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種到”聯合國(精選5篇)
種樹“種到”聯合國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學習人物通訊的寫法。
②領會本文通俗、活潑,散發泥土氣息的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搜集、篩選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養將通訊改寫成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標:
理解這篇通訊所表現的主題,認識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這篇通訊通過報道王果香治沙造林取得突出成就,并且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報告的事跡,反映了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表現了人類與自然做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二、思路結構
首先,文章開篇把事情的結果點出來:"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并交待她去聯合國的原因。接著,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與會者的反映。最后,寫王果香如何帶領家鄉人民治沙脫貧的。抓住典型事件的重大意義展開全文。這篇通訊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寫王果香要去聯合國的喜訊傳遍家鄉。
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4~6自然段):主要寫發現并邀請王果香參加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議。
第二層(第7~10自然段):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有關會議上的發言及其影響所產生的重大意義。
第三部分(第11~14自然段):進一步具體介紹了王果香帶領家鄉婦女,改造荒漠,擺脫貧困,夢想成真的典型事跡。第11自然是承上啟下段,第12~14自然段,補述王果香從小種下的"綠色的夢","想讓家鄉綠起來",以及她為實現自己制定的"近期和遠景綠化規劃"的具體行動,顯示了她治沙治貧的頑強意志和令人敬佩的高尚品質。14自然段舉出張鐵營子村趙金馬家率先種樹致富的典型,給人以示:不僅種普通的樹,而且要種果樹,不僅治沙,而且要致富。這樣一補述,王果香的典型事跡就更有了閃光點和號召力。
第四部分(第15、16自然段):作者把王果香的典型材料展示給讀者后,發出由衷感嘆。作者抓住"小人物"典型事跡的閃光點,挖掘出更富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環境。
三、寫作特點
1.結構緊湊,用倒敘手法敘事
文章使用倒敘的手法將情節連綴在一起。文章把事件的結果放在開篇:"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這就給讀者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往下去看,探究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接下來介紹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解開讀者心中的謎團。
2.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人類同大自然做斗爭、改造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一主題在文章中表達得鮮明突出。文章標題《種樹"種到"聯合國》直接點明通訊的內容及結果。作者正是通過對王果香先進事跡的報道,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這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主題。
3.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文章重點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考察與贊嘆,寫了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寫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治沙脫貧。這些材料與中心密切相關。至于聯合國是如何邀請王果香的,王果香接到聯合國的邀請后心情如何等情況,文章并末涉及。
文章詳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肯定,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開展治沙工作的。略寫了"萬國宮"的建筑特點等。
4.細節材料描寫具體、生動
文章為了更好地報道王果香的事跡,作者采用了細節材料進行細節的描寫。如王果香的姐妹們如何為王果香去參加聯合國大會而奔忙,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的大段的采用等。都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及先進人物的品質。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建議將教學程序設計三"讀",以減少頭緒,簡化過程,突出主體性,給學生的自主閱讀創設寬松的空間。以分析課題為切入點:種樹怎么能"種到"聯合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回答疑問,整體感知主要內容。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放映沙漠或沙塵暴給人類造成危害的錄像,讓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治理荒漠的艱巨性和迫切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樹林召人治理荒漠的意義。學生讀課文后,提問了解整體感知情況。學生若能說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表明對本文所運用的倒敘手法巳清楚,如說不清可稍加點撥。第二遍讀是精讀,要求對全文特別是重點段落,要認真研讀,啟發思考:種樹治沙在王果香以及鄉親們看來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為何引起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關注?樹林召人的做法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樣的新的認識?可讓學生朗讀王果香在日內瓦發言的一段和課文結尾部分,體會人物的感情,領會深刻涵義。賞讀課文,應著眼于學生自行評價賞析,教師可舉一兩個詞語先作賞析示范。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人物通訊的寫法。
難點:理解這篇通訊所表現的主題,認識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語 :
地球環境是當今人類社會一個沉重的話題。多年來的濫砍亂伐,損壞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這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個中等規模的縣。目前約有359萬平方公頃農田,495萬公傾草地,每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和水庫受到荒漠化威脅。我國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損失已高達540億元。據專家預計,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國又將有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為不毛之地(比兩個臺灣省還大)。寶貴的土地資源慘遭吞噬,漫天的沙塵暴頻頻造訪,面對肆虐的自然災害,人們不能只是惶恐不安,更不能束手待斃,曾經是嚴重荒漠化的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樹林召鄉今天已是山青水綠,花鮮果香。樹林召人綠色夢想的實現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要求:
⒈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閱讀時要重視對課文思路的把握;基本把握文章的框架結構特點。
⒉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重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出示投影:
應掌握的字詞:
⑴掌握紅字的讀音:
驚詫 遷徙 湍急 堅持不懈
⑵應掌握的詞語:
驚詫 遷徙 敬佩 疊映 率先 警醒 湍急 滋養 堅持不懈 綿延悠長
⑶思考以下問題:
①《種樹"種到"聯合國》,這個題目本身就極有吸引力,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②本文的敘事線索是怎樣的?
