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知識要點與能力訓(xùn)練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后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fēng)》。《天問》一篇。
《離騷》代表一種類型,它們大都有事可據(jù),有義可陳,重在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情愫;《天問》代表一種類型,是屈原根據(jù)神話傳說創(chuàng)作的詩篇,表現(xiàn)了他的學(xué)術(shù)造詣以及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代表另一種類型,它是楚國祭祀樂曲,在人物感情抒發(fā)和環(huán)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屈原創(chuàng)造《離騷》的原因
根據(jù)《史記》記載:“屈平疾王之不聽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做《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也,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做《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史記》作者也看出了屈原詩歌“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這一“溫柔敦厚”的“詩教”特色。孔子曾說:“詩可以怨”,也就是可以發(fā)牢騷,但要“怨誹而不亂”,“怨”,也就是“牢騷”,是可以的;但“亂”也就是抗?fàn)帯⑴涯媸遣辉试S的。屈原未必經(jīng)習(xí)儒教,但在遵奉“詩教”方面,與儒教所倡,是一致的。
三.屈原的美學(xué)品格
(1)“水的生命精神”
在人們認識屈原的時候,往往是從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出發(fā)來分析和評價的,因為詩人的命運悲劇性的因素,使人們更加注重從詩人的“內(nèi)美”和“耿介”的角度來認識他的人格精神。現(xiàn)在當(dāng)我們重新面對《楚辭》時,有必要從屈原臨水文化的特征,也就是有人所說的山水互依,情變以孕的東方氣派的詩情與品格精神去解讀,而并不是從單純的景觀美學(xué)的角度來看待屈原的作品,因為屈原作品中所經(jīng)常引用的蘭、芷、桂、若、蕙等草木,并不只是楚地的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詩人在這些楚地的草本身上,找到了可以寄托感情的載體的東西。
拒絕污濁,拒絕世俗的誘惑,堅信自己的理想與道德操守,屈原洗滌并撅取了浩淼水國精神層面之下的芷蘭之根,表現(xiàn)出“驚采絕艷,難以并能”的風(fēng)采。事實上,在《楚辭》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凄惻錦麗而又恢宏放逸”的地域風(fēng)格中,是有水的清流文化的淵源的。水的生命精神是我們對屈原人格崇高美審視的又一角度,我們的心靈可以因此再一次面對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懷。
(2)水的生命歸宿
有人說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國的碧水所締造的,水的生命精神在他身上還表現(xiàn)為一種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的品質(zhì),以水作為自己的生命精神歸宿。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跡。
屈原的人生歸宿由于受水文化的滋潤,使中國的傳統(tǒng)文人的明志方式有了載體。幾乎所有的傳統(tǒng)文人都具有的潔身自好的品性,但正是從屈原始,文人對于這些令人無力承受的愁苦和感傷,心存一種抗?fàn)幍挠職猓寒?dāng)活著會更加痛苦,那就潔身自好,不與污濁同流,就以芷蘭之香抵御世間污穢之氣;當(dāng)所有的吟詠和酬唱沒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離世而去。正是這種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達到了一個理想的高度,成為詩人人生放達和恢弘氣勢的心理展示。
(3)“棄婦式的審美心理”
《離騷》中,屈原為自己定位了一個美好高潔的女性形象。“她”愛好“蕙纕”“攬茝”;長著秀美的“蛾眉”,令眾女嫉妒;其穿著美好——“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配飾華麗——“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雖然“她”如此美好,但“眾女”“謠諑”,“靈修浩蕩”加上“時俗之工巧”,“她”只能“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詬”。
對此,雖然他滿腹牢騷之氣“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但,內(nèi)心十分堅定要守住節(jié)操“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屈原的“棄婦式的審美心理”怎么理解呢?屈原把自己比喻為棄婦的心理,其實是詩人對“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實現(xiàn)的無奈勢必演化為懷疑和抗?fàn)帲@些就造成屈原的借問于天的不解和苦悶,并演化為一種狂狷精神。源于自身的棄婦形象和心理的文學(xué)創(chuàng)造形態(tài)的轉(zhuǎn)換,在屈原作品中就是表現(xiàn)出了一種憂怨的哀婉,進一步深化就是憤恨難平,感傷色彩較濃。這種色彩的進一步強化,就表現(xiàn)為悲愴而有憤怨。詩人在不能施展自己的報國之志和實現(xiàn)美好理想的時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東西,就是面前屬于楚地地域的悠悠江水和楚地?zé)o處不在的香草佳木——在被棄的心態(tài)中,這是他傷感情懷和失落心態(tài)的寄托。
