膽質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這個數據不科學,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約數,平均深度怎么會是個確數?有的說把“大約”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順了;有的說,科學測定的數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學生認為應該根據死海實際情況來修改深度數據,因為說明文的數據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復習提問。

  (l)說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說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于什么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

  (3)說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

  科學小品文。)

  二、正音、辨字、辨詞。(略)

  三、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學們自愿讀課文,一人一段。

  (3)復述課文,男女同學分為兩大組,各出一名同學進行復述比賽。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于死海的含鹽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咸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干涸。

  (4)根據上面的復述,你知道了什么?

  (說明對象:死海。說明對象的特征:死與不死,本質特征成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說說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說,說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體說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長度、寬度、深度→源頭→形成。)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讀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用書上的詞語說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過去:荒涼。現在:生氣。將來:干涸。)

  ②文中是怎樣寫死海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艷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對人體健康有利。)

  ③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溫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10)速讀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紹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一8自然段):介紹死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用一段話來概括本課所介紹的對象、特征及說明方法。

  (說明對象是死海,其特征是成度高,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用資料的說明方法。)

  (12)討論以下問題。

  ①文章結尾寫到:“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課文中所給的圖示。)

  ②死海真的會干涸嗎?

  (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隨著水面下降,蒸發量也在減少,況且還有約旦河水輸入,所以死海不會干涸。)

  四、總結、擴展

  這一篇知識小品文,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現狀和未來,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在說明死海的“死”與“不死”的現象時,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死海的特征時也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作者還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四個數據;在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時,列舉了四個數據;文章最后一段,列舉了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一題。(死海的海水里無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而人們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會被淹死,其本質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關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和未來,準備在班上交流。

  3.讀課文,體會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誰?它有何特征?

  說明對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無魚蝦木草)與不死(人不會被淹死),本質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列數字:如:有135.46億噸氯化鈉……

  ②舉例子:如: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

  ③作比較:如: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

  ④引用傳說:第3和5自然段。

  二、速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討論)

  (l)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是用來說明哪些問題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舉例子:第l-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水中含鹽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數字說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體的密度。說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不下去。

  ④引用傳說: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俺不死的傳說,說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傳說,說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命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入深地說明了的本質特征。

  引用傳說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三、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么?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略)

  四、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

  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呢?

  因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鹽類數量更多,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而沉不下去。

  (3)“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為什么?

  不能,因為用“至”說明各種鹽類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與25%這兩個數以及這

  兩個數之間的數,符合事實,而若用“和”就說明這個比例數只是23%、25%這兩個數,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與“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鹽量多達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其中兩處引用神話,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結尾一段寫了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死、不死,互相照應,構成行文的線索,重點在于不死。

  六、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題。(《辭海》中有關死海的介紹,是客觀的,而我們課文則運用了多種方法,多角度說明,有具體生動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這些使課文比《辭海》中的有關死海的介紹更生動、具體,更吸引讀者。)

  2.課下廣泛閱讀科普知識,豐富自己,多多了解我們的生活空間。

死 海 不 死 篇7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學習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數字的準確性)

  2.復習“抓事物特征說明”的方法。

  3.體會在文章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識,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學法引導

  1.引導解釋文中的“死”與“不死”的含義。

  2.討論傳說和神話在本文中的作用。

  3.學習幾種常用的說明方法。

  4.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體會說明文中數字說明的作用。

  難點:

  1.文章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2.關于新穎、巧妙的標題如何理解。

  解決辦法:

  1.利用實驗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這樣形象直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利用討論比較的方法,加深對說明文語言準確性(數字使用)的理解,和對說明文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的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大燒杯、雞蛋、鹽、水。

  師生互動活動

  1.觀察實驗,并描述實驗過程,要求層次清楚、語言簡練、準確。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復述課文,語言力求簡潔,重點內容突出,無口語中的毛病。

  3.分組討論,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并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關死海的資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及未來,班上進行信息交流。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用一個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雞蛋,雞蛋下沉;再取出雞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鹽(按23%—25%計算),再將雞蛋放人,觀察雞蛋的浮沉情況,請同學們講述一下這個實驗的過程,并用兩句話概括一下雞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語言力求簡練、準確,描述層次清楚,順序得當。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雞蛋的密度,所以雞蛋下沉;又由于鹽水的密度大于雞蛋的密度,所以雞蛋浮在水中。)

  (一)明確目標

  1.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復習“抓特征說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識,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咸水湖知識的科學小品文,文章緊緊抓住死海的特征,從“死”與“不死”人手,寫了死海中沒有魚蝦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會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層層分析,指出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質特點決定的,接著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具體說明了死海的形成過程,最后說明了死海的過去荒涼(死),現在充滿生機(不死),將來將會干涸(死),全文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義: “死海”,魚蝦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題目巧妙的把“死”與“不死”統一起來,新穎、引人人勝,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這樣,標題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寸草不生的“死” 人不會被淹死 開發利用、出現生氣的“不死” 干涸的“死”,這種寫法耐人尋味。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說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說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于什么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

  (3)說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詞。

  游弋(yì,不能讀作gē):(兵船)巡邏,這里指游來游去。

  諭(yù,不能讀作yú)告:告訴,使人知道。(舊指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

  安然無恙(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禍害。

  大驚失色:形容非常吃驚。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不知覺悟。

  3.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學們自愿讀課文,一人一段。

  (3)復述課文。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于死海的含鹽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咸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干涸。

  (4)根據上面的復述,你知道了什么?