明確:
①"種樹'種到'聯合國"運用的是拈連的修辭手法,這樣寫十分形象地寫出了種樹種出的成就,而且是通俗活潑的大眾語言,充滿了生活氣息。
②首先,文章開篇把事情的結果點出來:"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并交待她去聯合國的原因。接著,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與會者的反映。最后,寫王果香如何帶領家鄉人民治沙脫貧的。
三、精讀課文:
要求:著重研讀描寫王果香在日內瓦發言和課文結尾部分,啟發學生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道理。
思考、討論:
⒈在王果香看來種樹治沙本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為什么會引起國際組織的關注?這"極為平常"的背后蘊涵著的極不平常的道理是什么?樹林召人的做法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樣的新認識?
⒉王果香提出將贊助的一套計算機設備換成資金,從她這個愿望中,聯合國官員為什么看到了"新希望"?
⒊如何理解王果香的爺爺"種了一輩子樹,也種下了一個綠色的夢"?
明確:
⒈樹林召鄉過去荒漠化嚴重,王果香帶領鄉親們長期堅持種樹治沙,目前不僅形成了"隨處可見成片的林網化良田,庭院經濟"而且在沙區興起"經濟圈建設"。這其中的"極不平常"就是"長期的堅持十幾年的努力",就是婦女兒童的"團結自救",就是把治沙和改變貧困面貌密切結合起來,建設成生機勃勃的"經濟圈"。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荒漠化日趨嚴重,如何遏制荒漠的擴大和蔓延,是各國亟待解決的難題,樹林召人的做法不僅改造了荒漠,還大幅度地增加了森林和耕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和與會代表看重的正是將治沙和治窮結合的積極的治理策略:不僅為了生存,還要生活得更好。
⒉王果香在獲得殊榮接受贊助時,不但考慮的是急需資金,而又有周密長遠的規劃。建立優質絨山羊基地是開發高效經濟,建立中小學生防治荒漠化教育試驗林場,教育后代著眼未來,這是最具遠見的投資,所以聯合國官員看到了"新希望"。
⒊王果香的爺爺也種樹,可"種了一輩子樹",并沒有改變沙漠的面貌,這主要是過去人們沒有種樹治沙的全民的自覺行動,而且治理沙漠應有很好的規劃,要形成治沙和改變落后面貌密切結合的良性的循環。王果香的爺爺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只"種下了一個綠色的夢"。
四、賞讀課文
要求:
⒈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有關段落,品味課文通俗活潑的語言。
⒉找出文中富有生活氣息的語句,作評價賞析。
明確:
⒉本文語言通俗、活潑,散發著泥土氣息。
例如:"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為改變家鄉沙化和貧困面貌,一心撲在工作上,沒黑沒白地干。聯合國對種樹治沙這么感興趣?我們是老朋友,今后好好干,我還會去樹林召的;爺爺給他們起名都和植樹聯系起來;哥哥叫果綠,姐姐叫果梨,她叫果香。她從小就喜歡綠色,就想讓家鄉綠起來。如今,樹林召鄉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對種樹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這些語言新鮮樸實,輕松活潑,仿佛在跟人拉家常,處處散發出家鄉泥土的氣息,讀來十分親切。
五、擴展、總結
⒈擴展
思考:本文作者能從王果香這個"小人物"身上挖掘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我們閱讀這篇通訊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明確:
⑴善于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平常事兒中發現生活的閃光點,然后同社會上的熱點話題聯系起來,從中挖掘帶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
⑵注意從人民群眾中吸取生活的營養。收集、積累散發著泥土清香的語言材料,豐富自己的語言。
⒉教師總結。
六、布置作業
將這篇通訊改為消息
種樹“種到”聯合國 篇2
李廣華 孫亞輝
“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
消息在鄉下傳得特別快,時值年根兒,姐妹兒像迎來一件了不起的喜事,有的送去錢,有的送衣服,有的去家看望。張鐵營子村的杜花眼還特意到她家幫忙:收拾東西、洗衣服、做年糕……他們說,平時果香幫助我們太多了,怎么著這次也要表表心意。別看是喜事,姐妹們還不無擔憂,叮囑道:“日內瓦那么遠,可別走丟了!”
