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成人18久久久久_日韩欧美色_江苏极品身材白嫩少妇自拍_曰本人做爰大片免费观看一老师_久草视频网_最近中文字幕MV高清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電子教材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 11荔枝蜜(精選12篇)

11荔枝蜜

發布時間:2022-12-15

11荔枝蜜(精選12篇)

11荔枝蜜 篇1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2.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構思技巧;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動的畫面烘托跌宕的情思,從而表現出歌頌新生活及其創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及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是如何贊美蜜蜂的?又如何轉而歌頌勞動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懊煨 笔侵该鄯涞男误w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 

  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2.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我”由吃蜜動了情,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點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詩的意境。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這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2)感情變化的描寫。 

  人的愛憎感情都是有緣由的,這緣由主要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基于此,楊朔在中具體地描寫了“我”對蜜蜂從缺乏認識到獲得認識,從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認識發展過程,從而合情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下面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示來描繪它的大體輪廓:口嘗蜜蜂勞動成果→眼見蜜蜂勞動情景→耳聞養蜂人對蜜蜂勞動和精神的介紹→心感蜜蜂偉大高尚→聯想勞動人民→夢中身變小蜜蜂。 

  這個圖示表明:作者以“我”對蜜蜂的認識發展為基礎,逐步地、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 

  同時,作者突發奇想,寓比喻于無形之中。寫從化溫泉:“四圍是山,懷抱著一潭春水”!皯驯е睅讉字,多么形象雋永。寫蜜蜂采花:“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好一片歡樂而緊張的繁忙景象,這不正像人類在春秋兩季耕種、收獲的大忙場景嗎?描寫:“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這種無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毕燃て鸶星榈牟懀缓笠猿錆M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安淮笙矚g”“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薄皶X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4)淺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風格。 

  楊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個學識淵深而健談的人擺家常一樣,淺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輕松自如,內里充實深刻;娓娓動人,平易親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就是從平淡入手,而逐漸引人入勝的。先說一件兒時的趣事,既把要說的主要話題引出來了,又引起了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來語不驚人,沒有什么強刺激的、豪華的詞語,從容安靜,但是情趣不斷,滋味可品。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 

  “蜜蜂是畫家的愛物”,但是詠贊蜜蜂的文學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們學習的楊朔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賦予蜜蜂本能的活動以人生重要的哲理,從而升華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靈獨白,學習時請同學們認真體會。 

  板書: 楊朔 

  (二)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教學卡片、投影片均可)。 

  1.給加點的字注音,并注意它們的寫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動 掐花 沸沸揚揚 倚著 不辭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嚶嚶嗡嗡 釀造 朔 

  學生完成后明確。依次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釋下列詞語及加點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嚶嚶嗡嗡 沸沸揚揚 蠕動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靈 

  對以上詞語的理解請參照有關資料和工具書,答案略。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讓學生默讀課文。默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對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略。  

  討論后明確。要點: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贊賞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發的。因為小時候被蜜蜂蜇過而不大喜歡蜜蜂。因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樹,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為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么,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于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啊”的由衷贊嘆。因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板書: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五)討論:根據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討論后明確: 

  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把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從回憶小時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歡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贊賞蜜蜂,“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贊美勞動人民,表達了學習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討論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寫出簡要發言提綱,以備討論時發言。 

  1.作者先后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么?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關系? 

  2.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4.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么標題卻用?這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5.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題進行討論。 

  1.作者先后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么?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關系?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從結構上看,這幾者有個層層鋪墊的關系。寫荔枝樹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還不到荔枝的成熟季節,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由的甜香想到參觀養蜂場,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聯系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前者是后者的鋪墊,又是引出后者的條件。寫荔枝林、,為寫蜜蜂作鋪墊,寫蜜蜂又為寫田野中正在勞動的農民作鋪墊。 

  結構是為內容服務的。層層鋪墊,正是為贊美蜜蜂,贊美勞動人民的勤勞。這樣,不但使文章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謳歌勞動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現。 

  板書: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2. 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么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討論后明確要點:“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案呱小笔侵杆跓o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么標題卻用?這個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以作標題,一是因為喝了香甜的,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即由引出敘述的中心。二還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香甜的是蜜蜂辛勤勞動的結晶;社會主義生活像一樣甜美,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是我國的勞動人民。 

  6.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香甜和蜜蜂無私奉獻的贊美,謳歌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它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并表達自己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寫作的一個基本特點。寫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釀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的勞動人民,最后寫到自己也愿變成一只蜜蜂。這樣,作者借對物的層層贊美,水到渠成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現中心的一個基本方法。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到生動形象的語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沒有又濃又翠的青山綠水畫,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樣重疊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難表現出與“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異的驚喜之情,而的甜美也就很難產生對讀者的巨大感染力。沒有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的筆觸,就很難使讀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樂趣,很難使“生活都是甜的”這一點睛之筆不知不覺地滲入讀者心田,并產生共鳴。至于寫蜜蜂的繁忙令人肅然起敬,寫蜜蜂的壽限扣人心弦,寫水田農民的疊加畫面使讀者進入悠遠清新的意境,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本文中心的表現也都是舉足輕重的,應當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板書: 

  歌頌甜美的生活→歌頌生活的創造者→愿做生活的創造者→中心 

  7.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8段。 

  8.小結。 

  楊朔是一位有影響有成就的優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獨具特色。他善于從現實生活中選取題材,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散文構思新穎,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他的散文語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韻和諧,具有藝術魅力。 

  觀察事物是寫作的基本功!翱、問、想”是觀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參觀養蜂場的過程中:看到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的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幾次寫“我就問道”,“我又問道,“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我不禁一顫”(想到)等等。 

  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并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業 。 

  對周圍某一事物認真觀察之后,寫一篇觀察隨筆,觀察時注意反復思索,引發出一點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數為500左右即可。 

  【板書設計 】 

  荔 枝 蜜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 

  (感情變化)→線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 ↓ ↓  

  歌頌新生活→歌頌創造者→愿做創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爭議的問題。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拔摇睂γ鄯涞那楦凶兓骸皡挿洹捶洹澐洹兎洹睒嫵扇牡那楦芯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笨梢姡瑮钏吩趧撟髦皩趧尤嗣竦恼J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睏钏愤@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拔摇钡乃枷霘v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出處。 

  這句詩出自蘇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絕》),原詩是這樣的: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蘇軾對荔枝的無限贊嘆。楊朔引用這兩句詩,意在借以贊美荔枝這種佳果。  

  來自:中基網  

11荔枝蜜 篇2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2.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構思技巧;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動的畫面烘托跌宕的情思,從而表現出歌頌新生活及其創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及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是如何贊美蜜蜂的?又如何轉而歌頌勞動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岸嗫蓯鄣男∩`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薄斑@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體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 

  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2.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拔摇庇沙悦蹌恿饲,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拔摇钡摹俺烈鳌,點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詩的意境。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边@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2)感情變化的描寫。 

  人的愛憎感情都是有緣由的,這緣由主要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基于此,楊朔在中具體地描寫了“我”對蜜蜂從缺乏認識到獲得認識,從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認識發展過程,從而合情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下面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示來描繪它的大體輪廓:口嘗蜜蜂勞動成果→眼見蜜蜂勞動情景→耳聞養蜂人對蜜蜂勞動和精神的介紹→心感蜜蜂偉大高尚→聯想勞動人民→夢中身變小蜜蜂。 

  這個圖示表明:作者以“我”對蜜蜂的認識發展為基礎,逐步地、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 

  同時,作者突發奇想,寓比喻于無形之中。寫從化溫泉:“四圍是山,懷抱著一潭春水”。“懷抱著”幾個字,多么形象雋永。寫蜜蜂采花:“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好一片歡樂而緊張的繁忙景象,這不正像人類在春秋兩季耕種、收獲的大忙場景嗎?描寫:“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這種無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毕燃て鸶星榈牟,然后以充滿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薄皶X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4)淺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風格。 

  楊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個學識淵深而健談的人擺家常一樣,淺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輕松自如,內里充實深刻;娓娓動人,平易親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就是從平淡入手,而逐漸引人入勝的。先說一件兒時的趣事,既把要說的主要話題引出來了,又引起了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來語不驚人,沒有什么強刺激的、豪華的詞語,從容安靜,但是情趣不斷,滋味可品。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 

  “蜜蜂是畫家的愛物”,但是詠贊蜜蜂的文學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們學習的楊朔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賦予蜜蜂本能的活動以人生重要的哲理,從而升華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靈獨白,學習時請同學們認真體會。 

  板書: 楊朔 

  (二)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教學卡片、投影片均可)。 

  1.給加點的字注音,并注意它們的寫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動 掐花 沸沸揚揚 倚著 不辭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嚶嚶嗡嗡 釀造 朔 

  學生完成后明確。依次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釋下列詞語及加點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嚶嚶嗡嗡 沸沸揚揚 蠕動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靈 

  對以上詞語的理解請參照有關資料和工具書,答案略。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讓學生默讀課文。默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對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略。  

  討論后明確。要點: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贊賞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發的。因為小時候被蜜蜂蜇過而不大喜歡蜜蜂。因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樹,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為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么,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于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啊”的由衷贊嘆。因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板書: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五)討論:根據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討論后明確: 

  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把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從回憶小時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歡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贊賞蜜蜂,“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贊美勞動人民,表達了學習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討論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寫出簡要發言提綱,以備討論時發言。 

  1.作者先后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么?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關系? 

  2.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4.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么標題卻用?這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5.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題進行討論。 

  1.作者先后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么?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關系?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從結構上看,這幾者有個層層鋪墊的關系。寫荔枝樹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還不到荔枝的成熟季節,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由的甜香想到參觀養蜂場,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聯系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前者是后者的鋪墊,又是引出后者的條件。寫荔枝林、,為寫蜜蜂作鋪墊,寫蜜蜂又為寫田野中正在勞動的農民作鋪墊。 

  結構是為內容服務的。層層鋪墊,正是為贊美蜜蜂,贊美勞動人民的勤勞。這樣,不但使文章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謳歌勞動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現。 

  板書: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2. 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么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討論后明確要點:“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高尚”是指它勤無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么標題卻用?這個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以作標題,一是因為喝了香甜的,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即由引出敘述的中心。二還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香甜的是蜜蜂辛勤勞動的結晶;社會主義生活像一樣甜美,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是我國的勞動人民。 

  6.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香甜和蜜蜂無私奉獻的贊美,謳歌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它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并表達自己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寫作的一個基本特點。寫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釀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的勞動人民,最后寫到自己也愿變成一只蜜蜂。這樣,作者借對物的層層贊美,水到渠成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現中心的一個基本方法。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到生動形象的語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沒有又濃又翠的青山綠水畫,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樣重疊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難表現出與“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異的驚喜之情,而的甜美也就很難產生對讀者的巨大感染力。沒有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的筆觸,就很難使讀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樂趣,很難使“生活都是甜的”這一點睛之筆不知不覺地滲入讀者心田,并產生共鳴。至于寫蜜蜂的繁忙令人肅然起敬,寫蜜蜂的壽限扣人心弦,寫水田農民的疊加畫面使讀者進入悠遠清新的意境,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本文中心的表現也都是舉足輕重的,應當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板書: 

  歌頌甜美的生活→歌頌生活的創造者→愿做生活的創造者→中心 

  7.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8段。 

  8.小結。 

  楊朔是一位有影響有成就的優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獨具特色。他善于從現實生活中選取題材,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散文構思新穎,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他的散文語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韻和諧,具有藝術魅力。 