  (說明對象:死海。說明對象的特征:死與不死,本質特征咸度高。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

  (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說說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說,說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體說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 長度、寬度、深度 源頭 形成。)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讀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用書上的詞語說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過去:荒涼。現在:生氣。將來:干涸。)

  ②文中是怎樣寫死海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艷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對人體健康有利。)

  ③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溫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10)速讀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紹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介紹死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1)一段話來概括本課所介紹的對象、特征及說明方法。

  (說明對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用資料的說明方法。)

  (12)討論以下問題。

  ①文章結尾寫到:“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課文中所給的圖示。)

  ②死海真的會干涸嗎?

  (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隨著水面下降,蒸發量也在減少,況且還有約旦河水輸入,所以死海不會干涸。)

  (四)總結、擴展

  這一篇知識小品文,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現狀和未來,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在說明死海的“死”與“不死”的現象時,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死海的特征時也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作者還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四個數據;在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時,列舉了四個數據;文章最后一段,列舉了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一題。(死海的海水里無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而人們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會被淹死,其本質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關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和未來,準備在班上交流。

  3.讀課文,體會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二課時

  導人新課

  說明文中除了運用一定的說明順序和恰當的說明方法來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外,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科學小品文的語言還有生動形象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死海不死》這一課是如何體現語言的準確和生動的。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數字的準確性,了解確數和約數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數據的說明方法,具體包括確切的數字和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說明簡明、概括、具體,具有說服力。為了科學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后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確定的,數字用語也是很準確的。

  文中除了用數字表現準確外,還用了“大概”、“大約”、“不久”、“也可能”等詞語表示對事物的理解程度,這也是說明語言準確性的一種表達手段。

  本文的語言不僅準確,而且生動,體現在具體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話傳說上。前者體現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無魚蝦木草的特征,具體形象;后者則形象地說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增強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誰?它有何特征?

  說明對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無魚蝦木草)與不死(人不會被淹死),本質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列數字:如:有135.46億噸氯化鈉……

  ②舉例子:如: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

  ③作比較:如: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

  ④引用傳說:第3和5自然段。

  2.速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討論)

  (1)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是用來說明哪些問題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舉例子:第1-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水中含鹽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數字說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體的密度。說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不下去。

  ④引用傳說: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淹不死的傳說,說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傳說,說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角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人深地說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質特征。

  引用傳說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么?

  (1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傳說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3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在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4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干涸。

  以上4組句子都是第1個句子好,“大概”、“大約”、“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為這些表示估計、猜測的詞語,是經過作者仔細考慮選用的。在沒有充分的依據或確鑿的證據之前,只能用這些詞語表示對事物的理解程度,這也是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一種表達手段。

  4.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

  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呢?

  因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鹽類數量更多,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而沉不下去。

  (3)“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為什么?

  不能,因為用“至”說明各種鹽類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與25%這兩個數以及這兩個數之間的數,符合事實,而若用“和”就說明這個比例數只是23%、25%這兩個數,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四)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與“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鹽量多達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其中兩處引用神話,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結尾一段寫了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死、不死,互相照應,構成行文的線索,重點在于不死。

死 海 不 死 篇8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紹知識的說明文,必須對所介紹的內容有正確的依據。

  二、學習本文說明方法:舉事例;列數據。

  三、學習本文巧妙地運用題目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教時。

  二、通過預習劃分課文為三大部分,查注詞語的音、義,了解有的詞語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揭示課題,了解題目的運用,教讀課文

  講述:本文是一篇介紹海洋知識的說明文。題目新穎,海,怎么有“死”“活”之分?既然是死海,怎么又是“不死”的呢?對這些疑問,課文的第一部分作了說明。提問:課文的第一、二部分怎樣劃分?明確:第一部分l--4段,第二部分5—6段。指名朗讀第一部分,要求思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及對題目的分析。朗讀后,提問:“死海”的“死”指什么?回答,明確:第一段中介紹了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說明這個“死”指魚蝦草木的死。用“竟沒有”“甚至”說明這“誰能想到”的奇異現象。提問:“不死”指什么?回答,明確:指人即使不會游泳,也總是浮在水上,“不”會海“死”。這種奇異現象,課文怎樣形容?回答,明確:“令人驚嘆”。提問:為什么人不會淹死呢?課文引用什么材料來說明這一點?回答,明確:引用了古羅馬的傳說,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卻安然無恙,說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提問:對這一特異現象,課文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回答,明確:(狄杜)“大驚失色”。 

  講述: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說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質特征又是什么呢?課文第四段用一個設問句領起,揭示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咸度很高”。接下來引用統計數據作科學說明。提問:列舉各種礦物質的絕對含量,數字怎樣排列?回答,明確:第四段中的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提問;這段末兩行的“這樣”代什么?回答,明確:代上面的礦物質的絕對含量與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這四個數據的作用,而自然得出“無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結論。小結:第一部分,介紹了死海的特征。(板書) 