是啊,身為內蒙古達拉特旗治沙協會會長、樹林召鄉副鄉長的王果香,為改變家鄉沙化和貧困面貌,一心撲在工作上,沒黑沒白地干。與她家鄉一河之隔的包頭市她只去過兩次,至今連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她都沒去過,何況出國呢?
去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長迪亞羅和項目官員卡爾博馬頓一行,在中國有關方面的陪同下,到達拉特旗樹林召鄉視察。地處庫布齊沙漠邊緣的樹林召鄉,過去大部分土地荒漠化嚴重,經多年的治沙造林,如今已隨處可見成片的林網化良田,庭院經濟,飛播造林,經濟圈建設也已在沙區興起。秘書長和項目官員對樹林召人民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那里農村婦女兒童長期堅持治沙,改變貧困面貌的做法,贊嘆不已。
沒過一個月,公約秘書處又派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電視部“防治荒漠化成就”拍攝小組,將樹林召鄉治沙造林的經驗拍成專題片,計劃于今年6月17日“第二個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期間,在143個公約簽署國播出。今年1月17日,一紙傳真再次飛到樹林召。聯合國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議,將于2月5日一16日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除各國政府代表外,還邀請25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參加,王果香作為中國唯—一名非政府組織代表(也是我國首次被邀請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受到邀請。
生活在黃河南岸的樹林召人驚詫了:“聯合國對種樹治沙這么感興趣?”
“萬國宮”是聯合國駐日內瓦機構召開重要會議的場所,典型別致,富麗堂皇。會議安排4位非政府組織代表發言,王果香被排在第一位。
坐在寫有“CHINA”標牌的位置上,王果香感到特別自豪,她說:“我的家鄉地處沙丘,長期靠天吃飯,村民生活貧困,前些年許多村民遷徙他鄉,剩下的男人到外面打工,村里多是婦女和兒童,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號召婦女們聯合起來,團結自救,沒有別的路可走。經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在沙地上栽種防風固沙林,開發水澆地,發展果園,改造沙漠,改變了家鄉面貌,沙地面積曾占80%的環境狀況有了很大改觀,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12%,提高到現在的21%,耕地也由過去的5萬畝增加到現在的近 13萬畝,糧食單產由原來的 2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400公斤,過去人均純收入500元,現在提高到1800元。村民們蓋起了新房,過去搬走的又陸續搬了回來。”
王果香的一番話,著實令在坐不同國籍和膚色的代表震驚,他們為這位來自基層的女干部和她家鄉人民堅持不懈治沙治窮的精神深表敬佩。迪亞羅高興地握住王果香的手鼓勵說:“我們是老朋友,今后好好干,我還會去樹林召的。”一位意大利教授表示一定要到樹林召看看,搞些合作開發項目。
大會秘書處認為“樹林召的做法對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具有新的認識作用”。公約秘書長和主管項目官員為支持王果香的工作,決定贊助一套計算機設備。考慮到眼下最缺乏的是資金,她提出可否換成資金形式,資助鄉里建立優質絨山羊基地和中小學生防治荒漠化教育試驗林場。官員們看著這位有心計的中國女性,仿佛看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新希望,當即同意捐款2萬美元。
植樹和治沙在王果香眼里原來是極平常的事兒,卻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她還應邀坐到聯合國的席位上,理想和現實像夢境一樣疊映在腦際,綿延悠長。”
今年43歲的王果香生長在樹林召鄉王貴村。過去那里沙化嚴重,人們生活貧困。她從小就跟爺爺在沙窩子里打井種樹,改造土地,爺爺說過:“在鳴沙里種樹,葉子掉下來變成肥料,土質就會改變。”老人種了一輩子樹,也種下了一個綠色的夢。王果香告訴我們,爺爺給他們起名都和植樹連系起來,哥哥叫果綠,姐姐叫果梨,她叫果香。她從小就喜歡綠色,就想讓家鄉綠起來。
王果香和林業專業技術人員一道,深入田間地頭,制定近期和遠景綠化規劃,還兩次組織村社干部和科技示范戶到巴盟、包頭等地參加學習,引進果樹、葡萄、桐柏等栽培技術。農閑時,她又請來果樹專家,舉辦培訓班,先后培訓3000多人,關輾房村要搞飛播,她帶領幾名工作人員,自備干糧和水,親臨現場作業 ,揮小旗、舉標志,連續二十幾個小時指揮飛播。夜里曠野寂靜,上百米遠站一人,有的婦女嚇得大吼大叫,聲音傳出很遠,很遠……
張鐵營子村原來沙堆起伏,草木稀疏。1982年在王果香的扶持下,趙金馬家率先在房前屋后開發50畝沙地,種起果樹,搞林糧套種,如今全家年收入5萬元。在趙家的帶動下,全村各戶紛紛種起了果樹,收人倍增,成了遠近聞名的果樹村。
如今,樹林召鄉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對種樹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它已遠遠超越了淺顯概念上的理解,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環境,植樹使警醒的人們認識了過去,看到了未來,最終變為一種全民性的自覺行動。
湍急的黃河水日夜奔流,滋養著周圍的土地和人民,也目睹了岸邊所發生的一切。樹林召人——個讓黃河永遠記取的群體。
種樹“種到”聯合國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學習人物通訊的寫法。
②領會本文通俗、活潑,散發泥土氣息的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搜集、篩選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養將通訊改寫成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標:
理解這篇通訊所表現的主題,認識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這篇通訊通過報道王果香治沙造林取得突出成就,并且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報告的事跡,反映了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表現了人類與自然做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二、思路結構
首先,文章開篇把事情的結果點出來:"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并交待她去聯合國的原因。接著,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與會者的反映。最后,寫王果香如何帶領家鄉人民治沙脫貧的。抓住典型事件的重大意義展開全文。這篇通訊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寫王果香要去聯合國的喜訊傳遍家鄉。
