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紀》教案
第二階段:寫楚漢相爭: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決策東進爭奪天下,進兵追擊項羽,在垓下打敗項羽。
這一階段,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了項羽由強到弱、劉邦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項羽入關時率軍四十萬,劉邦兵十萬,雙方兵力懸殊很大;劉邦自知不敵,到鴻門謝罪得以解脫。項羽入關后,屠民燒宮,假尊義帝;與劉邦先前入關的安撫吏民,寬容秦王形成鮮明對比。推翻秦朝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負約”,“更立”劉邦為漢王。可見項羽的強勢與霸氣,劉邦的弱小與屈從。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劉邦燒絕棧道,以示無意東歸;暗中卻聽從韓信的勸說,“決策東鄉,爭權天下”。“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的時候,雙方的兵力在相持中發生了變化,由于劉邦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民所望,后方鞏固,兵力由弱轉強,逐漸居于優勢。“欲引”,又用“留侯、陳平計”,其決策和行動的變化說明劉邦的實力與先前大不一樣。“決勝垓下”充分說明楚漢相持三年后,形勢大變,漢軍逐漸扭轉敗局,已經強大起來。垓下之戰,韓信受命以三十萬大軍圍困項羽十萬之眾,第一次以眾擊寡。韓信仍然運用謀略,盡量用極少的代價取得勝利。他以孔將軍、費將軍為兩翼,親自居中正面誘敵,佯裝敗退,拉長楚軍戰線,然后兩翼合攏,分割包圍,打敗楚軍,把項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漢軍又唱起楚歌迷惑楚軍,這就徹底瓦解了項羽斗志,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邊上。
第三階段:劉邦在氾水之陽稱帝。
這一階段,寫了劉邦稱帝、高祖置酒洛陽南宮等情節。漢五年(前202)正月,諸侯及將相共尊劉邦為皇帝,二月甲午,劉邦即位于氾水之陽。劉邦稱帝后總結他成功的經驗,說明他不僅會用人,而且能駕馭人。 、
第三部分(從“未央宮成”到文末),劉邦稱帝后的情況。
這一部分寫了未央宮舉杯噱父、高祖還鄉和高祖之死等情節。“未央宮舉杯噱父”是劉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對自己父親的一次戲弄。漢高祖九年,華麗無比的未央宮建成,劉邦在未央宮前殿舉行盛大朝會,會見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場。劉邦在此即位已經三年,帝業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為家,諸侯群臣畢恭畢敬,劉邦嘗到了作為天子的顯貴和樂趣,不免飄飄然起來。在未央宮前殿大宴群臣之時,劉邦忽然想起父親曾訓斥他“無賴”,沒有什么謀生的本領。心想現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劉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滿了酒,起身為太上皇祝壽,表示對父親的十分尊重,不料卻問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當初你說我沒有出息,現在看看誰有出息?你說我不從事家業,但我從事的是天子的產業。言下之意,你當年說錯了。劉邦一席話,竟引來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劉邦靈魂深處渺小鄙陋的東西。“高祖還鄉”一節,作者放筆鋪敘,摹繪點染,造成濃重的抒情氛圍。先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且“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編自唱《大風歌》,然而樂極生悲,在大風歌歡樂豪邁之中透露出一種巨大的隱憂,所以“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說出了“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這樣動情的話來。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濃重的故土鄉情與衣錦還鄉所造成的人生榮枯之感,也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生發出對人生的無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僅用十字,交代卒年時間、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