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徑分岔的花園》教學設計(精選2篇)
《小徑分岔的花園》教學設計 篇1
1.師:小徑分岔的花園是個龐大的謎語,它的謎底是什么?
生: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
師:請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
生:時間是無限的,人的幻想也因此無限,而幻想的無限就能構成無限的迷宮,寫作是通向無限和永恒的途徑。書創造了多種未來、多種時間,那些時間又擴散、分岔,層次無限豐富,交叉點無數,一種比喻蘊涵著另外的比喻,一種原因導致無數的結果,那結果又會成為另外的原因。
2.師:余準為什么要殺死斯蒂芬•艾伯特?
生:余準被招募為德國間諜,他的使命是給德國人送去情報,告之英國準備轟炸的德國目標,他已經掌握了英國大炮指向的目標,那是一個叫做“艾伯特”的駐扎著德國軍隊的法國小村莊。如何將這個名字告訴德國方面呢?他決定找一個與此同名的人,將他殺了。
師:余準為什么要拼死完成任務?
生:為了向瞧不起中國人的德國上司證明:“黃種人能夠拯救他們的軍隊。”
師:請概述一下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住在英國的中國間諜名叫余準,他是青島大學英語教師,會講德語。英國與德國爆發戰爭后,他被招募為德國間諜,他的使命是給德國人送去情報,告之英國準備轟炸的德國目標,以向瞧不起中國人的德國上司證明:“黃種人能夠拯救他們的軍隊!彼呀浾莆樟擞笈谥赶虻哪繕,那是一個叫做“艾伯特”的駐扎著德國軍隊的法國小村莊。如何將這個名字告訴德國方面呢?他決定找一個與此同名的人,將他殺了,報紙上就會刊登消息,那么德國的情報頭子就會看到消息,也就明白了英軍的轟炸目標。當余準開始行動的時候,他發現一名英國偵探理查德•馬登上尉已經盯上了自己,他在電話本上找到了住在郊區的斯蒂芬•艾伯特博士,于是坐火車前往那里,但馬登的身影也晃動在車外。
來到艾伯特的住處,余準發現這位博士正在研究一個迷宮,也就是“小徑分岔的花園”。這個花園是由18世紀一位名叫彭 的中國學者創造的,他的目標是要寫一部超過《紅樓夢》的小說,而且要把《紅樓夢》的所有情節都收進書中。這個彭 正是余準的曾祖,他曾經是云南的總督,也是一名藝術家,他辭職去寫書,并說要造一個迷宮,讓大家在里頭迷路。后來的人發現誰也找不到那座迷宮,他的小說也沒有人能夠讀懂。余準與艾伯特熱烈地談論起迷宮來,仿佛把自己來這里的目的忘記了。突然,他看到馬登的身影沿著艾伯特家花園的小徑向他們走來,他想起了自己的任務,于是從背后用手槍打死了艾伯特這個偉大的學者。最后,余準被馬登逮捕并被處以絞刑。但是,最終,他把那個應該攻擊的城市的保密名字通知了柏林。
3.師:《小徑分岔的花園》究竟想說什么?
生:我是一名間諜,渴望在間諜工作中體驗終極之謎。我的機運終于來了,我受到死神(理查德•馬登上尉)的追擊,種種跡象都向我表明:這一次,我必死無疑。我不怕死,我的渴望是要把我掌握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向我的上司(命運)宣告。我出于自由意志踏上了通往迷宮的旅途,希望在剩下的一點時間里進入迷宮的中心,破譯謎中之謎。我的曾祖是中國云南的總督,也是一名真正的藝術家,他辭官后寫書,并說要造一座迷宮。他寫的小說沒人能讀懂,而他本人似乎也不在人世了。我行走在自己的迷宮里,想要破譯曾祖的謎。曾祖的迷宮消失了,我卻要它在想象中重現。在迷宮的中心,我找到了迷宮的主人艾伯特。我坐下來聽他講述曾祖的歷史。曾祖預感到自己會死,他焦慮地關注自己的死亡問題,造迷宮的想法就是在那時形成的,他妄圖窮盡每一種可能的死亡體驗,終于發現,體驗本身便是無限時間的無限分岔,時間是不可能窮盡的,因此迷宮也必須是無限的。這種絕望使他寫下了那部充滿矛盾、混亂的小說。艾伯特得到啟發,小說本身就是迷宮。這位前輩藝術家寫道:“我將小徑分岔的花園留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边@句話強調的是時間的無限,而強調時間的無限就是強調幻想高于一切,幻想本身有能力構成迷宮。我終于明白,迷宮的本質也許就在于那連環套似的幻想,誰具有這樣的能力,誰就可以進來,這是人面對死神所進行的幻想營造,也是用謎來解謎的永久游戲。
“我覺得房屋周圍潮濕的花園充斥著無數看不見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隱蔽在時間的其他維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
幻想一停止,馬登上尉就出現了,強壯而不可戰勝。他朝我們走來——人類的未來,我向艾伯特舉起槍。這就是驚心動魄的死亡體驗。我們終于了解,迷宮就是人類在絕望中產生的以死亡來做的游戲、以豐富那臨終前漫漫的黑夜的時光。死神越迫近,游戲就越精彩。人以他的大無畏精神,也用他的身體,壯烈地展現了生命的奧秘。
4.生:博爾赫斯為什么要寫到中國?