  觀察事物是寫作的基本功!翱、問、想”是觀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參觀養蜂場的過程中:看到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的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幾次寫“我就問道”,“我又問道,“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我不禁一顫”(想到)等等。 

  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并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業 。 

  對周圍某一事物認真觀察之后,寫一篇觀察隨筆,觀察時注意反復思索,引發出一點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數為500左右即可。 

  【板書設計 】 

  荔 枝 蜜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 

  (感情變化)→線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 ↓ ↓  

  歌頌新生活→歌頌創造者→愿做創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爭議的問題。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拔摇睂γ鄯涞那楦凶兓骸皡挿洹捶洹澐洹兎洹睒嫵扇牡那楦芯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笨梢,楊朔在創作之前對勞動人民的認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楊朔這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拔摇钡乃枷霘v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出處。 

  這句詩出自蘇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絕》),原詩是這樣的: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蘇軾對荔枝的無限贊嘆。楊朔引用這兩句詩,意在借以贊美荔枝這種佳果。   

11荔枝蜜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寫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3)體會語言別致清新的特點。

  2.能力目標:

  了解聯想在文章構思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3.情意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學習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文學作品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它講究具體、講究生動、講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構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學作品的這種特點,將所抒之情寄托于客觀世界中某一具體的“物象”上,會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讓人們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悟出隱藏于生活現象之后的深層哲理。怎樣將所抒之情寄托于現實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點,突出它與所喻之人的相同之處。如“蜜蜂”與“勞動人民”之相同點為勤勞、無私忘我,從而抒發對辛勤耕耘釀造甜蜜生活的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拔铩迸c“情”,“物”與“人”中間不是簡單的拼合,而應該是水乳交融的一個整體。運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還必須運用聯想,即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種與之相似的事物。如文中的三次聯想。一般我們見到的修辭手段中的比喻就是運用相似聯想的產物。

  教法建議

  學習本文,關鍵是理解文章組織材料的特點和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學習:

  ⑴引導學生從理清文章線索入手,把握文章結構。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有關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詞、句,分析各部分內容間的關系;分析文章是怎樣逐層推進、揭示主題的。

 、茝姆治鑫闹腥温撓肴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深入發掘文章主旨,進而把握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借助聯想,托物抒情

  文章運用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本文出現了三次聯想:一是由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建設新生活;三是由的釀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勞動人民。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思路

  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

  “我”對蜜蜂由兒時的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作者感情的變化是因事而發的。因兒時被蜜蜂蜇過而不喜歡蜜蜂。因后來到從化溫泉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因參觀“養蜂大廈”看到蜜蜂辛勤的勞動,聽到老梁介紹蜜蜂的生活特征(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整日整夜不辭辛苦……)才“不禁一顫”,發出“多么可愛的小生靈!”的由衷地贊嘆。因看到水田中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蜜蜂釀蜜,認識到勞動人民對祖國的貢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表達對奉獻精神的贊美和向往,從而深化中心。

  作者這個感情變化的過程,是作者對蜜蜂仔細觀察和深入認識的過程,更是作者運用聯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從生活中提煉詩情和揭示哲理的過程。全文一線貫穿,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

  文章開頭寫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自己對蜜蜂總不大喜歡;接著寫在從化溫泉看到荔枝樹,吃到,引發了對蜜蜂的興趣;然后寫參觀養蜂場,看到蜜蜂的生活與勞動,聽到養蜂人老梁的介紹,認識了蜜蜂的高尚精神,對蜜蜂由衷地發出贊美;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與蜜蜂融為一體。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成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文章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

  主題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謳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富于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毕燃て鸶星榈牟,然后以充滿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安淮笙矚g”“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薄皶X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感召式結語

  對感情色彩濃厚,感染力較強的抒情或寫景散文,教師可以在結語中,用飽滿的激情,感召的語言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渴望。如的結語:揚朔滿懷深情地嘔歌了勞動之美,是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甜蜜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像蜜蜂釀蜜一樣,用辛勤的勞動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加強朗讀指導

  通過朗讀,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和語段。指導學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調,用適當的語調來朗讀。如第一部分,以貶抑的口吻,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朗讀時要用徐緩而略帶不愉快的語調。第二、三部分,宕開一筆,敘述“我”的一次經歷,如話家常,朗讀時要用平靜、親切的語調,其中“我不禁一顫……”那段,情切意深,朗讀時要用贊嘆的語調。第四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主旨,朗讀時要用頌揚的語調。第五部分,說“夢”,有很深的含義,朗讀時要用驚喜的語調。

  結構與內容

  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拔摇庇沙悦蹌恿饲,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點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課文的意境美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這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課文如何銜接贊美對象

  作者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岸嗫蓯鄣男∩`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懊煨 笔侵该鄯涞男误w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為何以為題

  文章題目是,而全文主要是寫蜜蜂,寫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那么,為什么課題不用“蜜蜂”而用呢?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對蜜蜂產生好感,想去看看蜜蜂的觸發點,是因為他吃了清新香甜的;另外,蜜蜂經過辛勤勞動奉獻給人們的是;再有體現出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種精神的物質還是。是促使“我”轉變對蜜蜂的認識和感情的關鍵,更是引起聯想、激發詩情的觸點。以為題,使文章寓意更為鮮明,個性更為突出。

  抓住重點教學與練習處理方法

  教師應扣住學習重點,引導學生理出本文的線索,了解本文運用聯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特點,推敲詞語的搭配,揣摩詞語運用的準確性。課后練習的大部分,特別是有關全文和重點文句的練習,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步完成,其余可留作課外作業 !罢n文評點”是供教師參考的,不必一一講到。

  作者感情基調的社會內容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拔摇睂γ鄯涞那楦凶兓骸皡挿洹捶洹澐洹兎洹睒嫵扇牡那楦芯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笨梢,楊朔在創作之前對勞動人民的認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睏钏愤@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拔摇钡乃枷霘v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第 1 2 頁  

11荔枝蜜 篇4

  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線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音像資料導入  。

  運用媒體播放有關蜜蜂、蜂蜜的圖片,同時插播旁白進行解說。

  2.談感性認識。

  提問:同學們都接觸過蜜蜂,蜜蜂給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蜜蜂的印象。

  3.同學發言后,教師導入  課文學習。

  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對蜜蜂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朔的散文,看看作者對蜜蜂的感受是怎樣的。

 。ǘ⿲W習課文

  板書一: 楊朔

  一、整體感知

 、沤處熍錁贩蹲x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⑵播放應掌握的字、詞的幻燈片。

  顯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書,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 蟄 啖 中看 嚶嚶 蠕蠕 釀蜜 提防 渺小 黑黝黝 疙疙瘩瘩

  2.解釋下列詞語。

  疙疙瘩瘩 黑黝黝 幻景 出眾 中看 沸沸揚揚 蠕蠕 小生靈

  ⑶學生完成正音、解詞。

 、葘W生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俨シ潘伎紗栴}幻燈片一。

  顯示第二屏:

  思考題一:作者對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變化? 從文中勾畫出說明這種變化的語句。

  思考題二: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趯W生思考、討論。

  ③明確思考題一:

  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贊嘆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相關的語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2.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3.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5.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二:

  感情: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蜜蜂→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苊鞔_思考題二:

  感情是因事而發的。作者因小時候被蜜蜂蜇過,所以不大喜歡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么,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于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這樣的由衷贊嘆;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來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三:

  原因:小時被蟄→林茂蜜甜→蜜蜂勤勞無私→聯想勞動人民(內容)

  二、精讀課文

 、胚\用媒體播放思考題的幻燈片二。

  顯示第三屏:

  思考題三: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思考題四: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①學生思考并展開討論。

 、诿鞔_思考題三:

  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么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

  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勖鞔_思考題四:

  “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高尚”是指它勤勞無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浦笇W生朗讀第17自然段。

 、遣シ潘伎碱}的幻燈片四。

  顯示第四屏:

  思考題五: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思考題六:作者抒發感情借助聯想,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這樣的聯想是否合理?

 、賹W生思考、討論。

 、诿鞔_思考題五: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歌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歌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來表達中心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四:

  中心:歌頌新生活→歌頌勞動者→愿做勞動者 (聯想、托物抒情)

  ③明確思考題六:

  作者用視線的轉移,由蜜蜂寫到農民,這樣的聯想是合理的。農民與蜜蜂確有許多相似之處: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戎笇W生朗讀第18自然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ㄈ┬〗Y。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整體感知了這篇文章的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將畫意、詩情、哲理融為一體。希望同學們課下反復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深層含義。

  (四)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觀察一種小動物,然后產生聯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11荔枝蜜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寫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3)體會語言別致清新的特點。

  2.能力目標:

  了解聯想在文章構思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3.情意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學習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文學作品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它講究具體、講究生動、講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構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學作品的這種特點,將所抒之情寄托于客觀世界中某一具體的“物象”上,會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讓人們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悟出隱藏于生活現象之后的深層哲理。怎樣將所抒之情寄托于現實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點,突出它與所喻之人的相同之處。如“蜜蜂”與“勞動人民”之相同點為勤勞、無私忘我,從而抒發對辛勤耕耘釀造甜蜜生活的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拔铩迸c“情”,“物”與“人”中間不是簡單的拼合,而應該是水乳交融的一個整體。運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還必須運用聯想,即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種與之相似的事物。如文中的三次聯想。一般我們見到的修辭手段中的比喻就是運用相似聯想的產物。

  教法建議

  學習本文,關鍵是理解文章組織材料的特點和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學習

  ⑴引導學生從理清文章線索入手,把握文章結構。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有關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詞、句,分析各部分內容間的關系;分析文章是怎樣逐層推進、揭示主題的。

 、茝姆治鑫闹腥温撓肴胧郑龑W生深入理解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深入發掘文章主旨,進而把握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借助聯想,托物抒情

  文章運用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本文出現了三次聯想:一是由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建設新生活;三是由的釀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勞動人民。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思路

  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

  “我”對蜜蜂由兒時的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作者感情的變化是因事而發的。因兒時被蜜蜂蜇過而不喜歡蜜蜂。因后來到從化溫泉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因參觀“養蜂大廈”看到蜜蜂辛勤的勞動,聽到老梁介紹蜜蜂的生活特征(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整日整夜不辭辛苦……)才“不禁一顫”,發出“多么可愛的小生靈。 钡挠芍缘刭潎@。因看到水田中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蜜蜂釀蜜,認識到勞動人民對祖國的貢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表達對奉獻精神的贊美和向往,從而深化中心。

  作者這個感情變化的過程,是作者對蜜蜂仔細觀察和深入認識的過程,更是作者運用聯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從生活中提煉詩情和揭示哲理的過程。全文一線貫穿,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

  文章開頭寫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自己對蜜蜂總不大喜歡;接著寫在從化溫泉看到荔枝樹,吃到,引發了對蜜蜂的興趣;然后寫參觀養蜂場,看到蜜蜂的生活與勞動,聽到養蜂人老梁的介紹,認識了蜜蜂的高尚精神,對蜜蜂由衷地發出贊美;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與蜜蜂融為一體。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成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文章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

  主題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謳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富于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先激起感情的波瀾,然后以充滿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薄皶X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感召式結語

  對感情色彩濃厚,感染力較強的抒情或寫景散文,教師可以在結語中,用飽滿的激情,感召的語言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渴望。如的結語:揚朔滿懷深情地嘔歌了勞動之美,是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甜蜜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像蜜蜂釀蜜一樣,用辛勤的勞動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加強朗讀指導

