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紋教案
【教學目的】1、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紋。
2、領會作者對自然的理解,對自然的熱愛,兼有說明文的知識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本文語言的獨特性。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作者心語]
《斑紋》收集了我近年來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這十篇或長或短的散文,動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溫存。
--周曉楓
二、作者簡介:
周曉楓,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做過八年兒童文學編輯,現就職于北京出版社,《十月》雜志副主編。出版過散文集《上帝的隱語》、《鳥群》、《收藏-時光的魔法書》、《斑紋-獸皮上的地圖》。語言富于想像力和音樂感,曾獲馮牧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
三、 解題:
斑紋:在一種顏色的物體表面上 顯露出來的別種顏色的條紋。
周曉楓的許多作品都以動物為主題,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與藝術性。這可能受到了法國科學家、散文家法布爾《昆蟲記》的影響,也與現在的人文主義、生態主義有一定的關聯。
這類文章現在很多,文體特征不是非常明顯,說它是散文隨筆可以,說它是科學小品也不無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學創作在文體上走向融合滲透的一種趨向。
《斑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說明文,也許稱之為散文更為合適,但是,文章主要的表達方法還是說明,說明的對象也是以動物為中心的自然與社會生活現象。
四、初步感知:
※※※ 題目“斑紋”在文中有哪些含義?
1、具體的:指動物皮毛的形與色(圖案與顏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人類內心的精神生活,帶有哲學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文章結構
本文共14個小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這一部分主要寫蛇的斑紋,并介紹蛇的一些生活習性和與蛇有關的一些文化。
1節:寫蛇之外形。
2、3節:寫蛇的生理特點和習性。
4、5節:寫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這一部分由蛇寫到其他動物,對斑紋的形態進行進一步的描寫。
6節:發現簡單的重復。
7節:發現其它動物的斑紋的形態。
8節:發現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差別,
9節:發現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一致,有 相同的斑紋。
10節:發現大自然中的斑紋,有對稱設計。
第三部分(第1l--14段):這是在第二部分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從植物、大地、人類的勞動、宇宙,直至我們人類的內心世界;從大到小,由內到外,從具體到抽象,斑紋無處不在。
11節: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大地的斑紋。
12節-14節,發現生活中的斑紋無處不在。
五、研習課文
問:文中怎樣描寫蛇之外形?(1節)
※ 作者寫出了蛇的哪些習性?(2節)
1、充當寓言家;
2、運動時的種種幾何圖案;
3、眼睛不能辨別線條和輪廓;
4、沒有聽覺。
※ 如何認識和蛇有關的文化?(3節)
——— 文章引述故事,創造了一個陰鷙、詭秘、惡毒、兇險的形象。在人類文化長河中,人們對動物產生了許多神話、故事、傳說,它融入了人類的許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審美意識。因為各方面條件的不同,同一種動物會有許多不同形態的傳說。
※ 文章寫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點?(4節)
1、身體柔軟富有彈性;
2、容易攻擊或報復,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 在寫蛇的行動迅速、詭譎時用了什么說明方法?(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