  講述:第二部分開始用設問句,可見這一部分要說明死海的成因。(板書)指名朗讀第二部分,要求說出死海的成因。朗讀后提問:課文引用古老的傳說,起什么作用?回答,明確:引用神話,反映遠古時候“死海”的出現,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情趣。提問:第六段用“這當然是神話”承上啟下,再用“其實”~轉,指出死海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回答,明確:成因: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一是地形特點;二是化學成分,礦物質很多;三是物理變化,蒸發。沉淀。

  講述:作為一篇介紹知識性的說明文,文章結尾,第三部分簡介死海的變化:現狀和未來。(板書)以引起讀者的重視。指名朗讀,要求思考:結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么?朗讀后,提問:“死”的含意是什么?回答,明確:死海真的要死了:這里的“死”字指死海最終將消失、干涸。

  二、小結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和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說明方法(板書)

  (一)舉事例。舉例說明分為列舉舉例、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本文用的是前兩種。

  ①列舉舉例:舉出較多例子來說明。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木生”。

  ②典型舉例: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舉“人不會被淹死”的例子。

  (二)列數據;第四段四個數據,用的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實際變化而確定的。如對客觀事物的了解還未達到精確的程度,應用約數來說明。約數是一種力求近似的估計和推測,也是建立在科學計算和調查的∩系摹a惺菘捎梅擲嗍⑵驕俜直鵲齲玫煤茫任淖炙得鞲蠣鰨呷ㄍ裕興搗α?br>

  2.本文題目新穎、巧妙,“死”與“不死”看似矛盾,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先悅“死”,再說“不死”,最后又說“死”,重點是“不死”,與題日呼應。題目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這種相反相成的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二;課內練習、鞏固

  l.為加點的字注音,對加“凸”的字注者并解釋

  沉淀( )干涸( )轉瞬( )

  不遜( )告誡( )家眷( )

  安然無恙好 )(病)執迷不悟( )(堅持)

  凸凸

  諭告( )(告訴;吩咐)

  2.分析下列短語中加“凸”的字,是從什么角度來考慮的。(可先左右議論后舉手回答, 教師作結)。

  “愚公不愚”:前一個“愚”是愚笨的意思,后一個“愚”從愚公移山具有遠見卓識,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動眾人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來考慮。

  ‘孤兒不孤”:前一個“孤”是無父母的意思,后一個“孤”從祖國處處有親人,雖無父母卻不乏照料,前程仍然遠大的角度來考慮。

  學習《死海不死》的命題方法,我們可得到啟發,開拓思路,這樣一篇短小的文章往往就可依此為線索構思而成了。課外可用《愚公不愚》《孤兒不孤》或類似形式的題目來練筆。 

  四、布置作業

  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確數還是約數,并指出其語法上的正誤。

  1.我整整花了一小時左右才把這道題解出。(“一小時左右”是約數,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應去掉‘“整整”二字。)

  2.原來生產這臺機器成本要五千元,采用先進工藝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減少一倍。(是“確數”。但數字增加才用倍數,減少不能說幾倍,只能說減少一半。)

  3.根據修改后的計劃,生產效率提高,產量要超過原生產定額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確數”。百分數的運用要特別注意,本句應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無語病。)

  4石拱橋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約數”,無語病。)

  5.趙州橋大約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約數”,但“大約”與“左右”重復,應去掉一詞。)

  板書設計

  一、課文結構

  1.介紹死海的特征

  (一)“死”海:竟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水邊也寸草木生(列舉事例)——誰能想到。

  (二)死海不“死”:,人不會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驚嘆。

  (三)傳說:奴隸們投入死海,安然無恙——大驚失色。 

  (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咸度很高”(列數據)。

  2.說明死海的成因

  (-)上帝懲罰人,大陸變死海(神話傳說)。

  (二)死海成因:地形特點;化學成分;物理變化(列數據)。

  3.說明死海的變化

  (-)現狀;吸引游客,治病不遜于溫泉。

  (二)未來:死海真的要“死”:消失、干涸(列數據)。

  二、說明方法

  1.引用

  2.舉事例

  3.列數據

死 海 不 死 篇9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 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 解釋詞語:〔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災禍。〔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借;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 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后面的括號里。 

  A 失生去命 B 不顧性命、堅決  C 不活動、不靈活 D 不通的 E 指“干涸” F 固板 G 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櫻叛筒凰饋?A) 

  二、導入  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說,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征,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后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說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說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說,把死海浮力之大說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征,作為科學的說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于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適于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3 、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說明死海的成因?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淀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跡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后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著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說。從神話的說明到科學的說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 提問:引用神話傳說,在說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5 提問:課文中為什么要引用大量數據? 

  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征博引,說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說明。最后,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于說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說明效果。讀到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死海不死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有關海洋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趣。 

  二、理解列數據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從分析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內容。 

  二、講清列數據的說明方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導入  課文,可從講故事入手,也可做實驗比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撲朔迷離、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有的謎底至今未曾解開:如安哥拉有條長達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飄傳百里開外。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發展,有的奧秘已經揭開,像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死海”。(加黑字板書,下同)現在,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思想,看看這“海”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標題又為什么稱為“不死”的呢? 