  通過朗讀,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和語段。指導學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調,用適當的語調來朗讀。如第一部分,以貶抑的口吻,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朗讀時要用徐緩而略帶不愉快的語調。第二、三部分,宕開一筆,敘述“我”的一次經歷,如話家常,朗讀時要用平靜、親切的語調,其中“我不禁一顫……”那段,情切意深,朗讀時要用贊嘆的語調。第四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主旨,朗讀時要用頌揚的語調。第五部分,說“夢”,有很深的含義,朗讀時要用驚喜的語調。

  結構與內容

  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我”由吃蜜動了情,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拔摇钡摹俺烈鳌,點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課文的意境美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這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課文如何銜接贊美對象

  作者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體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為何以為題

  文章題目是,而全文主要是寫蜜蜂,寫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那么,為什么課題不用“蜜蜂”而用呢?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對蜜蜂產生好感,想去看看蜜蜂的觸發點,是因為他吃了清新香甜的;另外,蜜蜂經過辛勤勞動奉獻給人們的是;再有體現出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種精神的物質還是。是促使“我”轉變對蜜蜂的認識和感情的關鍵,更是引起聯想、激發詩情的觸點。以為題,使文章寓意更為鮮明,個性更為突出。

  抓住重點教學與練習處理方法

  教師應扣住學習重點,引導學生理出本文的線索,了解本文運用聯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特點,推敲詞語的搭配,揣摩詞語運用的準確性。課后練習的大部分,特別是有關全文和重點文句的練習,應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逐步完成,其余可留作課外作業 !罢n文評點”是供教師參考的,不必一一講到。

  作者感情基調的社會內容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對蜜蜂的情感變化:“厭蜂——看蜂——贊蜂——變蜂”構成全文的情感線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笨梢姡瑮钏吩趧撟髦皩趧尤嗣竦恼J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睏钏愤@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拔摇钡乃枷霘v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線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音像資料導入  。

  運用媒體播放有關蜜蜂、蜂蜜的圖片,同時插播旁白進行解說。

  2.談感性認識。

  提問:同學們都接觸過蜜蜂,蜜蜂給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蜜蜂的印象。

  3.同學發言后,教師導入  課文學習。

  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對蜜蜂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朔的散文,看看作者對蜜蜂的感受是怎樣的。

 。ǘ學習課文

  板書一: 楊朔

  一、整體感知

  ⑴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⑵播放應掌握的字、詞的幻燈片。

  顯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書,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 蟄 啖 中看 嚶嚶 蠕蠕 釀蜜 提防 渺小 黑黝黝 疙疙瘩瘩

  2.解釋下列詞語。

  疙疙瘩瘩 黑黝黝 幻景 出眾 中看 沸沸揚揚 蠕蠕 小生靈

 、菍W生完成正音、解詞。

  ⑷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俨シ潘伎紗栴}幻燈片一。

  顯示第二屏:

  思考題一:作者對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變化? 從文中勾畫出說明這種變化的語句。

  思考題二: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趯W生思考、討論。

  ③明確思考題一:

  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贊嘆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相關的語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2.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3.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5.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二:

  感情: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蜜蜂→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④明確思考題二:

  感情是因事而發的。作者因小時候被蜜蜂蜇過,所以不大喜歡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么,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于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 边@樣的由衷贊嘆;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來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三:

  原因:小時被蟄→林茂蜜甜→蜜蜂勤勞無私→聯想勞動人民(內容)

  二、精讀課文

  ⑴運用媒體播放思考題的幻燈片二。

  顯示第三屏:

  思考題三: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思考題四: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①學生思考并展開討論。

 、诿鞔_思考題三:

  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么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

  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明確思考題四:

  “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高尚”是指它勤勞無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浦笇W生朗讀第17自然段。

  ⑶播放思考題的幻燈片四。

  顯示第四屏:

  思考題五: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思考題六:作者抒發感情借助聯想,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這樣的聯想是否合理?

 、賹W生思考、討論。

 、诿鞔_思考題五: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歌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歌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來表達中心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四:

  中心:歌頌新生活→歌頌勞動者→愿做勞動者 (聯想、托物抒情)

 、勖鞔_思考題六:

  作者用視線的轉移,由蜜蜂寫到農民,這樣的聯想是合理的。農民與蜜蜂確有許多相似之處: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⑷指導學生朗讀第18自然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整體感知了這篇文章的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將畫意、詩情、哲理融為一體。希望同學們課下反復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深層含義。

  (四)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觀察一種小動物,然后產生聯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

  一般認為,文章的末段所寫的“這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边@個“奇怪的夢”,是作者把自己與蜜蜂融為一體,是對主題的升華。但也有人認為這個“夢”也太奇怪了,是個“假”夢,就全文而言是畫蛇添足。

  兩種看法,哪個更有道理?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活動說明:

  結果,可能誰也說服不了誰,但只要能引發探究,就達到了目的。

  探究活動2

  組織材料、醞釀表達時,往往需要展開聯想,如:從蠶可以想到絲綢、想到桑葉、想到養蠶女……又可以從絲綢想到服飾、想到絲綢之路……還可以從蠶想到奉獻精神,想到居里夫人;或者想到作繭自縛、固步自封等等。

  根據“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聯想,都可以建立聯系”的道理進行構思。比如,寫一段話完成從“土地”到“筆”的聯想。

  活動說明:

  “土地”和“筆”是兩個本無聯系的事物,經過聯想以后,它們就產生了聯系。聯想過程是“土地——樹木——伐木——工廠——鉛筆”。構思時也可以從別的角度來聯想。

  參考答案:

  一片古老的土地,一眼望不到邊的森林,接受春雨的滋潤,迎接秋霜的磨煉,一年又一年。一天,它們中的一部分被伐倒,又被運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運到工廠的,經過工人的手,變成了一根根漂亮的鉛筆,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學習用具之一。

11荔枝蜜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寫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3)體會語言別致清新的特點。

  2.能力目標:

  了解聯想在文章構思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3.情意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學習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文學作品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它講究具體、講究生動、講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構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學作品的這種特點,將所抒之情寄托于客觀世界中某一具體的“物象”上,會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讓人們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悟出隱藏于生活現象之后的深層哲理。怎樣將所抒之情寄托于現實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點,突出它與所喻之人的相同之處。如“蜜蜂”與“勞動人民”之相同點為勤勞、無私忘我,從而抒發對辛勤耕耘釀造甜蜜生活的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物”與“情”,“物”與“人”中間不是簡單的拼合,而應該是水乳交融的一個整體。運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還必須運用聯想,即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種與之相似的事物。如文中的三次聯想。一般我們見到的修辭手段中的比喻就是運用相似聯想的產物。

  教法建議

  學習本文,關鍵是理解文章組織材料的特點和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學習

 、乓龑W生從理清文章線索入手,把握文章結構。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有關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詞、句,分析各部分內容間的關系;分析文章是怎樣逐層推進、揭示主題的。

  ⑵從分析文中三次聯想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深入發掘文章主旨,進而把握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借助聯想,托物抒情

  文章運用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本文出現了三次聯想:一是由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建設新生活;三是由的釀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勞動人民。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思路

  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

  “我”對蜜蜂由兒時的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作者感情的變化是因事而發的。因兒時被蜜蜂蜇過而不喜歡蜜蜂。因后來到從化溫泉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因參觀“養蜂大廈”看到蜜蜂辛勤的勞動,聽到老梁介紹蜜蜂的生活特征(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整日整夜不辭辛苦……)才“不禁一顫”,發出“多么可愛的小生靈!”的由衷地贊嘆。因看到水田中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蜜蜂釀蜜,認識到勞動人民對祖國的貢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表達對奉獻精神的贊美和向往,從而深化中心。

  作者這個感情變化的過程,是作者對蜜蜂仔細觀察和深入認識的過程,更是作者運用聯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從生活中提煉詩情和揭示哲理的過程。全文一線貫穿,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

  文章開頭寫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自己對蜜蜂總不大喜歡;接著寫在從化溫泉看到荔枝樹,吃到,引發了對蜜蜂的興趣;然后寫參觀養蜂場,看到蜜蜂的生活與勞動,聽到養蜂人老梁的介紹,認識了蜜蜂的高尚精神,對蜜蜂由衷地發出贊美;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與蜜蜂融為一體。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成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文章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

  主題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謳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富于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毕燃て鸶星榈牟懀缓笠猿錆M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會覺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感召式結語

  對感情色彩濃厚,感染力較強的抒情或寫景散文,教師可以在結語中,用飽滿的激情,感召的語言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渴望。如的結語:揚朔滿懷深情地嘔歌了勞動之美,是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甜蜜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像蜜蜂釀蜜一樣,用辛勤的勞動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加強朗讀指導

  通過朗讀,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和語段。指導學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調,用適當的語調來朗讀。如第一部分,以貶抑的口吻,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朗讀時要用徐緩而略帶不愉快的語調。第二、三部分,宕開一筆,敘述“我”的一次經歷,如話家常,朗讀時要用平靜、親切的語調,其中“我不禁一顫……”那段,情切意深,朗讀時要用贊嘆的語調。第四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主旨,朗讀時要用頌揚的語調。第五部分,說“夢”,有很深的含義,朗讀時要用驚喜的語調。

  結構與內容

  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我”由吃蜜動了情,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拔摇钡摹俺烈鳌保c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課文的意境美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這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課文如何銜接贊美對象

  作者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岸嗫蓯鄣男∩`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懊煨 笔侵该鄯涞男误w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為何以為題

  文章題目是,而全文主要是寫蜜蜂,寫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那么,為什么課題不用“蜜蜂”而用呢?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對蜜蜂產生好感,想去看看蜜蜂的觸發點,是因為他吃了清新香甜的;另外,蜜蜂經過辛勤勞動奉獻給人們的是;再有體現出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種精神的物質還是。是促使“我”轉變對蜜蜂的認識和感情的關鍵,更是引起聯想、激發詩情的觸點。以為題,使文章寓意更為鮮明,個性更為突出。

  抓住重點教學與練習處理方法

  教師應扣住學習重點,引導學生理出本文的線索,了解本文運用聯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特點,推敲詞語的搭配,揣摩詞語運用的準確性。課后練習的大部分,特別是有關全文和重點文句的練習,應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逐步完成,其余可留作課外作業 。“課文評點”是供教師參考的,不必一一講到。

  作者感情基調的社會內容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拔摇睂γ鄯涞那楦凶兓骸皡挿洹捶洹澐洹兎洹睒嫵扇牡那楦芯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可見,楊朔在創作之前對勞動人民的認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睏钏愤@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拔摇钡乃枷霘v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線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教學過程 

 。ㄒ唬⿲  

  1.音像資料導入  。

  運用媒體播放有關蜜蜂、蜂蜜的圖片,同時插播旁白進行解說。

  2.談感性認識。

  提問:同學們都接觸過蜜蜂,蜜蜂給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蜜蜂的印象。

  3.同學發言后,教師導入  課文學習

  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對蜜蜂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朔的散文,看看作者對蜜蜂的感受是怎樣的。

 。ǘ學習課文

  板書一: 楊朔

  一、整體感知

 、沤處熍錁贩蹲x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⑵播放應掌握的字、詞的幻燈片。

  顯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書,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 蟄 啖 中看 嚶嚶 蠕蠕 釀蜜 提防 渺小 黑黝黝 疙疙瘩瘩

  2.解釋下列詞語。

  疙疙瘩瘩 黑黝黝 幻景 出眾 中看 沸沸揚揚 蠕蠕 小生靈

  ⑶學生完成正音、解詞。

 、葘W生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俨シ潘伎紗栴}幻燈片一。

  顯示第二屏:

  思考題一:作者對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變化? 從文中勾畫出說明這種變化的語句。

  思考題二: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趯W生思考、討論。

  ③明確思考題一:

  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贊嘆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相關的語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2.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3.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5.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二:

  感情: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蜜蜂→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苊鞔_思考題二:

  感情是因事而發的。作者因小時候被蜜蜂蜇過,所以不大喜歡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么,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于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這樣的由衷贊嘆;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來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三:

  原因:小時被蟄→林茂蜜甜→蜜蜂勤勞無私→聯想勞動人民(內容)

  二、精讀課文

  ⑴運用媒體播放思考題的幻燈片二。

  顯示第三屏:

  思考題三: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思考題四: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賹W生思考并展開討論。

  ②明確思考題三:

  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么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

  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勖鞔_思考題四:

  “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案呱小笔侵杆趧跓o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浦笇W生朗讀第17自然段。

 、遣シ潘伎碱}的幻燈片四。

  顯示第四屏:

  思考題五: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思考題六:作者抒發感情借助聯想,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這樣的聯想是否合理?