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4~6自然段):主要寫發現并邀請王果香參加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議。
第二層(第7~10自然段):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有關會議上的發言及其影響所產生的重大意義。
第三部分(第11~14自然段):進一步具體介紹了王果香帶領家鄉婦女,改造荒漠,擺脫貧困,夢想成真的典型事跡。第11自然是承上啟下段,第12~14自然段,補述王果香從小種下的"綠色的夢","想讓家鄉綠起來",以及她為實現自己制定的"近期和遠景綠化規劃"的具體行動,顯示了她治沙治貧的頑強意志和令人敬佩的高尚品質。14自然段舉出張鐵營子村趙金馬家率先種樹致富的典型,給人以示:不僅種普通的樹,而且要種果樹,不僅治沙,而且要致富。這樣一補述,王果香的典型事跡就更有了閃光點和號召力。
第四部分(第15、16自然段):作者把王果香的典型材料展示給讀者后,發出由衷感嘆。作者抓住"小人物"典型事跡的閃光點,挖掘出更富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環境。
三、寫作特點
1.結構緊湊,用倒敘手法敘事
文章使用倒敘的手法將情節連綴在一起。文章把事件的結果放在開篇:"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這就給讀者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往下去看,探究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接下來介紹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解開讀者心中的謎團。
2.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人類同大自然做斗爭、改造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一主題在文章中表達得鮮明突出。文章標題《種樹"種到"聯合國》直接點明通訊的內容及結果。作者正是通過對王果香先進事跡的報道,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這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主題。
3.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文章重點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考察與贊嘆,寫了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寫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治沙脫貧。這些材料與中心密切相關。至于聯合國是如何邀請王果香的,王果香接到聯合國的邀請后心情如何等情況,文章并末涉及。
文章詳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肯定,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開展治沙工作的。略寫了"萬國宮"的建筑特點等。
4.細節材料描寫具體、生動
文章為了更好地報道王果香的事跡,作者采用了細節材料進行細節的描寫。如王果香的姐妹們如何為王果香去參加聯合國大會而奔忙,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的大段的采用等。都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及先進人物的品質。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建議將教學程序設計三"讀",以減少頭緒,簡化過程,突出主體性,給學生的自主閱讀創設寬松的空間。以分析課題為切入點:種樹怎么能"種到"聯合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回答疑問,整體感知主要內容。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放映沙漠或沙塵暴給人類造成危害的錄像,讓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治理荒漠的艱巨性和迫切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樹林召人治理荒漠的意義。學生讀課文后,提問了解整體感知情況。學生若能說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表明對本文所運用的倒敘手法巳清楚,如說不清可稍加點撥。第二遍讀是精讀,要求對全文特別是重點段落,要認真研讀,啟發思考:種樹治沙在王果香以及鄉親們看來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為何引起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關注?樹林召人的做法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樣的新的認識?可讓學生朗讀王果香在日內瓦發言的一段和課文結尾部分,體會人物的感情,領會深刻涵義。賞讀課文,應著眼于學生自行評價賞析,教師可舉一兩個詞語先作賞析示范。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人物通訊的寫法。
難點:理解這篇通訊所表現的主題,認識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語 :
地球環境是當今人類社會一個沉重的話題。多年來的濫砍亂伐,損壞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這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個中等規模的縣。目前約有359萬平方公頃農田,495萬公傾草地,每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和水庫受到荒漠化威脅。我國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損失已高達540億元。據專家預計,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國又將有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為不毛之地(比兩個臺灣省還大)。寶貴的土地資源慘遭吞噬,漫天的沙塵暴頻頻造訪,面對肆虐的自然災害,人們不能只是惶恐不安,更不能束手待斃,曾經是嚴重荒漠化的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樹林召鄉今天已是山青水綠,花鮮果香。樹林召人綠色夢想的實現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要求:
⒈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閱讀時要重視對課文思路的把握;基本把握文章的框架結構特點。
⒉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重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出示投影:
應掌握的字詞:
⑴掌握紅字的讀音:
驚詫 遷徙 湍急 堅持不懈
⑵應掌握的詞語:
驚詫 遷徙 敬佩 疊映 率先 警醒 湍急 滋養 堅持不懈 綿延悠長
⑶思考以下問題:
①《種樹"種到"聯合國》,這個題目本身就極有吸引力,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②本文的敘事線索是怎樣的?
明確:
①"種樹'種到'聯合國"運用的是拈連的修辭手法,這樣寫十分形象地寫出了種樹種出的成就,而且是通俗活潑的大眾語言,充滿了生活氣息。
②首先,文章開篇把事情的結果點出來:"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并交待她去聯合國的原因。接著,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與會者的反映。最后,寫王果香如何帶領家鄉人民治沙脫貧的。
三、精讀課文:
要求:著重研讀描寫王果香在日內瓦發言和課文結尾部分,啟發學生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道理。
思考、討論:
⒈在王果香看來種樹治沙本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為什么會引起國際組織的關注?這"極為平常"的背后蘊涵著的極不平常的道理是什么?樹林召人的做法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樣的新認識?
⒉王果香提出將贊助的一套計算機設備換成資金,從她這個愿望中,聯合國官員為什么看到了"新希望"?
⒊如何理解王果香的爺爺"種了一輩子樹,也種下了一個綠色的夢"?
明確:
⒈樹林召鄉過去荒漠化嚴重,王果香帶領鄉親們長期堅持種樹治沙,目前不僅形成了"隨處可見成片的林網化良田,庭院經濟"而且在沙區興起"經濟圈建設"。這其中的"極不平常"就是"長期的堅持十幾年的努力",就是婦女兒童的"團結自救",就是把治沙和改變貧困面貌密切結合起來,建設成生機勃勃的"經濟圈"。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荒漠化日趨嚴重,如何遏制荒漠的擴大和蔓延,是各國亟待解決的難題,樹林召人的做法不僅改造了荒漠,還大幅度地增加了森林和耕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和與會代表看重的正是將治沙和治窮結合的積極的治理策略:不僅為了生存,還要生活得更好。
⒉王果香在獲得殊榮接受贊助時,不但考慮的是急需資金,而又有周密長遠的規劃。建立優質絨山羊基地是開發高效經濟,建立中小學生防治荒漠化教育試驗林場,教育后代著眼未來,這是最具遠見的投資,所以聯合國官員看到了"新希望"。
⒊王果香的爺爺也種樹,可"種了一輩子樹",并沒有改變沙漠的面貌,這主要是過去人們沒有種樹治沙的全民的自覺行動,而且治理沙漠應有很好的規劃,要形成治沙和改變落后面貌密切結合的良性的循環。王果香的爺爺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只"種下了一個綠色的夢"。
四、賞讀課文
要求:
⒈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有關段落,品味課文通俗活潑的語言。
⒉找出文中富有生活氣息的語句,作評價賞析。
明確:
⒉本文語言通俗、活潑,散發著泥土氣息。
例如:"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為改變家鄉沙化和貧困面貌,一心撲在工作上,沒黑沒白地干。聯合國對種樹治沙這么感興趣?我們是老朋友,今后好好干,我還會去樹林召的;爺爺給他們起名都和植樹聯系起來;哥哥叫果綠,姐姐叫果梨,她叫果香。她從小就喜歡綠色,就想讓家鄉綠起來。如今,樹林召鄉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對種樹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這些語言新鮮樸實,輕松活潑,仿佛在跟人拉家常,處處散發出家鄉泥土的氣息,讀來十分親切。
五、擴展、總結
⒈擴展
思考:本文作者能從王果香這個"小人物"身上挖掘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我們閱讀這篇通訊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明確:
⑴善于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平常事兒中發現生活的閃光點,然后同社會上的熱點話題聯系起來,從中挖掘帶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
⑵注意從人民群眾中吸取生活的營養。收集、積累散發著泥土清香的語言材料,豐富自己的語言。
⒉教師總結。
六、布置作業
將這篇通訊改為消息
種樹“種到”聯合國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學習人物通訊的寫法。
②領會本文通俗、活潑,散發泥土氣息的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搜集、篩選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養將通訊改寫成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標:
理解這篇通訊所表現的主題,認識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這篇通訊通過報道王果香治沙造林取得突出成就,并且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報告的事跡,反映了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表現了人類與自然做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二、思路結構
首先,文章開篇把事情的結果點出來:"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并交待她去聯合國的原因。接著,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與會者的反映。最后,寫王果香如何帶領家鄉人民治沙脫貧的。抓住典型事件的重大意義展開全文。這篇通訊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寫王果香要去聯合國的喜訊傳遍家鄉。
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4~6自然段):主要寫發現并邀請王果香參加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議。
第二層(第7~10自然段):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有關會議上的發言及其影響所產生的重大意義。