四.給下列紅色詞注音:
(一)《衛(wèi)風(fēng)·氓》
1.氓之蚩蚩 2.匪來貿(mào)絲 3.送子涉淇
4.匪我愆期 5.子無良媒 6.將子無怒
7.乘彼垝垣 8.載笑載言 9.爾卜爾筮
10.體無咎言 11.以我賄遷 12.于嗟鳩兮
13.猶可說也 14.其黃而隕 15.自我徂爾
16.淇爾湯湯 17.漸車帷裳 18.靡室勞矣
19.夙興夜寐 20.靡有朝矣 21.咥其笑矣
22.躬自悼矣 23.及爾偕老 24.隰則有泮
(二)《離騷》
1.余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3.終不察夫民心
4.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5.偭規(guī)矩而改錯;
6.背繩墨以追曲兮
7.忳郁邑余侘傺兮
8.寧溘死以流亡兮
9.忍尤而攘詬
10.悔相道之不察兮
11.延佇乎吾將反
12.步余馬于蘭皋兮
13.制芰荷以為衣兮
14.高余冠之岌岌兮,
15.芳菲菲其彌章;
五.背誦下列詩句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
5.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6.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7.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附參考答案
(一)
1.chī 2.fěi 3.qí 4.qiāng 5.méi
6.qiāng 7.guǐyuán 8.zài 9.shì 10.jiù
11.huì 12.xū 13.tuō 14.yǔn 15.cú
16.shāng 17.jiān cháng 18.mǐ 19.sù 20.zhāo
21.xì 22.dào 23.xié 24.xí
(二)
1.kuā jī jī jiǎn zhāo suì 2.xiāng chǎi 3.fú
4.jí zhuó 5.miǎn 6.qū
7.tún chà chī 8.kè 9.rǎng gòu
10.xiàng 11.zhù 12.gāo
13.jì 14.jí 15.fēi
徹頭徹尾的中國教育模式下的悲劇
汪梅子
從《環(huán)球時報》看到一個嫁到中國的日本女人的文章說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在中國教育下學(xué)習(xí)扭曲的、抵制個性的藝術(shù):她看到中國老師讓孩子畫一樣的畫,涂一樣的顏色,那哪里是藝術(shù),是復(fù)印。
所謂的“素質(zhì)教育”、“全面發(fā)展”不過如此。
老師總說該做什么。他們總是在指路,而不是讓我們自己去找路。可我們是不一樣的人,怎么可能全走一樣的路——用全一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呢?神圣的、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成了“明天的棟梁”們個性的扼殺者。這是殘酷的現(xiàn)實。
學(xué)校教給我們成人認為是對的,是好的東西。可我們與他們不一樣,我們的對與好的標(biāo)準也會不一樣,為什么要拿別人看好的東西強加給我們?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思維模式:如果你要“教育”什么人,你定會千方百計將你認為正確的東西逼他同意。
我曾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一個喜歡畫畫和搖滾的人,思想很偏激很尖銳。可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能一眼看見真相。我們曾有一段時間關(guān)系很好,交換對各種問題的看法。
有一天他提到他的一個看法,而我認為那是錯誤的,對他是不好的,于是開始試圖說服他,他很不耐煩,置之不理,后來我們就斷了聯(lián)系。他把我完全從他的生活中抹去了——我對他來說仿佛死了一樣——不,更甚于此,因為連有關(guān)我們的記憶他似乎也已全部刪除了。
在我們最后的幾次談話中,他口氣既冷淡又激動,尖刻得讓人難以承受。而我那時一直都不明白我究竟做了什么以致于給予他那么大程度的刺激,使他的態(tài)度急轉(zhuǎn)直下。直到他不理會我的每一句話,我找他從小學(xué)起就最好的、兄弟一樣的好朋友談了一次,是在電話上。他告訴我,無論他做什么,他作為他的兄弟、朋友都會支持他;如果他需要,他會幫助他,但不會去干涉他。那是他個人的自由。他還以一種略帶嘲弄卻依然真摯的口氣問我:他自己不愿接受,你還非想要改變他——盡管也許是為了他好,可說句不好聽的,你不覺得你有點賤嗎?
電話另一端我沉默著。他們兩人一樣尖銳,詞句富有穿透力,我無言以對。
我一直覺得悲哀,他只看到我那些對他來說無用而啰嗦的字句,卻不明白那出自于一種多么真誠希望他能有很好的生活狀態(tài)的心情。但我再回想我的那些話,很濃的說教味讓我自己都惡心。他的朋友的那刺人但真實的話使我終于醒悟。
直到今天,狀況依然未曾改變,沒有他的音訊。我想這件事或許永遠都無法挽回了。他煩我,這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我有生以來最愚蠢的錯誤——其實不一定真的是最愚蠢的,但它所帶來的后果最嚴重。我竟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國的成人的教育思維模式。
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可我也知道,還有很多人執(zhí)迷于此,并在心中非常傷感地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只有付出的神圣的事,睜開眼睛,他才會意識到,那是多么可笑而虛幻的自我安慰。對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這都是一個諷刺的悲劇,其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希望沉睡者盡快醒悟,不要唱著《執(zhí)迷不悔》,自以為具有無比犧牲精神和奉獻地繼續(xù)大步向前。
[評語]
做朋友、做老師,有相同的誤區(qū):想要同化對方,并占有對方——從思想上,這是不寬容的表現(xiàn)。
今年的教科書中有一篇房龍的《<寬容>序》,我看得心潮澎湃,如果世界只有一個聲音,一種色彩,一種味道,那將是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