 、賹W生思考、討論。

 、诿鞔_思考題五: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歌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歌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來表達中心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四:

  中心:歌頌新生活→歌頌勞動者→愿做勞動者 (聯想、托物抒情)

 、勖鞔_思考題六:

  作者用視線的轉移,由蜜蜂寫到農民,這樣的聯想是合理的。農民與蜜蜂確有許多相似之處: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⑷指導學生朗讀第18自然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ㄈ┬〗Y。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整體感知了這篇文章的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將畫意、詩情、哲理融為一體。希望同學們課下反復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深層含義。

  (四)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觀察一種小動物,然后產生聯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

  一般認為,文章的末段所寫的“這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這個“奇怪的夢”,是作者把自己與蜜蜂融為一體,是對主題的升華。但也有人認為這個“夢”也太奇怪了,是個“假”夢,就全文而言是畫蛇添足。

  兩種看法,哪個更有道理?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活動說明:

  結果,可能誰也說服不了誰,但只要能引發探究,就達到了目的。

  探究活動2

  組織材料、醞釀表達時,往往需要展開聯想,如:從蠶可以想到絲綢、想到桑葉、想到養蠶女……又可以從絲綢想到服飾、想到絲綢之路……還可以從蠶想到奉獻精神,想到居里夫人;或者想到作繭自縛、固步自封等等。

  根據“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聯想,都可以建立聯系”的道理進行構思。比如,寫一段話完成從“土地”到“筆”的聯想。

  活動說明:

  “土地”和“筆”是兩個本無聯系的事物,經過聯想以后,它們就產生了聯系。聯想過程是“土地——樹木——伐木——工廠——鉛筆”。構思時也可以從別的角度來聯想。

  參考答案:

  一片古老的土地,一眼望不到邊的森林,接受春雨的滋潤,迎接秋霜的磨煉,一年又一年。一天,它們中的一部分被伐倒,又被運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運到工廠的,經過工人的手,變成了一根根漂亮的鉛筆,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學習用具之一。

11荔枝蜜 篇7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2.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構思技巧;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動的畫面烘托跌宕的情思,從而表現出歌頌新生活及其創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及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是如何贊美蜜蜂的?又如何轉而歌頌勞動人民的? 

  分析: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懊煨 笔侵该鄯涞男误w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 

  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2.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拔摇庇沙悦蹌恿饲,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拔摇钡摹俺烈鳌保c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 

  (1)富于詩的意境。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 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边@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2)感情變化的描寫。 

  人的愛憎感情都是有緣由的,這緣由主要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和理解。基于此,楊朔在中具體地描寫了“我”對蜜蜂從缺乏認識到獲得認識,從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認識發展過程,從而合情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下面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示來描繪它的大體輪廓:口嘗蜜蜂勞動成果→眼見蜜蜂勞動情景→耳聞養蜂人對蜜蜂勞動和精神的介紹→心感蜜蜂偉大高尚→聯想勞動人民→夢中身變小蜜蜂。 

  這個圖示表明:作者以“我”對蜜蜂的認識發展為基礎,逐步地、合理地表現了“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 

  同時,作者突發奇想,寓比喻于無形之中。寫從化溫泉:“四圍是山,懷抱著一潭春水”。“懷抱著”幾個字,多么形象雋永。寫蜜蜂采花:“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好一片歡樂而緊張的繁忙景象,這不正像人類在春秋兩季耕種、收獲的大忙場景嗎?描寫:“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這種無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毕燃て鸶星榈牟,然后以充滿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安淮笙矚g”“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薄皶X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4)淺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風格。 

  楊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個學識淵深而健談的人擺家常一樣,淺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輕松自如,內里充實深刻;娓娓動人,平易親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就是從平淡入手,而逐漸引人入勝的。先說一件兒時的趣事,既把要說的主要話題引出來了,又引起了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下文也都如此,看起來語不驚人,沒有什么強刺激的、豪華的詞語,從容安靜,但是情趣不斷,滋味可品。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 

  “蜜蜂是畫家的愛物”,但是詠贊蜜蜂的文學作品也很不少。今天我們學習的楊朔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賦予蜜蜂本能的活動以人生重要的哲理,從而升華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靈獨白,學習時請同學們認真體會。 

  板書: 楊朔 

  (二)檢查預習(出示小黑板、教學卡片、投影片均可)。 

  1.給加點的字注音,并注意它們的寫法。 

  蜇了一下 啖 黑黝黝 蠕動 掐花 沸沸揚揚 倚著 不辭辛苦 

  疙瘩 提防 糟蹋 插秧 渺小 嚶嚶嗡嗡 釀造 朔 

  學生完成后明確。依次為:zh= d n y u r qi f i y c g dB d tB ch mi o y ng w ng ni ng shu 

  2.解釋下列詞語及加點的字。 

  黑黝黝 幻景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嚶嚶嗡嗡 沸沸揚揚 蠕動 稀罕 提防 渺小 

  高尚 小生靈 

  對以上詞語的理解請參照有關資料和工具書,答案略。 

  (三)教師范讀課文。 

  (四)讓學生默讀課文。默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對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前后有哪些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略。  

  討論后明確。要點: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贊賞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是因事而發的。因為小時候被蜜蜂蜇過而不大喜歡蜜蜂。因為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樹,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為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么,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于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啊”的由衷贊嘆。因為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板書: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五)討論:根據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大意。 

  討論后明確: 

  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把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從回憶小時被蜜蜂蜇引出不大喜歡蜜蜂;第二部分(2~5段):喝了香甜的,想去看看蜜蜂;第三部分(6~17段):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贊賞蜜蜂,“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第四部分(18~19段):贊美勞動人民,表達了學習蜜蜂的愿望。 

  (六)布置討論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寫出簡要發言提綱,以備討論時發言。 

  1.作者先后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么?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關系? 

  2.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4.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么標題卻用?這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5.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中心的? 

  (七)就上面所布置的思考題進行討論。 

  1.作者先后寫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果的鮮美、的甜香、蜜蜂的辛勤、農民的勞動。從結構上看,這幾者的關系是什么?這和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關系?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從結構上看,這幾者有個層層鋪墊的關系。寫荔枝樹的茂密,想到吃荔枝果,然而還不到荔枝的成熟季節,于是喝了清香甘美的;由的甜香想到參觀養蜂場,了解到蜜蜂的辛勤。由蜜蜂的辛勤聯系到勞動人民的偉大。前者是后者的鋪墊,又是引出后者的條件。寫荔枝林、,為寫蜜蜂作鋪墊,寫蜜蜂又為寫田野中正在勞動的農民作鋪墊。 

  結構是為內容服務的。層層鋪墊,正是為贊美蜜蜂,贊美勞動人民的勤勞。這樣,不但使文章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而且使得作者謳歌勞動人民的中心得以充分的表現。 

  板書: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2. 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么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討論后明確要點:“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案呱小笔侵杆跓o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7段。 

  5.本文以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為什么標題卻用?這個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以作標題,一是因為喝了香甜的,才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即由引出敘述的中心。二還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香甜的是蜜蜂辛勤勞動的結晶;社會主義生活像一樣甜美,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是我國的勞動人民。 

  6.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組織學生討論后明確要點: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對香甜和蜜蜂無私奉獻的贊美,謳歌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它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并表達自己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借物抒情是本文寫作的一個基本特點。寫的甜美,令人想到生活的幸福,由“蜜”的甜美,想到它的釀造者——蜜蜂的辛勤,由蜜蜂想到“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的勞動人民,最后寫到自己也愿變成一只蜜蜂。這樣,作者借對物的層層贊美,水到渠成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 

  借物抒情是本文表現中心的一個基本方法。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到生動形象的語言所起的巨大作用。沒有又濃又翠的青山綠水畫,就引不出如同小山一樣重疊起伏的幻景,也就很難表現出與“感情上疙疙瘩瘩”迥然相異的驚喜之情,而的甜美也就很難產生對讀者的巨大感染力。沒有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的筆觸,就很難使讀者和作者一道去分享生活的樂趣,很難使“生活都是甜的”這一點睛之筆不知不覺地滲入讀者心田,并產生共鳴。至于寫蜜蜂的繁忙令人肅然起敬,寫蜜蜂的壽限扣人心弦,寫水田農民的疊加畫面使讀者進入悠遠清新的意境,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本文中心的表現也都是舉足輕重的,應當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板書: 

  歌頌甜美的生活→歌頌生活的創造者→愿做生活的創造者→中心 

  7.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第18段。 

  8.小結。 

  楊朔是一位有影響有成就的優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獨具特色。他善于從現實生活中選取題材,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的散文構思新穎,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他的散文語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韻和諧,具有藝術魅力。 

  觀察事物是寫作的基本功。“看、問、想”是觀察的基本方法。如作者在參觀養蜂場的過程中:看到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的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幾次寫“我就問道”,“我又問道,“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我不禁一顫”(想到)等等。 

  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并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9.布置作業 。 

  對周圍某一事物認真觀察之后,寫一篇觀察隨筆,觀察時注意反復思索,引發出一點對生活哲理的思考。 

  字數為500左右即可。 

  【板書設計 】 

  荔 枝 蜜 

  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夢中變作蜜蜂 

  (感情變化)→線索 

  林茂、蜜甜→蜜蜂勤勞→農民忘我 

  ↓ ↓ ↓  

  歌頌新生活→歌頌創造者→愿做創造者 

  (借物抒情)——中心 

  二、有爭議的問題。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拔摇睂γ鄯涞那楦凶兓骸皡挿洹捶洹澐洹兎洹睒嫵扇牡那楦芯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笨梢姡瑮钏吩趧撟髦皩趧尤嗣竦恼J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睏钏愤@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拔摇钡乃枷霘v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出處。 

  這句詩出自蘇拭《吃荔枝》(又名《惠州一絕》),原詩是這樣的: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蘇軾對荔枝的無限贊嘆。楊朔引用這兩句詩,意在借以贊美荔枝這種佳果。   

11荔枝蜜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寫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3)體會語言別致清新的特點。

  2.能力目標:

  了解聯想在文章構思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3.情意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學習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文學作品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它講究具體、講究生動、講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構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學作品的這種特點,將所抒之情寄托于客觀世界中某一具體的“物象”上,會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讓人們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悟出隱藏于生活現象之后的深層哲理。怎樣將所抒之情寄托于現實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點,突出它與所喻之人的相同之處。如“蜜蜂”與“勞動人民”之相同點為勤勞、無私忘我,從而抒發對辛勤耕耘釀造甜蜜生活的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拔铩迸c“情”,“物”與“人”中間不是簡單的拼合,而應該是水乳交融的一個整體。運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還必須運用聯想,即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種與之相似的事物。如文中的三次聯想。一般我們見到的修辭手段中的比喻就是運用相似聯想的產物。

  教法建議

  學習本文,關鍵是理解文章組織材料的特點和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學習:

 、乓龑W生從理清文章線索入手,把握文章結構。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有關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詞、句,分析各部分內容間的關系;分析文章是怎樣逐層推進、揭示主題的。

  ⑵從分析文中三次聯想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深入發掘文章主旨,進而把握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借助聯想,托物抒情

  文章運用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本文出現了三次聯想:一是由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建設新生活;三是由的釀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勞動人民。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思路

  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

  “我”對蜜蜂由兒時的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作者感情的變化是因事而發的。因兒時被蜜蜂蜇過而不喜歡蜜蜂。因后來到從化溫泉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因參觀“養蜂大廈”看到蜜蜂辛勤的勞動,聽到老梁介紹蜜蜂的生活特征(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整日整夜不辭辛苦……)才“不禁一顫”,發出“多么可愛的小生靈啊!”的由衷地贊嘆。因看到水田中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蜜蜂釀蜜,認識到勞動人民對祖國的貢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表達對奉獻精神的贊美和向往,從而深化中心。

  作者這個感情變化的過程,是作者對蜜蜂仔細觀察和深入認識的過程,更是作者運用聯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從生活中提煉詩情和揭示哲理的過程。全文一線貫穿,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

  文章開頭寫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自己對蜜蜂總不大喜歡;接著寫在從化溫泉看到荔枝樹,吃到,引發了對蜜蜂的興趣;然后寫參觀養蜂場,看到蜜蜂的生活與勞動,聽到養蜂人老梁的介紹,認識了蜜蜂的高尚精神,對蜜蜂由衷地發出贊美;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與蜜蜂融為一體。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成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文章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

  主題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謳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富于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毕燃て鸶星榈牟,然后以充滿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薄皶X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边@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感召式結語

  對感情色彩濃厚,感染力較強的抒情或寫景散文,教師可以在結語中,用飽滿的激情,感召的語言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渴望。如的結語:揚朔滿懷深情地嘔歌了勞動之美,是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甜蜜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像蜜蜂釀蜜一樣,用辛勤的勞動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加強朗讀指導

  通過朗讀,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和語段。指導學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調,用適當的語調來朗讀。如第一部分,以貶抑的口吻,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朗讀時要用徐緩而略帶不愉快的語調。第二、三部分,宕開一筆,敘述“我”的一次經歷,如話家常,朗讀時要用平靜、親切的語調,其中“我不禁一顫……”那段,情切意深,朗讀時要用贊嘆的語調。第四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主旨,朗讀時要用頌揚的語調。第五部分,說“夢”,有很深的含義,朗讀時要用驚喜的語調。

  結構與內容

  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拔摇庇沙悦蹌恿饲椋瑸閷で笊畹恼嬷B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拔摇钡摹俺烈鳌,點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課文的意境美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边@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課文如何銜接贊美對象

  作者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薄斑@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體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為何以為題

  文章題目是,而全文主要是寫蜜蜂,寫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那么,為什么課題不用“蜜蜂”而用呢?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對蜜蜂產生好感,想去看看蜜蜂的觸發點,是因為他吃了清新香甜的;另外,蜜蜂經過辛勤勞動奉獻給人們的是;再有體現出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種精神的物質還是。是促使“我”轉變對蜜蜂的認識和感情的關鍵,更是引起聯想、激發詩情的觸點。以為題,使文章寓意更為鮮明,個性更為突出。

  抓住重點教學與練習處理方法

  教師應扣住學習重點,引導學生理出本文的線索,了解本文運用聯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特點,推敲詞語的搭配,揣摩詞語運用的準確性。課后練習的大部分,特別是有關全文和重點文句的練習,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步完成,其余可留作課外作業 !罢n文評點”是供教師參考的,不必一一講到。

  作者感情基調的社會內容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拔摇睂γ鄯涞那楦凶兓骸皡挿洹捶洹澐洹兎洹睒嫵扇牡那楦芯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笨梢,楊朔在創作之前對勞動人民的認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睏钏愤@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我”的思想歷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線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教學過程

 。ㄒ唬⿲  

  1.音像資料導入  。

  運用媒體播放有關蜜蜂、蜂蜜的圖片,同時插播旁白進行解說。

  2.談感性認識。

  提問:同學們都接觸過蜜蜂,蜜蜂給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

  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蜜蜂的印象。

  3.同學發言后,教師導入  課文學習。

  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對蜜蜂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朔的散文,看看作者對蜜蜂的感受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

  板書一: 楊朔

  一、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書上勾畫生字、詞。

  ⑵播放應掌握的字、詞的幻燈片。

  顯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書,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 蟄 啖 中看 嚶嚶 蠕蠕 釀蜜 提防 渺小 黑黝黝 疙疙瘩瘩

  2.解釋下列詞語。

  疙疙瘩瘩 黑黝黝 幻景 出眾 中看 沸沸揚揚 蠕蠕 小生靈

 、菍W生完成正音、解詞。

 、葘W生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①播放思考問題幻燈片一。

  顯示第二屏:

  思考題一:作者對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變化? 從文中勾畫出說明這種變化的語句。

  思考題二: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趯W生思考、討論。

 、勖鞔_思考題一:

  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是:從總不大喜歡,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贊嘆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相關的語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2.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3.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5.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二:

  感情:不大喜歡→想去看看→由衷贊嘆蜜蜂→夢中變作蜜蜂(線索)

  ④明確思考題二:

  感情是因事而發的。作者因小時候被蜜蜂蜇過,所以不大喜歡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因參觀了“養蜂大廈”,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卻有限;從來不爭,不計較什么,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夜不辭辛苦……),于是“不禁一顫”,發出了“多可愛的小生靈啊!”這樣的由衷贊嘆;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香甜的和勤勞的蜜蜂,認識到勞動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勞動創造著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來表達自己喜愛蜜蜂,熱愛生活,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難看出,文章是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思想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三:

  原因:小時被蟄→林茂蜜甜→蜜蜂勤勞無私→聯想勞動人民(內容)

  二、精讀課文

 、胚\用媒體播放思考題的幻燈片二。

  顯示第三屏:

  思考題三:作者開頭提到對蜜蜂“總不大喜歡”,為什么結尾卻說“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開頭和結尾是矛盾的嗎?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思考題四:怎樣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賹W生思考并展開討論。

  ②明確思考題三:

  作者開頭對蜜蜂不大喜歡,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勞動,了解了蜜蜂的生活習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見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創造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多么強大的感染力。

  這樣寫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不僅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

  且使感情變化的線索更加鮮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勖鞔_思考題四:

  “渺小”是從蜜蜂是個小生靈,生命短暫來說的!案呱小笔侵杆趧跓o私的美德,它對人類的貢獻來說的。

 、浦笇W生朗讀第17自然段。

 、遣シ潘伎碱}的幻燈片四。

  顯示第四屏:

  思考題五:課文要表現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中心的?

  思考題六:作者抒發感情借助聯想,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這樣的聯想是否合理?

 、賹W生思考、討論。

 、诿鞔_思考題五: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歌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歌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來表達中心的。

  教師邊明確、邊板書。

  板書四:

  中心:歌頌新生活→歌頌勞動者→愿做勞動者 (聯想、托物抒情)

  ③明確思考題六:

  作者用視線的轉移,由蜜蜂寫到農民,這樣的聯想是合理的。農民與蜜蜂確有許多相似之處: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戎笇W生朗讀第18自然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ㄈ┬〗Y。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整體感知了這篇文章的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將畫意、詩情、哲理融為一體。希望同學們課下反復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深層含義。

 。ㄋ模┎贾米鳂I 。

  1.完成課后練習。

  2.觀察一種小動物,然后產生聯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

  一般認為,文章的末段所寫的“這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這個“奇怪的夢”,是作者把自己與蜜蜂融為一體,是對主題的升華。但也有人認為這個“夢”也太奇怪了,是個“假”夢,就全文而言是畫蛇添足。

  兩種看法,哪個更有道理?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活動說明:

  結果,可能誰也說服不了誰,但只要能引發探究,就達到了目的。

  探究活動2

  組織材料、醞釀表達時,往往需要展開聯想,如:從蠶可以想到絲綢、想到桑葉、想到養蠶女……又可以從絲綢想到服飾、想到絲綢之路……還可以從蠶想到奉獻精神,想到居里夫人;或者想到作繭自縛、固步自封等等。

  根據“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聯想,都可以建立聯系”的道理進行構思。比如,寫一段話完成從“土地”到“筆”的聯想。

  活動說明:

  “土地”和“筆”是兩個本無聯系的事物,經過聯想以后,它們就產生了聯系。聯想過程是“土地——樹木——伐木——工廠——鉛筆”。構思時也可以從別的角度來聯想。

  參考答案:

  一片古老的土地,一眼望不到邊的森林,接受春雨的滋潤,迎接秋霜的磨煉,一年又一年。一天,它們中的一部分被伐倒,又被運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運到工廠的,經過工人的手,變成了一根根漂亮的鉛筆,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學習用具之一

11荔枝蜜 篇9

  楊朔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小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蜜蜂輕易不蜇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盡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后,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那里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樓前憑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園林,不是山。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蘇東坡寫過這樣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笨梢娎笾Φ拿钐。偏偏我來得不是時候,荔枝剛開花。滿樹淺黃色的小花,并不出眾。新發的嫩葉,顏色淡紅,比花倒還中看些。從開花到果子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這兒吃鮮荔枝了。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有人也許沒聽說這稀罕物兒吧?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住在溫泉的人多半喜歡吃這種蜜,滋養身體。熱心腸的同志送給我兩瓶。一開瓶塞兒,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的味兒。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卻起了個有趣的名兒,叫“養蜂大廈”。一走近“大廈”,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

  養蜂員老梁領我走進“大廈”。叫他老梁,其實是個青年,舉動挺穩重。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他小心地揭開一個木頭蜂箱,箱里隔著一排板,板上滿是蜜蜂,蠕蠕地爬動。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別長,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漿來供養它。

  老梁贊嘆似的輕輕說:“你瞧這群小東西,多聽話!”

  我就問道:“像這樣一窩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說:“能割幾十斤。蜜蜂這東西,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點點,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么,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我又問道:“這樣好蜜,不怕什么東西來糟蹋么?”

  老梁說:“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蟲子爬進來,還得提防大黃蜂。大黃蜂這賊最惡,常常落在蜜蜂窩洞口,專干壞事。”

  我不覺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該怎么對付大黃蜂呢?”