  導入  課文也可以實驗開始,一杯白水,一杯濃鹽水,分別放入雞蛋進行比較。 

  二、范讀課文。 

  一)借助工具書給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1 游弋      2 安然無恙      3 氯化鈉   4 告誡     5 干涸     6 執迷不悟 

  (1)yì,(兵船)巡邏。文中指游來游去。(2)yàng,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優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3)nà,食鹽的化學名稱。(4)jiè警告、規勸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執,固執;迷,迷惑,對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二)運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 安然無恙     2 告誡      3 大驚失色     4 猜測 

  三)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四)數字,一般分為確數和約數兩種。認真閱讀課文,劃出表確數和約數的語句,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討論作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怎樣劃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即成。本文共8小節,有幾種劃分層次的方法,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第一段:1節,寫死海得名的由來。 

  第二段:2 ̄4節,說明死海不死的緣由。 

  第三段:5 ̄6節,寫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節,寫死海的現狀和未來的情景。 

  六、新課 

  1、 提問:關于死海的知識,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觸過,請大家回憶一下,舉手回答。 

  2、 指名朗讀課文1-3自然段。 

  提問:作者說是死海,又稱之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證明“死海不死”呢? 

  小結:死海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稱之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會淹死,因此說“死海不死“。作者運用舉例說明的方法,敘說了歷史傳說,證實了第二節論斷的正確。 

  3 、齊讀第4自然段。 

  提問: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誰重? 

  補充:從數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質量上就不相同了。這里有個比重問題。比重是物理學名詞,是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顯然鐵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課文第4節談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就不足為怪了。據有關資料介紹,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鈉儲量夠40億人吃兩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濃鹽水腌咸鴨蛋,鴨蛋為什么不下沉?就是鹽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緣故。

  4、要求學生自讀5、6自然段,簡要說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講述課文插圖內容。 

  學習第四部分;講析說明方法;布置作業 。 

  1、 提問:人們是怎樣開發死海海水資源的?為什么說“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們在“死海”邊修建工廠、游樂場所,利用海水治病。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追問:除了課本上談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有哪些作用?此問題意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隨機點評。)說“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漸消失,干涸。 

  2 集體朗讀7—8自然段。 

  四、講析說明方法。 

  1、 提問:本文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兩種:舉事例、列數字。 

  2 、提問:假如把舉例的兩個神話、傳說刪掉行不行?為什么? 

  小結:如去掉兩段事例,讀者也可從中了解到有關“死海“的知識,但可讀性就減弱了。寫文章總是要給人看的,特別是說明文,僅注意科學性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3 、運用列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請大家劃出有關表確數和約數的句子,思考數字說明的好處。 指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 

  小結:說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確數,這是經科學測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積也是確數。運用約數的:“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運用數字說明的好處,可使被說明的事物具體可信,去掉有關數字。或都運用約數,就會使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六、布置作業 : 

  1 完成文后揣摩、運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義。 

  2 給課文插圖寫一段說明文字,不少于200個字。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 172—1 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 021—1 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仰臥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死 海 不 死 篇10

  一、新穎巧妙的標題

  標題“死海不死”,新穎、巧妙,引人入勝。“死海不死”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全文圍繞“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先說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說死海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最后又說到死海的“死”(死海終將干涸),重點說“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耐人尋味。這種相反相成的修辭手法,常被人們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兒不孤”等等,新奇有趣,發人深思。

  二、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舉例子。舉出實例說明比較抽象、復雜的事物或事理,讓人信服。舉例說明分為列舉例子、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列舉例子,即舉出較多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一段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的事例,說明死海的“死”。典型舉例,即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事物或事理。如第二段,舉出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會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說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數據。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如第四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第六段,列舉了四個數據,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最后一段,列舉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3.引用。引用有關資料來作說明的依據或充實說明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如第三段,弓1用“屢淹不死”的傳說,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帶有神奇色彩。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話,說明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猜測,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詮釋。對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質或特點作適當的解釋,揭示其部分含義。如第一段,“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這里的“死”指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特征。第二段,“真是‘死海不死’!”這里的第二個“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說死海浮力大,人不會被淹死。這又部分的揭示了死海的另一特征。最后一段,“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這里的第二個“死”指死海的干涸,揭示了死海的未來。

  三、運用數字說明

  運用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數字分確數(確切的數字)和約數(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說明更簡明、概括、具體,更有說服力。為了科學的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很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后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而確定的,數字用語也都是準確的。

  四、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 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五、語言教學建議

  《死海不死》一課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辨清確數和約數的運用,理解準確數據的作用。分析課文前半篇時,老師設題:“把各種鹽分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一句中的數據能否改為24%或者大約24%、24%左右?討論畢,學生感受頗多:原來這些很容易使自己疏忽而又枯燥乏味的數據,在說明文中卻起著這么重要的說明作用。學生閱讀文章的欲望增強了,思維積極了。

  教課文后半篇時,學生大膽質疑:“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這個數據不科學,既然最深的地方是約數,平均深度怎么會是個確數?有的說把“大約”移到“一百四十六米”之前,就通順了;有的說,科學測定的數據是不能隨意變動的,這不是修改病句;更多的學生認為應該根據死海實際情況來修改深度數據,因為說明文的數據具有準確性、科學性。

死 海 不 死 篇11

  廣州市第六十九中學  周朝蓉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附】有關資料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仰臥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學參考書》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災禍。

  〔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借;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

  〔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后面的括號里。 

  A失生去命    B不顧性命、堅決    C不活動、不靈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A) 

  二、審題,導入  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說,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征,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后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說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說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說,把死海浮力之大說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征,作為科學的說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于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適于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說明死海的成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淀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跡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后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著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說。從神話的說明到科學的說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說,在說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么要引用大量數據?