師:博爾赫斯曾給《聊齋志異》寫過一篇序,文字大概是這樣的:“這是夢幻的王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夢魘的畫廊和迷宮。死者復活;拜訪我們的陌生人頃刻間變成了一只老虎;頗為可愛的姑娘竟是一張青面魔鬼的畫皮;一架梯子在天空消失,另一架在井中沉沒,因為那里是劊子手、可惡的法官以及師爺們的起居室!
吳曉東教授對此點評道:“博爾赫斯顯然是從幻想文學的角度看《聊齋志異》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特征在其想象中表現得最為充分!痹诓柡账沟挠^念里,《聊齋志異》使人依稀看到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同時也看到一種與荒誕的虛構異乎尋常的接近。博爾赫斯習慣把中國放在神秘主義的色調中加以描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小徑分岔的花園》會關涉中國。作為一位具有玄學氣質的小說家,他讓自己的作品在充滿百科全書式的書卷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著老莊一般的哲理意味。
5.師:小說開篇寫到“利德爾•哈特寫的《歐洲戰爭史》第二百四十二頁有段記載,說是十三個英國師(有一千四百門大炮支援)對塞爾—蒙托邦防線的進攻原定于19xx年7月24日發動,后來推遲到29日上午”。請問這與后面余準博士的供言有何關系?
生:這樣寫是小說在內容上形成了吻合,使故事完整起來。
師: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這樣寫起到了構成懸念的作用,可以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師:對于存在著的事物,時間從未停止生產死亡。博氏的這番言論只是他對宗教研究所做出的總結,當他在神學世界里遨游時,他看到時間就那樣立體著。其實時間是唯一的領袖,無論怎樣輝煌的歷史怎樣燦爛的歲月,都不堪時間的輕微一擊。我們總希望跟隨時間的腳步有所改變,哪怕死水微瀾也好。所以會有那百年的孤獨證明了世紀的嘆息——“許多年以后……”開篇首句便是時間的聲音。幻象一旁,時間是唯一的嘲笑者。所謂的花園亦不過是心靈的迷宮,蠢蠢欲動的叛逃者,又如何能逃得出時間的牢籠?隨心所欲的花園締造者,是我們不安的內心世界,面對現實的刻薄,俯首的一方必然會是外強中干的憤怒而已,時間依然是勝利者,盡管時間也不可能永恒!
《小徑分岔的花園》教學設計 篇2
《小徑分岔的花園》
文題解讀
從題目上看,讀者會認為《小徑分岔的花園》里的“花園”是建筑意義上的東西。它在工藝設計上有獨到的曲徑通幽之處。但事實上,這是作者給我們設置的一座迷宮,一座象征著時間的迷宮,而迷宮正是博爾赫斯心愛的主題。他不斷地為讀者編織一個又一個精巧、詭異、無盡的迷宮。這是關于自我、空間、時間的困惑——我們的生命如何與這些概念發生聯系并受到制約,以及制約能否解除。博爾赫斯并未對此下過判斷,只是通過文學幻象,從意識形態上獲得自由,釋放了人生的所有可能。
走近作者
豪•路•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當代最具世界聲譽的小說家和詩人,魔幻現實主義的大師。他從小接觸了大量的歐美文學名著。20世紀20年代初,革新了阿根廷的詩歌。他的短篇小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世紀50年代,隨著視力的惡化,他漸漸地需要以記憶與口述來完成作品,并進入詩歌與散文詩的創作。到了老年,他仍然以驚人的毅力進行著創作,完成了兩部小說集。給博爾赫斯帶來世界性聲譽的是他的散文和小說。
背景縱覽
博爾赫斯青壯年時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并未親歷戰爭的殘酷,同時也見證了20世紀人類在科學、哲學、心理學等方面取得的突飛猛進的成果。他幾乎精通所有最重要的西方語言,使他可以毫無障礙地閱讀原文。他涉獵的領域幾乎無所不包,希臘文學、希伯來文學、北歐文學、中世紀哲學、東方佛教道教典籍、巫術星相等,龐大駁雜的信息量,使他具有超于常人深度廣度的視野,并從中提煉出自己對于宇宙、生命本質的理解,最終通過“迷宮”這個意象,拓展了文學更大的可能性。
字詞梳理
1.字音
滂沱(pāng tuó) 病懨懨(yān) 闃無一人(qù)
2.多音字
3.形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