  老梁說:“趕!趕不走就打死它。要讓它呆在那兒,會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

  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11荔枝蜜 篇10

  一、目標與要求

  1.學習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寫法。

  2.理解文章圍繞中心組織材料、首尾呼應的結構特點。

  3,學習文中“蜜蜂”的無私奉獻精神。

  二、o重點與難點 

  1.文章的思路脈絡。

  本文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寫一向不大喜歡蜜蜂。這一

  部分的作用主要是欲揚先抑,使文章材料的組織有曲折。

  第二部分(2一4):寫看到了荔枝樹,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5-17):這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主要寫了蜜蜂釀蜜的情況,對蜜蜂的贊美。在這個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第四部分(l8):贊美農民的辛勤勞動。

  第五部分(l9):以“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

  蜂”結尾,表達了對蜜蜂的奉獻精神的向往和

  追求。

  2.本文選材的特點。 

  課文由物及人,表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寫到了不少內容,可是組織得卻十分嚴密精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那就是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

  作者開始寫到不大喜歡蜜蜂的心理,源于兒時被蜇的經歷,可后來因嘗到鮮美的荔枝蜜而對蜜蜂產生好奇心,于是決定去看蜜蜂的生活。參觀了養蜂場,了解了蜜蜂的生活及其無私的奉獻精神,作者被深深地打動了,于是對蜜蜂的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并產生聯想,想到了農民以及其他千千萬萬無私奉獻的勤勞的人。于是歌頌這種精神,同時表達了對這種奉獻精神的向往與追求。 

  這樣,文章通過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把所憶、所見、所聞、所想等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借物抒情的表現方法。

  課文贊美的對象是人,是一種精神,可是文章又不直接去寫,而是繞了一個大彎子。先談被蜜蜂蜇,后來再談對蜜蜂精神的逐漸了解,進而歌頌它、贊美它,并通過聯想來盛贊與之相似的人。表面寫物,實際上寫人和精神,迂回、委婉地來借蜜蜂歌頌勞動人民無私的奉獻精神,這樣的表現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o問題與方法

  1.參觀“養蜂大廈”,當者梁說到“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時,作者為什么“不禁一額”?

  這里的“不禁一顫”說明了作者的內心對蜜蜂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變,由過去的“不喜歡”到內心有震動。吃荔枝蜜后去看看蜂場,聽老梁初步介紹時,還只是覺得蜜蜂挺不錯,釀出的蜜鮮美可口。可當作者得知蜜蜂的生命如此短暫,而且在這樣短暫的一生中,蜜蜂卻不停地勞動,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自己獲得的很少很少時,無私的奉獻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因此“不禁一顫”。

  2.當看到農民正在插秧時,為什么聯想到他們“實際也是在釀蜜”?

  農民與蜜蜂有相似之處。蜜蜂釀蜜供給人 

  類,使人類的生活增添了甜美的色彩;農民如蜜蜂~樣,一生辛勤地耕耘,創造幸福的生活,為社會作出巨大的貢獻,因此說,農民是在釀造生活的蜜,是在為生活更加甜美而像蜜蜂一樣無私地奉獻。

  3.結尾處,說自己做了個“奇怪”的夢。這個夢奇怪嗎?為什么會做這樣一個夢?

  文章的結尾,作者經歷了一番感情的變化,已經被蜜蜂以及農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打動,內心對此很自然地產生了熱切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這天夜里,作者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叭沼兴迹褂兴鶋簟保@個夢一點也不奇怪。

  三、學與練設計

  o識記與理解

  1.根據拼音寫漢字。

  1)日dan4 荔枝三百顆

  (2)qia1 海棠花

  (3)黑you1 you1

 。4)ru2 ru2 地爬動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沸沸揚揚

  2)蜇了一下

  (3)疙疙瘩瘩

  (4)中看

  3.選出對加點字解釋正確的項。

  1)幻景

  a真實的b.不真實的c.奇異的變化

 。2)不辭長作嶺南人

  a.辭別已推辭c.言辭

  (3)中看

  a中間b.選中c.合適的意思

  o鞏固與掌握

  閱讀文章段落,回答問題。

  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蘇東坡寫過這樣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笨梢娎笾Φ拿钐。偏偏我來得不是時候,荔枝剛開花。滿樹淺黃色的小花,并不出眾。新發的嫩葉,顏色淡紅,比花倒還中看些。

  從開花到果子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這兒吃鮮荔枝了。

  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有人也許沒聽說這稀罕物兒吧?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

  海,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住在溫泉的人多半喜歡吃這種蜜,滋養身體。熱心腸的同志送給我兩瓶。一開瓶于塞兒,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的味兒。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1.“日喚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边@是蘇東坡即首詩中的句子?另兩句是什么?

  2.從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來看,這兩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這兩段陳述的對象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4.“喝白這樣的好安,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睂τ谶@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拓展與遷移

  閱讀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題。

  雨花賦

 、倬К摰挠晁谒嫔吓槿粸R開,有趣地形成一簇簇植物界絕對沒有的素色花朵;ò晔呛币姷那辶镣该,骨朵兒呢?一 掃秋菊之嬌冶,牡丹之艷麗;它在水面上只是燦然一現,仿佛不勝害羞似的……

  ②當你看到玲瑰小巧、清新俏麗的雨花時,你甚至會癡情地把手伸向雨里,想在無邊的“花叢”中摘一朵來細細端詳。

 、垡粋秋雨浙瀝、天色腺脆的傍晚,我獨自在一條路面很滑的小巷里走著,不遠處一個老人蹣珊而行。突然,一個小黑影很快地*了上去,高舉著傘,挽著老人的膀子。看得出來,那小孩是踮著腳走路的。我知道,這一定是老人的孫子了。我想,此時的老人的心里真該科透了。這樣的好孩子誰不喜歡呢?隱約問,我看見那小孩科舉著傘,半邊身子留在雨中,老人的手臂抬起來,好像摟著小孩的小肩膀。借著路旁的燈光,我還看見,傘上跳動、閃爍著的小小的雨花。

  ④雨越下越大。這時,老人和小孩閃進了一幢宿舍樓。一會兒,那小孩跑出來,順風飄來一個顫抖的聲音:“孩子,你是哪家的?”

 、菸艺×,原來……我顧不得抹去臉上的雨水,目送著那孩子在雨中飛跑的身影,暮色和雨簾使他的背影逐漸模糊,最后像雨花溶在水中一樣消失了……

 、苁虑檫^去好幾年,可是那傘上跳動著的晶瑩的雨花,卻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1.給全文分段,恰當的一項是。

  a, 1//2 3 4 5 //6 

  b. 1 //3 4 5 //6 

  a. 12//34 56

  b. 1/ 2 3 4 5/6 

  2.第③段中,小孩為什么“踮著腳走路”?作者這樣寫為了表現什么?

  3.‘事情過去好幾年了”一旬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4.從文中描寫著,“雨花”有哪些特點?有什么象征意義?

11荔枝蜜 篇11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為線索、記敘和抒情緊密結合,從而表現和突出中心的寫作方法。

  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過程和傾注了一腔深情的原因,加深同學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教學難點 :

 。ㄒ唬┳髡咭庠谫澝烂鄯鋸亩澝绖趧尤嗣瘢瑸槭裁从只撕芏喙P墨描寫荔枝林、荔枝果、荔枝蜜?

 。ǘ﹨⒂^養蜂場,是以什么為順序展開描寫的。

  二、教學重點:

 。ㄒ唬﹪@中心組織材料,形散而神不散;

 。ǘ┯浭潞褪闱榈木o密結合。

  三、布置課前預習:

  (一)指定一些生字、生詞要同學注音、注釋;

 。ǘ┳髡邔γ鄯淇捶ǖ淖兓^程可分為幾個階段?在閱讀思考過程中把書上有關的語句用鉛筆劃出來;

 。ㄈ┳髡哔濏灻鄯溆泻斡靡?請引述課文有關的語句談談你的看法。

  (四)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在預習的基礎上理清全文線索并分段;分析第一、第二段解決教學的難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介作者:

  《荔枝蜜》(板書),這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作者楊朔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象蜜蜂那樣辛勤,給我們“釀造了很多象蜜一樣香甜的抒情散文”。可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才華出眾的作家,在十年內亂中受到了殘酷的迫害,于一九六八年八月三日過早地離開了我們,終年才五十五歲。粉碎“四人幫”后新編的《楊朔散文選》已出版。

  二、生字注音:

  出示小黑板、請同學注音。教師領讀正音后集體讀。板書的生字是:

  掐(qi。兀▃hē)黝(yǒu)

  啖(dàn)  嚶(yīng)蠕(rú)

  褐(hè)釀(niàng)顫(chàn)

  下列詞釋義:(書上沒有注釋的,查字典解決)

  環抱 黑黝黝 幻景 嚶嚶嗡嗡 蠕蠕 

  倚著(yǐ)糟塌 疙疙瘩瘩 沸沸揚揚

  三、檢查預習課文的情況,引導學生清理全文的線索,初步了解全文的結構:

 。ㄒ唬﹩枺鹤髡邔γ鄯淇捶ǖ淖兓^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要引導學生準確地引述課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教師歸納后板書:

 、俨淮笙矚g蜜蜂

  ②想去看看蜜蜂

 、圪澷p蜜蜂

 、軌粢娮约鹤兂梢恢恍∶鄯

 。ǘ┙處熯M一步闡釋,作者是以自己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描寫、安排結構的。分段時要考慮到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全文可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第二段包括2至3自然段,第三段從第6自然段起至“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止,最后兩個自然段是第四段。

  在對全文概貌有了初步了解后,還要進一步去理解各個段落寫些什么,怎樣為表現全文的中心思想服務。怎樣讀懂各個段落呢?要弄清它的層次,讀懂一些重要的語句。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ㄒ唬┲付ㄒ晃煌瑢W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聽朗讀后思考討論:先前作者為 什么“總不大喜歡”蜜蜂。請用概括的語言說說原因。

  同學發言后教師歸納:因為小時候被蜇。

 。ǘ┻M一步分析幾個詞語,理清段落的層次。

  1.一開始,敘述一個事實: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原物叫人喜愛,&127;這是個判斷。問:可是為什么“叫人喜愛”前邊加上“往往”?“往往”是什么意思呢?&127;“往往”是“常!薄俺3!辈⒎恰叭俊薄H绻サ簟巴,&127;全句的意思就變成任何花鳥草蟲都叫人喜愛。這種說法就不準確、欠客觀,過于絕對化。

  2.既然上得畫的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順著這個意思寫下來,應該是“我也喜愛蜜蜂”,可是,作者說出了個相反的意思:“不大喜歡”。問:哪一個字起了這個轉折的作用?“卻”。去掉“卻”字,轉不出這個不合一般情理的意思。可見,這個虛詞的語法作用很重要。

  3.為什么不大喜歡?小時候被蜇。被蜇后不是恨死它而只是“不大喜歡”        問: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大人告訴我“一蜇,它自己就耗盡了生命。也活不久了”。因而可憐它、原諒它了。不過感情上還沒有完全轉過來,還是“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五、講讀分析第二大段:

 。ㄒ唬﹩枺簭摹翱偛淮笙矚g”變為“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這一部分是理解上的難點,如果同學說的很雜亂、不準確。要引導同學去理解各個自然段的重點,如果答得很簡要——吃了香甜的荔枝蜜,也要進一步提出“為何要寫荔枝林、荔枝果”,體會作者寫作的意圖。)同學討論后教師歸納: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動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那為什么還要寫荔枝林的茂盛、荔枝果的鮮美呢?①這是從作者的生活實際出發。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幾天,首先看到的是林。由林想到果?墒浅圆簧瞎怨壅菚r侯。這樣層層寫來,曲折而又環環相扣。②這樣寫還體現了作者的嚴密構思;寫荔枝林茂盛,是為蜜蜂釀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寫荔枝果的鮮美,是為寫荔枝蜜的香甜作了渲染;果是那樣鮮美,&127;采它的花粉釀成蜜必定香甜。

 。ǘ┻M一步引導同學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語句和寫法:

  1.請一同學朗讀第2自然段,聽讀后請同學思考討論:為什么把荔枝林寫成“黑黝黝的小山”?答后教師闡釋:因為到的時間是在晚上而且是陰天。這樣寫,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2.請一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聽讀后請同學思考討論:怎樣寫荔枝果的鮮美?答后教師闡釋:作者先敘述自己對荔枝的看法,用“也許”,是可能而不肯定,語氣較婉轉,避免主觀、強加于人,其次,引述蘇東坡的詞句作證明。最后寫自己吃不上的惋惜心情。問:哪些詞語最能表現作者這種心情呢?“偏偏”,“等不及”。惋惜了情深、想吃之意就更切。事實是吃不上,這就為喝蜜動情作了充分的渲染。

  3.請一同學朗讀第4自然段,聽讀后請同學思考討論:從哪些方法來介紹荔枝蜜?討論后教師歸納:先寫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寫荔枝蜜的特點,最后從聞到、吃到、想到各個方面寫蜜的香甜,如同水到渠成。作者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這是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一次大變化。

  六、布置作業 :

  1.背誦第一大段,流暢朗讀第二大段。

  2.口答:為什么寫荔枝蜜香甜之前要先寫荔枝林的茂盛和荔枝果的鮮美?