  討論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征博引,說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說明。最后,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于說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說明效果。讀到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板書設計 :

  死海  不適應動植物生存

  特征         現實  人們自由游七

  不死  傳說  奴隸屢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傳說   懲罰執迷不悟的人們

  實質   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現狀與未來  現狀  開發利用

  未來  可能干涸

  聽讀材料

  海水燃燒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燒的物質很多,然而你聽說過海水燃燒嗎?水火不容,是人們早巳熟知的自然規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確有海水著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東南部孟加拉灣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颶風,頓時海浪咆哮,剎那間海面上出現了奇跡:高達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紅彤彤的火焰與湛藍的海水交相輝映,照耀著幾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為壯觀,看到者無不目瞪口呆。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這場海上大火從何而起?是油船著火?可是,當時海面上并沒有油船,難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來這場大火的縱火犯就是颶風。在海洋上形成的颶風,風速有時可高達70米/秒,颶風所到之處,掀起巨浪,由于颶風與海水摩擦,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產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氫氣和能助燃的氧氣,所以在某一瞬間引起了氫氣的燃燒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場大火。

  據科學家測定,這次大火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00顆氫彈爆炸時產生的能量,難怪其燃燒場面是那樣驚心動魄,令人膽寒。在能源緊張的未來,如果人類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風能、水中的化學能以及太陽的光能,那該多好啊!

  思考題:1.海水燃燒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這一奇怪現象。

  答  案:1.第4自然段

  2.列數字、作比較

死 海 不 死 篇12

  —、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數字的準確性)

  2.復習“抓事物特征說明”的方法。

  3.體會在文章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4.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識,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體會說明文中數字說明的作用。

  難點:1.文章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2.關于新穎、巧妙的標題如何理解。

  解決辦法:1.利用實驗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這樣形象直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利用討論比較的方法,加深對說明文語言準確性(數字使用)的理解,和對說明文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的理解。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實驗,并描述實驗過程,要求層次清楚、語言簡煉、準確。這個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復述課文,語言力求簡潔,重點內容突出,無口語中的毛病。

  3.分組討論,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并且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關死海的資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及未來,班上進行信息交流。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用一個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雞蛋,雞蛋下沉;再取出雞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鹽(按23%~25%計算),再將雞蛋放入,觀察雞蛋的浮沉情況,請同學們講述一下這個實驗的過程,并用兩句話概括一下雞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語言力求簡練、準確,描述層次清楚,順序得當。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雞蛋的密度,所以雞蛋下沉;又由于鹽水的密度大于雞蛋的密度,所以雞蛋浮在水中。)

  (一)明確目標

  1.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復習“抓特征說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識,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咸水湖知識的科學小品文,文章緊緊抓住死海的特征,從“死”與“不死”入手,寫了死海中沒有魚蝦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會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層層分析,指出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質特點決定的,接著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具體說明了死海的形成過程,最后說明了死海的過去荒涼(死),現在充滿生機(不死),將來將會干涸(死),全文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義:“死海”,魚蝦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題目巧妙的把“死”與“不死”統一起來,新穎、引人入勝,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這樣標題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寸草不生的“死”→人不會被淹死,開發利用、出現生氣的“不死”一死海終將干涸的“死”,這種寫法耐人尋味。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說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說明文中的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于什么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

  (3)說明文從語言上怎樣分類?(一般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詞。

  游弋(yì,不能讀作gē):(兵船)巡邏,這里指游來游去。

  諭(yù,不能讀作yú)告:告訴,使人知道。(舊指上級對下級或長

  輩對晚輩。)

  安然無恙(yànq):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禍害。

  大驚失色:形容非常吃驚。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不知覺悟。

  3.分析作者的寫作思路。

  (1)審題:看了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學們自愿讀課文,一人一段。

  (3)復述課文,男女同學分為兩大組,各出一名同學進行復述比賽。

  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死,這是由于死海的含鹽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咸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干涸。

  (4)根據上面的復述,你知道了什么?

  (說明對象:死海。

  說明對象的特征:死與不死,即咸度高。

  死海的形成: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5)具體分析,看看文章如何來體現以上內容的,讀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詞中的“死”是什么意思?(魚蝦草木不能存活。)

  (6)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學們自己說說學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7)讀第3~4自然段,做以下練習。

  ①第3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引用傳說,說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②第4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主要內容是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③第4自然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④第4自然段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8)讀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

  (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認識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②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③作者是如何具體說明死海的形成的?