第三部分(第11~14自然段):進一步具體介紹了王果香帶領家鄉婦女,改造荒漠,擺脫貧困,夢想成真的典型事跡。第11自然是承上啟下段,第12~14自然段,補述王果香從小種下的"綠色的夢","想讓家鄉綠起來",以及她為實現自己制定的"近期和遠景綠化規劃"的具體行動,顯示了她治沙治貧的頑強意志和令人敬佩的高尚品質。14自然段舉出張鐵營子村趙金馬家率先種樹致富的典型,給人以示:不僅種普通的樹,而且要種果樹,不僅治沙,而且要致富。這樣一補述,王果香的典型事跡就更有了閃光點和號召力。
第四部分(第15、16自然段):作者把王果香的典型材料展示給讀者后,發出由衷感嘆。作者抓住"小人物"典型事跡的閃光點,挖掘出更富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環境。
三、寫作特點
1.結構緊湊,用倒敘手法敘事
文章使用倒敘的手法將情節連綴在一起。文章把事件的結果放在開篇:"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這就給讀者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往下去看,探究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接下來介紹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解開讀者心中的謎團。
2.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人類同大自然做斗爭、改造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一主題在文章中表達得鮮明突出。文章標題《種樹"種到"聯合國》直接點明通訊的內容及結果。作者正是通過對王果香先進事跡的報道,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這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主題。
3.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文章重點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考察與贊嘆,寫了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寫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治沙脫貧。這些材料與中心密切相關。至于聯合國是如何邀請王果香的,王果香接到聯合國的邀請后心情如何等情況,文章并末涉及。
文章詳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肯定,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開展治沙工作的。略寫了"萬國宮"的建筑特點等。
4.細節材料描寫具體、生動
文章為了更好地報道王果香的事跡,作者采用了細節材料進行細節的描寫。如王果香的姐妹們如何為王果香去參加聯合國大會而奔忙,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的大段的采用等。都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及先進人物的品質。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建議將教學程序設計三"讀",以減少頭緒,簡化過程,突出主體性,給學生的自主閱讀創設寬松的空間。以分析課題為切入點:種樹怎么能"種到"聯合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回答疑問,整體感知主要內容。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放映沙漠或沙塵暴給人類造成危害的錄像,讓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治理荒漠的艱巨性和迫切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樹林召人治理荒漠的意義。學生讀課文后,提問了解整體感知情況。學生若能說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表明對本文所運用的倒敘手法巳清楚,如說不清可稍加點撥。第二遍讀是精讀,要求對全文特別是重點段落,要認真研讀,啟發思考:種樹治沙在王果香以及鄉親們看來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為何引起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關注?樹林召人的做法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樣的新的認識?可讓學生朗讀王果香在日內瓦發言的一段和課文結尾部分,體會人物的感情,領會深刻涵義。賞讀課文,應著眼于學生自行評價賞析,教師可舉一兩個詞語先作賞析示范。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人物通訊的寫法。
難點:理解這篇通訊所表現的主題,認識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語 :
地球環境是當今人類社會一個沉重的話題。多年來的濫砍亂伐,損壞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這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個中等規模的縣。目前約有359萬平方公頃農田,495萬公傾草地,每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和水庫受到荒漠化威脅。我國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損失已高達540億元。據專家預計,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國又將有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為不毛之地(比兩個臺灣省還大)。寶貴的土地資源慘遭吞噬,漫天的沙塵暴頻頻造訪,面對肆虐的自然災害,人們不能只是惶恐不安,更不能束手待斃,曾經是嚴重荒漠化的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樹林召鄉今天已是山青水綠,花鮮果香。樹林召人綠色夢想的實現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要求:
⒈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閱讀時要重視對課文思路的把握;基本把握文章的框架結構特點。
⒉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重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出示投影:
應掌握的字詞:
⑴掌握紅字的讀音:
驚詫 遷徙 湍急 堅持不懈
⑵應掌握的詞語:
驚詫 遷徙 敬佩 疊映 率先 警醒 湍急 滋養 堅持不懈 綿延悠長
⑶思考以下問題:
①《種樹"種到"聯合國》,這個題目本身就極有吸引力,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②本文的敘事線索是怎樣的?