  3.預習第三、四段并思考:

  ①作者以什么為順序寫參觀養蜂場的經過?

 、谧髡哔濏灻鄯涞挠靡夂卧冢

  4.根據拼音,在括號內填入適當的字:

  mì(蜜)蜂     mì(密)得不透縫

  一kē(顆)荔枝     一kē(棵)荔枝樹

  zhòng(重)要    chóng(重)復 

  tí(提)倡     dī(提)防 

  diào(調)查    tiáo(調)上一杯

  5.給加黑詞注上多種讀音:

 、僦锌磟hòng(zhōng)

 、诓煌缚pfèng(féng)

  ③大約得三個月děi(dé,de)

 、茏類簑ù(è,ě,wū)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最后兩大段;總結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復習檢查:

  一、請一同學背誦第1自然段。

  二、講解分析第三大段。

  (一)從“不大喜歡”到“動了情”想去看看?戳艘院笤趺礃幽?請一位同學朗讀“我不禁一顫”的段落。這里寫了四句話,頭一句,作者直接抒發了感情,認為它“多可愛”;為什么“可愛”?二、三兩句從蜜蜂和人的關系上說明。第四句又進一步贊頌它“多么高尚”的品德。此時,作者已把蜜蜂人格化了。

 。ǘ┳髡叩降卓吹叫┦裁矗鯐a生感情上的飛躍?請同學默讀一遍,說說作者參觀“養蜂大廈”的順序。討論后教師歸納:由遠及近,先外后內。

 。ㄈ﹨⒂^“養蜂大廈”,直接寫蜜蜂的有哪些語句,請劃出來,并概括說明這些語句說明什么。請一同學朗讀寫 “養蜂大廈”的兩個自然段。聽后討論,教師歸納:“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工蜂都愿意用采的花精供養”蜂王。這些語句說明它們辛勤、無私。

 。ㄋ模┙又鴮懽髡叩娜伟l問,老梁的三次作答,更具體寫了蜜蜂的生活特性。其中這些語句是很動人的:“老梁說:蜜蜂這東西,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點點,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么,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ㄎ澹┬〗Y,先寫自己所見,再寫自己的所聞,因而很自然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為蜜蜂唱贊歌:形體雖“渺小”,品格卻無比“高尚”。

  三、講解分析第四段:

  (一)作者在贊美蜜蜂的時候,已經把蜜蜂人格化了。如“都愿意”啊,“從來不爭”啊,“也不計較什么”啊,“對人無所求”啊,“不是為自己”、&127;“而是為人類”啊等等。為什么呢?原來作者寫蜜蜂,其實也是在寫勞動人民。&127;勞動人民的品質在蜜蜂身上得到表現,蜜蜂的形象就是勞動人民的化身。&127;作者怎樣進一步來表現心中這一想法呢?教師朗讀結尾兩段,最后分析、歸納,這是一個簡單的畫面,&127;但很明朗:

  (二)作者的夢境,是作者心中強烈愿望的表現。它的含意很深:不僅在贊頌蜜蜂——勞動人民,而且表示要加入到勞動人民的行列中來。

  四、全文總結。

  從整理全文的材料入手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和中心思想。

  問:全文具體記敘了幾個材料?

  小時被蜜蜂蜇過的經歷;到廣東從化看到的荔枝林的茂密,想起荔枝果鮮美,嘗到荔枝蜜的香甜;參觀了“養蜂大廈”,了解了蜂蜜的生活特征;看到農民們在水田里辛勤地勞動。這些材料似乎零散而且不很相干。但作者怎樣組織起來,使之成為完整而嚴密的整體?表現怎樣的中心?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

  中心思想:本文寫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熱情贊頌蜜蜂,進而盛贊為建設新生活而辛勤勞動的我國勞動人民。并表達作者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愿望。 

  五、課堂練習:

  1.辨字組詞:

  (1).掐 陷 滔 蹈 (2).嚶 嬰 櫻 (3).沸 拂 佛 (4).蠕  孺  儒   纓

  2.當場熟讀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六、課外作業 :

  1.朗讀全文,背誦開頭一段和結尾三個自然段。

  2.口答“思考和練習二”。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五”。

  4.寫一篇短文。題目是:我愛

  要求象課文那樣以物喻人,寫出物的特點,也寫出“我愛”它的感情;字數約500字。

  附 板書設計 :

  內 容

  1.不大喜歡蜜蜂:(抒)

  小時候被蜇。(敘)

  2.想去看看蜜蜂:(抒)

  喝了香甜的荔枝蜜(敘)

  3.贊美蜜蜂:(抒)

  勞動辛勤,品格高尚(敘)

  4.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抒)

  農民也象蜜蜂一樣的辛勤、無私(敘)

  寫作特點

  1.以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貫串全文。

  2.記敘抒情緊密結合。

11荔枝蜜 篇12

  以下課例,是k12上一位署名為“方博士”的網友貼出來的課例,記錄的是他在美國上課的經歷,值得思考!

  這個思考是多方面的--

  其一,怎樣上語文課?

  其二,怎樣在課上用好網絡?

  其三,這背后所隱藏的教學理念?

  ……

 。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

  課堂實錄

  楊朔的《荔枝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這篇散文,也是美國加州舊金山中國語文課程第二冊課本中的一課。在說這個故事之前,先介紹一下我的班上的學生:

  舊金山林肯高中的中國語文1/2C,是一門加州大學承認的,相當于國內高中程度的中國語文課程,我們主要提供給高中第一年的學生選修,但高中二,三,四年級的學生也可以選修。能選修這個課的學生,必須要通過一個漢語水平考試,及格以后才能上這個課。在全班28個學生里面,有一半是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或者中國臺灣的移民學生,另外一半是美國出生的華裔,只有兩個同學不是華裔。美國出生的同學,多半是來自舊金山校區著名的中文雙語沉浸計劃,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讀中文,一直讀到初中畢業,高中就來到林肯。

  我們的中國語文課程是學校中英雙語計劃的其中一個組成部份。我們的目的是培養中英雙語、雙文化的人材。因此,學生每天都會上一節課中國語文,一節課用中文來教的生物學,其它的課全用英語上,包括數學,英語,藝術和體育。

  林肯高中雖然不是根據成績來選拔學生的,但是因為所在的區的關系,學生大部份都來自中上階層的家庭,對學習非常認真,因此,林肯高中在全市目前是成績排前三名的高中,也是最熱門的高中。每年都有幾千個學生爭五百多個學位。這已經是在美國西部一個眾人皆知的新聞了。

  介紹以上背景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我在下面的課堂實錄,并不代表美國的普遍情形,我的教學方式,也不會在美國大多數的高中看得到。在美國大多數的高中,你們大概會看到的是我的另一篇小文《我在美國教高中》里面的學生和課堂的混亂情形。林肯高中是加州優秀學校。能被評為全州優秀學校的,全加州只有五十所,而全加州有三千五百多所公立高中。

  上課鈴響,學生陸續走進課室。課室有四張大桌子,學生分成四組圍坐在這四張大桌子周圍。課室前面有一塊很大的白板,有一張長桌子,我的平板電腦和電腦投影機已經打開,投影在白板上面的是《荔枝蜜》三個字。在白板的一側,我用中文寫了日期,星期和下面的標準板書(全校大部份老師都使用這個格式):

  現在做:(意思是學生一進來就要做的東西)

  小組的資料管理員取出電腦,開機。

  今天的學習目的:

  1.新課文的作者

  2.預習新課文

  3.新課文的討論

  家課:

  預習的練習1,2,3

  我們有一個無線流動電腦車,哪個老師上課需要用到電腦,把電腦車推到課室里面,電源線一插,然后把以太線一插,電腦車里面的十五臺手提電腦就可以使用了。因為是無線的,學生們從車里面取出手提電腦,打開就能上網,無須接線。學校有三臺服務器,學生自己都有用戶名和密碼,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存在學校的服務器硬盤里面。

  我一邊點名,一邊就聽到不同的機器響起來視窗啟動的音樂聲!坝袉栴}嗎?”

  最近,在學校周圍的住家很多人都安裝了無線寬帶家庭局域網,在一年前,根本沒有干擾的問題,但現在已經出現接入點干擾的問題了,有時會掉線。因此,我決定把電腦車接入點的無線標準從社會上普遍使用的802.11b 標準改成很少人使用,覆蓋范圍小的802.11a標準。從學生們搖頭晃腦的樣子看來,他們都已經上去了,沒有問題。

  “我們今天的新課的作者是楊朔。大家是想看了課文再了解作者呢,還是了解了作者再看課文?”

  “先看課文吧!贝蠖鄶等藢τ谛抡n文有著很大的好奇心。

  “那好,大家自己讀課文,在小組里面把值得討論的東西拿出來,然后我們在班上面解決。時間監督員,對表,我給你們十分鐘!

  學生們嘩嘩地翻開書,翻到課文那頁,開始讀起來。課文很短,大部份人不到幾分鐘就讀完了,開始在小組里面討論起來。每一個小組的記錄員也開始在電腦上記錄起來。我打開新的一頁,準備接收小組討論的結果。

  十分鐘到了,我舉起手,時間監督員發現了我的手勢,全班都安靜下來了。

  “好,各小組把你們的記錄傳給我!

  每個小組的記錄傳到了我的電腦,通過投影,投在了白板上面。一共有四個問題:

  第一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嗎?假如是,他是不是一個同性戀的?理由:文章提到熱情的“同志”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組:“溫泉公社”是一個地名還是一個組織?我們有一半人認為是地名,一半人認為是組織。

  第三組:我們上一課學的《丑石》,賈平凹用的是詠物抒情的方法來寫散文。這課,楊朔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嗎?假如是,為什么題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組:我們感覺到楊朔好像在寫游記,而且,好像他很悠閑,有點像林語堂的風格。他這篇文章究竟想說什么?好像不僅是贊美蜜蜂。

  大家都看到了第一組的問題,頓時笑翻了天!坝兄赖谝唤M的答案的嗎?”

  有一個廣州來的同學舉了舉手:“從前大陸的人互相都稱呼同志,據說是一個革命稱呼。”

  “真的?!”香港和中國臺灣來的同學覺得不可思異,互相拍起肩膀,用怪聲叫對方“同志”。

  “好……大家從這個詞學到了什么?”我在電腦熒幕上面寫了很大一個“同志”,投影在白板上了。平板電腦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當投影儀用,還可以記錄寫過的東西下來。

  “不同的地方用的詞語不同。”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相互了解來自更多的語言交流。”……

  “第二組的問題有人會答嗎?”