  (地理位置→長度、寬度、深度→源頭→形成。)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9)讀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用書上的詞語說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過去:荒涼。現在:生氣。將來:干涸。)

  ②文中是怎樣寫死海對人體健康有利的?

  (死海上空艷陽高照,海面空氣清新,含氧量高,對人體健康有利。)

  ③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嗎?

  (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溫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10)速讀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紹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說明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介紹死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1)用一段話來概括本課所介紹的對象、特征及說明方法。

  (說明對象是死海,其特征是咸度高,運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引用資料的說明方法。)

  (12)討論以下問題。

  ①文章結尾寫到:“長此下去,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時,死海真的死了。”如何挽救死海呢?(提示:看課文中所給的圖示。)

  ②死海真的會干涸嗎?

  (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致使水面下降,隨著水面下降,蒸發量也在減少,況且還有約旦河水輸入,所以死海不會干涸。)

  (四)總結、擴展

  這一篇知識小品文,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現狀和未來,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在說明死海的“死”與“不死”的現象時,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死海的特征時也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另外,為了更好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作者還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時,列舉了四個數據;在說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點時,列舉了四個數據,文章最后一段,列舉了一個數據,說明死海將來真的要“死”。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一題。(死海的海水里無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而人們在其中可以自由游弋不會被淹死,其本質特征就是咸度高。)

  2.搜集有關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現狀和未來,準備在班上交流。

  3.讀課文,體會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六)板書設計 

  死海不死

  (科學小品文)

死 海 不 死 篇13

  課文解說:

  本文是篇介紹地理知識的科學小品,屬說明文。它科學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過程,全文自始至終圍繞死海的“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先說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說死海的“不死”——人不會被淹死,且能開發利用,出現生機,最后又說到死海的“死”——終將干涸,重點說“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本文采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與奇異的現象,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引用神話傳說和數字說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教學重點:

  體會說明文中語言準確平實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2、關于新穎、巧妙的標題的理解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大家喜歡游泳嗎?(喜歡的同學是因為你總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不喜歡的同學那是因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說,那哪敢游泳啊。)今天我告訴大家一個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陸地上一樣,可以蹲著站著,可以盤腿而坐,也可以邁開八字步狀如鴨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還能跑步,玩累了,把兩手一張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葉扁舟順利漂蕩,宛如睡在涼席上,實在舒服。你們想了解這個神奇的地方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科學小品——死海不死。

  2、復習提問

  ①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或事理進行介紹或解說的一種文體,它可分為哪兩種?(事物說明文或事理說明文)

  ②閱讀說明文首先要弄清說明的對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說明對象的什么?(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

  ③說明文中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這都屬于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④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幾種?(九種)

  3、正音(出示小黑板)

  游弋(yì)諭(yù)告安然無恙(yàng)執迷不悟(wù)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速讀全文,說文章大意。

  請同學們速讀全文,然后要求學生復述全文

  明確:在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死海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卻不會被淹沒,這是由于死海的含鹽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鹽類,再加之河水不斷蒸發,鹽類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這個咸水湖。死海的過去是荒涼的,現在開發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許多生氣,但是由于蒸發量大于輸入量,死海的將來可能干涸。

  2、根據以上復述,你知道這篇說明文的對象,特征是什么?死海是如何形成的?

  明確:死海、死與不死,咸度高,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3、具體分析,看文章是如何體現以上內容的。

  ①女生讀第1自然段,看它交代了什么?這里的死是什么意思?

  明確:死海的地理位置及死海得名的原因。魚蝦小草木不能活。

  ②男生讀第2自然段,它又寫了什么呢?

  明確:交代了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人不會被淹死。

  ③齊讀3 – 4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第3自然段引用傳說說明死海不死,第4自然段說明了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④默讀5 – 6自然段回答以下問題

  第5段講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明確:不是,這只是神話,是人們無法識認死海形成過程的一種猜測。

  死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具體來說有3點,首先是深而狹長的大裂谷的

  出現,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礦物質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斷蒸發,

  沉積的礦物質越積越多。

  4、歸納

  全文自始至終圍繞死海的“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先說死海的“死”——沒有魚蝦、水草,寸草不生,再說死海的“不死”——人不會被淹死,且能開發利用,出現生機,最后又說到死海的“死”——終將干涸,重點說“不死”與標題呼應。標題“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

  三、重點研讀,分析寫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2、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舉例子:第1~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舉

  例子是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水中含鹽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

  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后

  一段所列數字說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體的密度。說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

  不下去。

  ④引用傳說: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淹不死的傳說,說明了死海海

  水浮力大;第5自然優所引傳說,說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

  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角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入深地說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質特征。

  引用傳說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么?