明確:
①"種樹'種到'聯合國"運用的是拈連的修辭手法,這樣寫十分形象地寫出了種樹種出的成就,而且是通俗活潑的大眾語言,充滿了生活氣息。
②首先,文章開篇把事情的結果點出來:"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并交待她去聯合國的原因。接著,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與會者的反映。最后,寫王果香如何帶領家鄉人民治沙脫貧的。
三、精讀課文:
要求:著重研讀描寫王果香在日內瓦發言和課文結尾部分,啟發學生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道理。
思考、討論:
⒈在王果香看來種樹治沙本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為什么會引起國際組織的關注?這"極為平常"的背后蘊涵著的極不平常的道理是什么?樹林召人的做法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樣的新認識?
⒉王果香提出將贊助的一套計算機設備換成資金,從她這個愿望中,聯合國官員為什么看到了"新希望"?
⒊如何理解王果香的爺爺"種了一輩子樹,也種下了一個綠色的夢"?
明確:
⒈樹林召鄉過去荒漠化嚴重,王果香帶領鄉親們長期堅持種樹治沙,目前不僅形成了"隨處可見成片的林網化良田,庭院經濟"而且在沙區興起"經濟圈建設"。這其中的"極不平常"就是"長期的堅持十幾年的努力",就是婦女兒童的"團結自救",就是把治沙和改變貧困面貌密切結合起來,建設成生機勃勃的"經濟圈"。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荒漠化日趨嚴重,如何遏制荒漠的擴大和蔓延,是各國亟待解決的難題,樹林召人的做法不僅改造了荒漠,還大幅度地增加了森林和耕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和與會代表看重的正是將治沙和治窮結合的積極的治理策略:不僅為了生存,還要生活得更好。
⒉王果香在獲得殊榮接受贊助時,不但考慮的是急需資金,而又有周密長遠的規劃。建立優質絨山羊基地是開發高效經濟,建立中小學生防治荒漠化教育試驗林場,教育后代著眼未來,這是最具遠見的投資,所以聯合國官員看到了"新希望"。
⒊王果香的爺爺也種樹,可"種了一輩子樹",并沒有改變沙漠的面貌,這主要是過去人們沒有種樹治沙的全民的自覺行動,而且治理沙漠應有很好的規劃,要形成治沙和改變落后面貌密切結合的良性的循環。王果香的爺爺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只"種下了一個綠色的夢"。
四、賞讀課文
要求:
⒈有表情地朗讀課文有關段落,品味課文通俗活潑的語言。
⒉找出文中富有生活氣息的語句,作評價賞析。
明確:
⒉本文語言通俗、活潑,散發著泥土氣息。
例如:"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為改變家鄉沙化和貧困面貌,一心撲在工作上,沒黑沒白地干。聯合國對種樹治沙這么感興趣?我們是老朋友,今后好好干,我還會去樹林召的;爺爺給他們起名都和植樹聯系起來;哥哥叫果綠,姐姐叫果梨,她叫果香。她從小就喜歡綠色,就想讓家鄉綠起來。如今,樹林召鄉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對種樹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這些語言新鮮樸實,輕松活潑,仿佛在跟人拉家常,處處散發出家鄉泥土的氣息,讀來十分親切。
五、擴展、總結
⒈擴展
思考:本文作者能從王果香這個"小人物"身上挖掘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我們閱讀這篇通訊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明確:
⑴善于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平常事兒中發現生活的閃光點,然后同社會上的熱點話題聯系起來,從中挖掘帶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
⑵注意從人民群眾中吸取生活的營養。收集、積累散發著泥土清香的語言材料,豐富自己的語言。
⒉教師總結。
六、布置作業
將這篇通訊改為消息
種樹“種到”聯合國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學習人物通訊的寫法。
②領會本文通俗、活潑,散發泥土氣息的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搜集、篩選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養將通訊改寫成消息的能力。
情意目標:
理解這篇通訊所表現的主題,認識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的道理。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這篇通訊通過報道王果香治沙造林取得突出成就,并且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報告的事跡,反映了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表現了人類與自然做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二、思路結構