  沒有人知道答案。我簡單地告訴他們“公社”是什么東西,很快,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三組和第四組的問題。對于第三組的問題,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比如作者喝到很好喝的荔枝蜜,本來寫蜜蜂的,結果變成把印象最深的東西寫了出來;比如這大概是作者一貫的風格?比如……大家說得熱鬧,我微笑著聽,老實說,這個問題我還真沒有想過。一個學生建議:“方先生,還有楊朔其它的文章嗎?給我們讀讀,大概就知道他為什么這樣命題了。”另外一個學生說:“楊朔還在不在?最好請他來自己告訴我們最好!

  “好啊,大家去去圖書館,找找楊朔的其它散文!蔽覀兘洺J褂镁W上的書庫,學到一個作家的時候,大家可以馬上上去讀這個作家的相關文章。

  不到一分鐘,此起彼伏的聲音就響了起來,“我們找到了《海市》!”“《茶花賦》是不是他寫的?” “這里也有一篇……” 學生們兩個人用一臺電腦,緊張地看他們找到的楊朔的其它散文。

  “好,大家看一下,我覺得第三組和第四組的問題是相關的?赐昴銈冋业降臈钏返纳⑽,你們可以跨組討論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共同的地方,猜猜作者究竟想說什么。我給25分鐘給你們!

  這回,學生們沒有剛才那么靜了,一邊看,一邊已經在發表意見:

  “我認為他還是像林語堂,吃海鮮就寫得那么高興……”

  “不對,他寫的東西是有骨的,共同的特點都有歌頌新生活的主題!

  “對呀,跟聞捷的詩的主題很像啊,也是歌頌那個年代的幸福生活!”

  “老師,我有問題了:上學期我們學散文的時候,你先給我們講了詞語,然后分析作者的中心,段落大意,文章修辭欣賞。為什么上節課的散文和這節課你都不講這些了呢?”

  “好問題。你們上學期已經學了一個散文單元,學過怎么分析散文了,這個學期假如還教你們同樣的東西,不悶嗎?該讓你們來分析了吧?”

  “可我們不知道標準答案啊?”

  “大家想想,文學分析會不會有標準答案,為什么?”

  “我認為肯定有標準答案,否則老師你就不要考我們了,我們回答什么都可以了!

  “我認為看分析的對象……”

  “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作者大概在寫的時候都沒有想讓我們怎么分析的!

  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班里面吵得一塌糊涂,學生們沒有按照原來的組,而是東一堆,西一堆聚在一起,激烈的爭論,我在每個組都旁聽一陣,偶然發表一下意見:

  “你們為什么會這樣想的?有什么根據嗎?我要你們從課文里面或者作者的其它作品里面找根據來支持你們的觀點。”

  二十五分鐘以后,每個組開始向全班報告他們的發現。我規定別人報告過的觀點,其它組不可以重復,因此,每一個組都設法多找幾個值得報告的發現。

  第一組的報告:我們主要的問題是:究竟作者想通過荔枝蜜抒發什么感情。我們研究了幾個網站對這篇散文的分析,找到了大陸希望學生掌握的標準答案(理由是好幾個語文參考資料或者課本參考資料的網站說的都一樣,因此我們懷疑這就是標準答案。)。這個答案,雖然他們說的不清楚,但是我們的總結就是:荔枝蜜是一個象征,象征生活像蜜一樣的甜。使用荔枝的原因是因為荔枝是名貴的水果(對楊朔來說,因為他是山東人,那邊沒有荔枝。)。而甜蜜的生活需要像蜜蜂一樣辛勤工作的人們去創造,或者,釀造的。所以,作者是通過了荔枝蜜去贊頌了創造蜜一樣生活的勞動者。其中包括了對勞動者性格的贊揚(證據是蜜蜂光勞動不問報酬;遇到外敵一致對外;寧愿死在外面也不弄臟自己的窩等)。跟楊朔的其它散文一樣,最后也有對文章的點題:他看到了在田里面工作的農民,讓人很自然聯想到蜜蜂。最后,他甚至夢見自己變成了蜜蜂,更深一步點題。不用《蜜蜂》作題目的原因是因為作者歌頌的是新生活,蜜;蜜蜂只是實行新生活的手段。

  第二組的報告: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究竟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我們認為,作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諷刺當時的政府的。政府就好像什么都不做的蜂皇,讓工蜂們拼命給她勞動,而且,還讓可憐的工蜂們相信不計報酬地勞動是創造荔枝蜜—好生活所必須付出的犧牲。我們可以看到,在課文的最后,作者有意把鏡頭投向了在春天的水田插秧的農民:表面是說他們很勤勞,其實,在廣東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春天插秧的時候水田的水是非常非常冷的,其實那些農民是非常辛苦非常慘的。但是,作者不可以很明顯地表現出來,只能通過這樣的暗示。

  第三組的報告:我們有一個很大的發現: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1961年。根據我們在網上面剛才查找的資料,中國當時遭受自然災害,農民普遍過著很窮困的生活,所謂“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就發生在這個時候。然而,在楊朔的文章里面一點都沒有看到農民在饑餓線上掙扎的情景。他的這個時期的散文全都是描寫農民們的生活像是天堂一樣,為什么會這樣的?根據我們對作者生平的分析,我們發現他很早就加入中共,而且在延安的黨校學習過,一直是隨軍記者。我們認為,贊揚黨的領導,贊揚政府政策的正確,已經成了他的職業的一部份,他不可能,也不會反映社會的黑暗面的。因此,我們認為楊朔在這段時期寫的散文,都很假,并不是真的悠閑,而是有意贊美政府的領導有方,這跟林語堂、梁實秋他們那種悠閑、舒適、小資式的散文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組的報告:我們的發現是比較了楊朔的網上的幾篇散文以后作出的:他的散文的寫作方法比較千篇一律,沒有什么變化?偸强吹搅艘粋景色,然后設法進入了這個景色,然后深入了解這個景色背后的故事,最后抒情,順便點題,而且,點題的結果總是歌頌生活,歌頌普通人們,歌頌黨的領導好。都是按照這個格式來寫的。相比之下,同是大陸作家,賈平凹的散文變化就多很多,寫法也沒有那么單調。不過,我們也在想,是不是作者有意這樣寫,讓大家看到他獨特的風格呢?比如我們學過歐.亨利的小說,他的小說的結尾全都是一個風格的,也沒有人說他單調、悶!

  “老師,我們幾個組的報告,哪一個對?” 報告完了以后,就快下課了,按照平時的上課安排,該我小結了,大家都想知道。

  “什么是標準答案?我個人的意見是:最能讓證據支持你的論點的答案,就是最接近正確的答案。剛才幾個組的報告都非常精彩,而且,都有支持你們論點的證據。但是,我們從報告中看到什么呢?”

  我在平板電腦上面寫了“色調”和“感情”,投影在白板上!斑記得什么是色調,什么是感情嗎?”

  “記得,色調就是tone,感情就是mood!

  “告訴我英文翻譯沒有意思,我要內容。”

  “色調是讀者從作者的文章中看出來的思想和感情。感情是作者試圖呈現給讀者的思想。”

  “色調和感情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蛘哒f,不一定會一樣。”

  “為什么?”

  “時代不同就不一樣。比如,楊朔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可能真的是真心歌頌新生活,但因為我們跟他的時代相隔了兩代人,我們看到的色調竟然是諷刺和灰暗的,也有可能!

  “太好了,你們已經幫我做了小結了;厝ヒ院,還想做我布置的今天的課文練習嗎?”

  “當然!不過,現在我們大概可以試一下不看書做練習了,呵呵……”

  “回去想想,下節課我們該做什么?”

  下課鈴響了。

11荔枝蜜(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荔枝蜜

    一、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2.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構思技巧;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動的畫面烘托跌宕的情思,從而表現出歌頌新生活及其創造者的中心思想。...

  • 荔枝蜜

    一、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2.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構思技巧;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動的畫面烘托跌宕的情思,從而表現出歌頌新生活及其創造者的中心思想。...

  • 荔枝蜜

    一、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新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2.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構思技巧;通過對平常事物的體察,引發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動的畫面烘托跌宕的情思,從而表現出歌頌新生活及其創造者的中心思想。...

  • 我在美國教《荔枝蜜》(通用3篇)

    以下課例,是k12上一位署名為“方博士”的網友貼出來的課例,記錄的是他在美國上課的經歷,值得思考!這個思考是多方面的--其一,怎樣上語文課?其二,怎樣在課上用好網絡?其三,這背后所隱藏的教學理念?……============...

  • 《荔枝蜜》教案

    一、目標與要求1.學習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寫法。2.理解文章圍繞中心組織材料、首尾呼應的結構特點。3,學習文中“蜜蜂”的無私奉獻精神。二、o重點與難點1.文章的思路脈絡。本文可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1):寫一向不大喜歡蜜蜂。...

  • 我在美國教《荔枝蜜》

    以下課例,是k12上一位署名為“方博士”的網友貼出來的課例,記錄的是他在美國上課的經歷,值得思考!這個思考是多方面的--其一,怎樣上語文課?其二,怎樣在課上用好網絡?其三,這背后所隱藏的教學理念?……============...

  • 《荔枝蜜》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為線索、記敘和抒情緊密結合,從而表現和突出中心的寫作方法。 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過程和傾注了一腔深情的原因,加深同學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 《荔枝》(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學會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筋脈、剝開、妥帖、慰藉、報償、遺憾、彌補、饞嘴、一輩子。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 《荔枝》教學實錄(精選13篇)

    之三作者:王麗萍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 荔枝 教案(精選3篇)

    荔枝教學目標:1.學會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筋脈、剝開、妥帖、慰藉、報償、遺憾、彌補、饞嘴、一輩子。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 《荔枝圖》序(通用13篇)

    教學目的:1、了解序、認識荔枝2、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3、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教學重點:1、學習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2、學習條理清晰的說明順序教學難點:學習運用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說明語言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步...

  • 《荔枝》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之三作者:王麗萍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 《荔枝》(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學會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筋脈、剝開、妥帖、慰藉、報償、遺憾、彌補、饞嘴、一輩子。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 《荔枝》教學實錄(精選13篇)

    淡化講解優化討論 深化感悟——《荔枝》教學談作者:汪娟 人教社修訂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新當選了當代作家肖復興的散文《荔枝》。文章圍繞荔枝寫了幾件小事,于細微處體現了作者與母親深厚的母子親情,文筆清新、質樸、平實、動人,是一...

  • 荔枝 教學設計(精選8篇)

    之三作者:王麗萍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 八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国产一级义婬片AAA毛片久久 | 张雨绮被揉到高潮下不了床 | 午夜伦yy44880影院 | 无码国产精品免费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国产一a在一片一级在一片 日韩一级网址 |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视频 | 黄色日本在线观看 |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 操操操日日日干干干 | 中国黄色三级毛片 |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 www.日本一区 | 国产精品入口 | 年轻的朋友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 | 九九热在线视频 | 欧美性猛xxxxx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观看 | 囯产丰满肉体A片 |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 亚洲成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虚拟VR | 爱99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蜜臀av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品视觉盛宴 | 继承者们在线观看免费高清韩剧 | 18禁男女污污污午夜网站免费暖暖 |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 | 婷婷激情影院 | BAOYU最新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