  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1)

  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2)

  傳說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3)

  在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4)

  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干涸。

  以上4組句子都是第1個句子好,“大概”、“大約”、“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為這些表示估計、猜測的詞語,是經過作者仔細考慮選用的。在沒有充分的依據或確鑿的證據之前,只能用這些詞語表示對事物的理解程度,這也是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一種表達手段。

  4、讀7 – 8段用一個詞說明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

  明確:荒涼、生氣、干涸

  四、布置作業,賞析語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因為海水的咸度很高。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有135.46億噸氯化納(食鹽);有63.7億噸氯化鈣;有20億噸氯化鉀;另外還有溴、鍶等。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質量的23% ~ 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無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來,沉不下去。

  1、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是。

  2、本段首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其作用是        。

  3、本段文字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至           ,第二層至             ,其結構特點是。

  4、本段運用的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體現的標志是   。

  5、“死海水里含有許多種礦物質”一句后邊的冒號的作用是。

  6、本段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其表現形式是(     )

  a、由現象到本質b、由原因到結果

  c、由概括到具體d、由主要到次要

  附:板書設計

  死(無生物)

  特征 →   不死(淹不死)     海水咸度高

  神話1

  死海                  神話2:猜測

  (對象)       成因 →

  今人解釋: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昨天   荒涼

  變遷 →   今天   生氣

  明天   干涸

死 海 不 死 篇14

  導入  新課

  說明文中除了運用一定的說明順序和恰當的說明方法來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外,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科學小品文的語言還有生動形象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死海不死》這一課是如何體現語言的準確和生動的。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數字的準確性,了解確數和約數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數據的說明方法,具體包括確切的數字和大約的數字兩類,數字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說明簡明、概括、具體,具有說服力。為了科學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征——咸度高,文章列舉了四個數據,前三個數據從大到小依次分別列舉了三種主要礦物質的絕對含量之多,后一個數據指出各種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具有科學的權威性,測量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深度,用確數,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死海的實際變化確定的,數字用語也是很準確的。

  文中除了用數字表現準確外,還用了“大概”“大約”“不久”“也可能”等詞語表示對事物的理解程度,這也是說明語言準確性的一種表達手段。

  本文的語言不僅準確,而且生動,體現在具體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話傳說上,前者體現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無魚蝦木草的特征,具體形象,后者則形象地說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增強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情況

  1.復習提問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誰?它有何特征?

  說明對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無魚蝦木草)與不死(人不會被淹死),本質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列數字:如:有135.46億噸氯化鈉……

  ②舉例子:如:據統計,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

  ③作比較:如: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

  ④引用傳說:第3和5自然段。

  2.速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討論)

  (1)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是用來說明哪些問題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舉例子:第1~2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舉例子是說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數字:第4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水中含鹽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數字說明死海的長度、寬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數字說明了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體數據。

  ③作比較:這樣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體的密度。說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沉不下去。

  ④引用傳說: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處決俘虜,屢淹不死的傳說,說明

  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傳說,說明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

  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都能使讀者從科學角度認識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從而由淺入深的說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質特征。

  引傳說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解釋,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組討論比較下列各組句子,哪個更好,為什么?

  (1)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傳說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

  (3)在不久的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在將來,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

  (4)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后干涸。

  以上4組句子都是第1個句子好,“大概”“大約”“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為這些表示估計、猜測的詞語,是經過作者仔細考慮選用的,在沒有充分的依據或確鑿的證據之前,只能用這些詞語表示對事物的理解程度,這也是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一種表達手段。

  4.閱練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

  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呢?

  因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鹽類數量更多,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樣,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來,而沉不下去。

  (3)“把各種鹽類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為什么?

  不能,因為用“至”說明各種鹽類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與25%這兩個數以及這兩個數之間的數,符合事實,而若用“和”就說明這個比例數只是23%、25%這兩個數,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5.把第3和5自然段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大家聽。

  (四)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了解位于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與“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鹽量多達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以及它的形成過程,其中兩處引用神話,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結尾一段寫了死海的過去、現在、將來,死、不死,互相照應,構成行文的線索,重點在于不死。在文章的結尾處,看到死海即將干涸,不禁痛心,同學們,只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死海的將來就會掌握在我們手中。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題。(《辭海》中有關死海的介紹,是客觀的,而我們課文則運用了多種方法,多角度說明,有具體生動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這些使課文比《辭海》中的有關死海的介紹更生動、具體,更吸引讀者。)

  2.課下廣泛閱讀科普知識,豐富自己,多多了解我們的生活空間。

  (六)板書設計 

  死海不死

  語言:

  2.生動:引用神話傳說

  六、參考資料

  1.海水的治病功能,空氣中如水增多了,雜質也增多,空氣中的水蒸氣氣壓相對增大,那么空氣中的含氧量也就減少,人就會感到氣悶不暢。如果空氣中的水氣少、雜質少,水蒸氣氣壓小,含氧量特別高,對人體健康有利,海水中的鹽類,礦物質豐富,具有比溫泉更為理想的殺菌作用。

  2.關于“鹽”,一般來說,就是指酸中的氧原子被金屬原子置換所成的化合物,課文中的氯化鈣、氯化鉀、氯化鈉(食鹽),都屬于鹽類。溴、鍶不是鹽類。

  3.大裂谷:由于地殼運動,巖石產生褶皺、斷裂,其較大的長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