首先,文章開篇把事情的結果點出來:"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并交待她去聯合國的原因。接著,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與會者的反映。最后,寫王果香如何帶領家鄉人民治沙脫貧的。抓住典型事件的重大意義展開全文。這篇通訊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寫王果香要去聯合國的喜訊傳遍家鄉。
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4~6自然段):主要寫發現并邀請王果香參加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議。
第二層(第7~10自然段):重點寫王果香在聯合國有關會議上的發言及其影響所產生的重大意義。
第三部分(第11~14自然段):進一步具體介紹了王果香帶領家鄉婦女,改造荒漠,擺脫貧困,夢想成真的典型事跡。第11自然是承上啟下段,第12~14自然段,補述王果香從小種下的"綠色的夢","想讓家鄉綠起來",以及她為實現自己制定的"近期和遠景綠化規劃"的具體行動,顯示了她治沙治貧的頑強意志和令人敬佩的高尚品質。14自然段舉出張鐵營子村趙金馬家率先種樹致富的典型,給人以示:不僅種普通的樹,而且要種果樹,不僅治沙,而且要致富。這樣一補述,王果香的典型事跡就更有了閃光點和號召力。
第四部分(第15、16自然段):作者把王果香的典型材料展示給讀者后,發出由衷感嘆。作者抓住"小人物"典型事跡的閃光點,挖掘出更富有普遍意義的重大主題;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環境。
三、寫作特點
1.結構緊湊,用倒敘手法敘事
文章使用倒敘的手法將情節連綴在一起。文章把事件的結果放在開篇:"王果香要去聯合國了!"。這就給讀者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往下去看,探究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接下來介紹王果香去聯合國的原因,解開讀者心中的謎團。
2.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人類同大自然做斗爭、改造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一主題在文章中表達得鮮明突出。文章標題《種樹"種到"聯合國》直接點明通訊的內容及結果。作者正是通過對王果香先進事跡的報道,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這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主題。
3.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文章重點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考察與贊嘆,寫了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寫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治沙脫貧。這些材料與中心密切相關。至于聯合國是如何邀請王果香的,王果香接到聯合國的邀請后心情如何等情況,文章并末涉及。
文章詳寫了聯合國對樹林召鄉治沙工作的肯定,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及她如何帶領家鄉的人民開展治沙工作的。略寫了"萬國宮"的建筑特點等。
4.細節材料描寫具體、生動
文章為了更好地報道王果香的事跡,作者采用了細節材料進行細節的描寫。如王果香的姐妹們如何為王果香去參加聯合國大會而奔忙,王果香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的大段的采用等。都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及先進人物的品質。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建議將教學程序設計三"讀",以減少頭緒,簡化過程,突出主體性,給學生的自主閱讀創設寬松的空間。以分析課題為切入點:種樹怎么能"種到"聯合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回答疑問,整體感知主要內容。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放映沙漠或沙塵暴給人類造成危害的錄像,讓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治理荒漠的艱巨性和迫切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樹林召人治理荒漠的意義。學生讀課文后,提問了解整體感知情況。學生若能說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表明對本文所運用的倒敘手法巳清楚,如說不清可稍加點撥。第二遍讀是精讀,要求對全文特別是重點段落,要認真研讀,啟發思考:種樹治沙在王果香以及鄉親們看來是極為平常的事情,為何引起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關注?樹林召人的做法給了世界防治荒漠化工作怎樣的新的認識?可讓學生朗讀王果香在日內瓦發言的一段和課文結尾部分,體會人物的感情,領會深刻涵義。賞讀課文,應著眼于學生自行評價賞析,教師可舉一兩個詞語先作賞析示范。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