  4.對課文引用神話傳說的不同看法。

  (1)游離于文章的主線之外

  這一種觀點認為:文章里的第二個神話傳說游離了文章的主線,而且篇幅過長。理由是:在科學性與趣味性結合上應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科普宣傳的根本任務是傳播科學知識,因此科學性是前提,是靈魂,趣味性必須服從科學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學本身奇趣重重,引人入勝,科普作品要依靠科學本身的趣味來吸引讀者,揭示科學奧秘。趣味性如不能為科學性服務,就失去了趣味的意義,必然造成文章詳略處理不當的弊病。

  (2)反映了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

  神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幻想,遠古時代的人,受低下的生產力的限制,知識水平極低,對于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無法進行科學的解釋,便歸之于神的意志和權力,于是幻想出許多神話故事。上帝懲罰村民這個神話故事,當然是不科學的,但是,作者采用這個神話,除了可以增強說明文的趣味性、生動性以外,還可以使讀者知道:死海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尋求它形成的奧秘,只有到了科學發達的現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學的解釋;人們對死海成因的認識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因此,神話本身是不科學的,但是這樣寫,反映了人類對死海這一自,然現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認識過程,也是合理的。

  5.對死海的幾點補充說明

  (1)死海的水含鹽量比一般海水約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鹽分最多的一個水域。雖然每天平均有四百七十五萬噸淡水從北面的約旦河和其他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氣候酷熱,淡水一到這里就立即蒸發了。

  (2)死海附近氣候炎熱,干旱少雨,當地所分布的沙漠和石灰巖中,含鹽量又特別高。水流經這些地區時,鹽分大量地溶于水中。這些含有大量鹽分的河水進入死海之后,又在死海中進一步受烈日的烘曬,使水分大量蒸發,海水不斷濃縮,正如同在鍋里熬鹽一般,死海水中的含鹽量,就越來越高。

  (3)據研究,在遙遠的地質時期里,死海水面比現在高出200多米。現在雖然北有約旦河注入,東南有阿薩河流進,而死海并無出口,但河流帶來的水量都被蒸發掉了,所以并不能使水面上升,這也是死海含鹽度特別高的原因。

  (4)隨著科學迅猛地發展,人們必能找到防止死海干涸的辦法。據說,約旦人正在計劃開辟一條長運河,想把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由于地中海的水平面高出死海392米,還可以利用這種水位差來發電。一旦這個計劃實現,死海不僅不會死,甚至會變得很活。

  (以上均選自《中學語文課文研究信息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版)

死 海 不 死(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死海不死

    教學建議 一、新穎巧妙的標題 標題,新穎、巧妙,引人入勝。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

  • 死海不死

    教學目的: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成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教學重點:列數據說明。難點:目的一。關鍵:同重點。教學方法:導讀法。教學時數:一節。...

  •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13篇)

    教學建議一、新穎巧妙的標題標題“死海不死”,新穎、巧妙,引人入勝。“死海不死”中的兩個“死”字含義不同,“死”與“不死”互相矛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死海的特征。...

  • 《死海不死》教案(精選15篇)

    —、素質教育目標1.學習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死海不死 第一課時。(數字的準確性)2.復習“抓事物特征說明”的方法。3.體會在文章中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4.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識,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現象是可以認識的道理。...

  • 《死海不死》教案設計(精選9篇)

    教材說明:《死海不死》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教學思路:一直以來,說明文的教學工作很難做,課堂上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非常普遍。...

  • 死海不死教案設計(精選4篇)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 第23課《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

    教學目的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 死海不死 教案(通用11篇)

    一、 教材分析《死海不死》是義務教育朝鮮族學校漢語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說明文。生活離不開科學,科學推動著世界,這個單元的課文就是與科學相關的說明文,它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我們的求知欲望,培養我們的科學精神...

  • 錢夢龍《死海不死》教學實錄(精選6篇)

    師: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閱讀的是一篇說明文。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下目錄的第一頁,這一頁共列出兩個說明文單元,我們要閱讀的說明文就在這兩個單元里,同學們還不知道是哪一篇,現在給你們一個條件:這篇文章的標題很能引起人們閱讀...

  •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

    《死海不死》教案教學目的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 錢夢龍《死海不死》教學實錄

    師:今天要和同學們一起閱讀的是一篇說明文。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一下目錄的第一頁,這一頁共列出兩個說明文單元,我們要閱讀的說明文就在這兩個單元里,同學們還不知道是哪一篇,現在給你們一個條件:這篇文章的標題很能引起人們閱讀...

  • 第23課《死海不死》教案

    教學目的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老熟妇 | 久久精品a一级国产免视看成人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久久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牛牛 | 免费看美女毛片 | 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州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国产人免费观看成人片 | 性bbbbbxxxxxzzzzz | 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级A级高清毛片 | 亚洲精品三 | 欧美一级特黄aaa大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成人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天天狠天 | 黄色片一级免费看 | 99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 亚洲av永久精品无码 | 最新国自产拍av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俱乐部 | 国产视频麻豆 | 1v1双性受整夜不拔bl | 麻豆果冻国产剧情AV在线播放 | 720lu国产刺激在线观看 | 国产甜淫av片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看久久 | 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视频老年人 |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 | 521色香蕉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亚洲 | 一级高清视频 | 特级毛片aaaa级毛片免费 | 免费的性视频越黄越好 | 精品国产9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色视频免费在线 | 欧美一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