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詩序》學習要點和能力訓練
一.學習要點
(一)作者介紹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河東人,字子厚。貞元九年進士,中博學宏辭科。順宗永貞元年任禮部員外郎,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活動。失敗后貶為永州司馬。元和十年改任柳州刺史,卒于任。世稱柳河東,柳柳州。
詩文皆工,尤擅長散文,山水游觀短記最為人稱頌。他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傳世有《柳河東集》《唐柳先生集》。對于他的文章,韓愈的評價是"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
(二)思考題
1.第一段,"灌水之陽"的這條溪水有幾個名字?每個名字得名的緣由是什么?
2.第二段,作者《八愚詩》中提到的"八愚"在二段是否能找到?
3.第三段,"智者樂水"可見水向來是智者的象征,為什么作者一反常規,用"愚"來玷辱這溪?
4.第四段,作者提到的"為愚"和"真愚"的人分別是誰?為什么?
5.第五段,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三)課文分析
1.第一段,該溪水有三個名字:"冉溪"得名的原因是"冉氏嘗居也";"染溪"得名的原因是"可以染也";"愚溪"得名的原因有三個,"予以愚觸罪古有愚公谷名莫能定"。其實前兩個命名都是鋪墊,作者要說的是溪水的真名前人就有兩種提法,至今大家爭論不休,那么因愚犯罪來此安家的我,就套用古代山谷里面住著愚公因而得名的典故,把它的名字改了吧。
2.第二段,"八愚"是愚溪、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廳、愚島。這"八愚"有的是天然形成的(前四個),有的是人工修建的(后四個)。難道真是這些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本身有多愚嗎?不是,一切都因為"八愚"旁邊生活著一個"愚人",可謂第九愚,這是學習時應思考到的。
3.第三段,作者從溪本身找到了幾個"愚"的證明,第一"不可以溉灌",第二"大舟不可以入",第三"不能興云雨"。一言以蔽之,就是"無以利世",而作者說小溪"適類于予",就是在"無以利世"--在世人看來,沒有實用的功能--這點上"適類"。
4.第四段,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是他不愿用自己的才華成就一個無道的時代,且明哲保身的一種選擇;顏回"終日不違如愚",是他對師長表示尊重,也是他為人謙和的表現。這二人,都不是真愚。而我倘若按照寧武子的生活態度和邏輯生活,適逢"有道"的時代我應該表現為"智",不會"以愚觸罪",從這個角度看來我的愚不是"為愚"而是"真愚";倘若按照顏回的生活態度和邏輯,就不應該做"違于理,悖于事"的事情,從這個角度看來我也不是"為愚"而是"真愚"。
此時結合三四兩段看,作者用的思路和邏輯是:溪水"無以利世--不實用--愚",我"不合于俗---不現實--愚"。可結合第五段,我們會發現這種思路和判斷本身是不成立的,溪水雖然"無以利世",但是"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它有它不為世人看重的美好,這象征著不合世俗的"我"也有世俗之外不為人發現的美好品格。這樣看來溪水"無以利世--不實用--愚",我"不合于俗--不現實--愚"的邏輯只是世人的邏輯,而作者的內心其實是不認可這一邏輯,更不認可這"無以利世"的"世"和"不合于俗"的"俗"的,由此看來作者所說的"邦有道"就完全是出于激憤而說的反語了,那么作者的"觸罪"恐怕也不是因"愚"犯錯而是這個時代和時俗有問題了。
5.第五段,表現了作者的人生選擇:"不合于俗"的自己要伴著"無以利世"的溪水,守著自己的品格,"超鴻蒙,混希夷",實現某種超脫,雖然無奈"寂寥而莫我知",但并不懼怕"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二、能力訓練
(一)給下列紅色字注音
1.智者樂水( ) 2.蛟龍( )
3.凡六穴( ) 4.塞其隘( )
5.幽邃淺狹( ) 6.寂寥( )
7.鏘鳴金石( ) 8.漱滌萬物( )
9.睿而為愚( ) 10.不屑( )
(二)解釋下列紅色字
1.猶齦齦然( ) 2.又買居之( )
3.適類于予( ) 4.悖于事( )
5.善鑒萬類( ) 6.咸以愚辱( )
7.得其尤絕者( ) 8.故凡為愚者( )
9.然則雖辱而愚之( ) 10.于是作《八愚詩》( )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皆山水之奇者( )
2.夫水,智者樂也( )
3.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
4.今是溪獨見辱于愚( )
5.不可以溉灌( )
6.寂寥而莫我知也( )
7.名之以其能( )
8.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 )
(四)判斷下列紅色字的活用方式,并解釋加點字
1.東流入于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姓是溪為冉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予家是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流屈曲而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漱滌萬物,牢籠百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予得專而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解釋多義字
1.莫
A.而名莫能定( ) B.溪雖莫利于世( )
2.樂
A.夫水,智者樂也( ) B.樂而不能去也( )
3.違
A.終日不違如愚( ) B.茫然而不違( )
(六)文學文化常識
1.《論語·雍也》中有句子:"知者樂水,_______________。"
2.《論語》中有的句子:"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_________________也。"
3.柳宗元因永州的愚溪、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而寫成《_______________》。
4.柳宗元,又名柳河東,柳子厚,柳柳州,柳刺史,其中"河東"是指_____________,"子厚"是指_____________,"柳州"是_________________,"刺史"是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
1.yào 2.jiāo 3.xué 4.sāi 5.suì
6.liáo 7.qiāng 8.dí 9.ruì 10.xiè
(二)
1.爭辯 2.占有、擁有 3.恰好 4.違反 5.照 6.全、都 7.特別 8.所有 9.既然這樣,那么 10.因為這;在這(種情況下)
(三)
1.定語后置 2.判斷句 3.賓語前置 4.被動句 5.省略句 6.賓語前置 7.狀語后置 8.判斷句
(四)
1.名詞作狀語,向東 2.名詞作動詞,命名 3.名詞作動詞,安家 4.名詞作狀語,向上 5.名詞作動詞,南流 6.名詞作動詞,包羅 7.名詞作動詞,命名
(五)
1.沒有人;不 2.喜愛;高興 3.提出不同意見;違反
(六)
1.仁者樂山 2.愚不可及 3.《八愚詩》 4.籍貫;字;做官之地;官職名
附:學生作文
天橋上
黃靜秋
家門口有一個過街天橋。每天放學,華燈初上,我總喜歡在那里駐足。聽一聽橋下奔馳的汽車的聲音,聽一聽晚風吹過的聲音,那感覺真好。站在橋上,看汽車亮著燈排成一條長龍,看遠處高樓上閃爍的霓虹燈,看那種被燈光映得看不見星星卻藍得神秘的天空,看過街天橋上步履匆匆,形形色色的人,那種氛圍,嘈雜中卻含著幽靜,讓我興奮也好,難過也罷的心情,最終歸于平靜。
和我同樣喜歡在天橋上駐足的是一群民工。"老天,這太煞風景!"我一度這么想。他們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左一道右一道的涂料,更將這身打扮"裝飾"得不堪入目。我總站得離他們很遠,幸好他們都還算安靜,只會靜靜地看車、看樓、看燈。"沒見過世面。哎,鄉下人!"我一度這么想。我不想過多地注意他們。只顧著維護著自己那點小小的心情。
要不是那個晚上,也許現在的我依然如此。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街景,我同樣站在天橋上,離那些民工有一定距離。不過這次,我聽到他們中間有人在哼歌,是的,隨風飄到耳邊的雖然只有幾個零星的音符,但是,我聽出來了,是《鹿港小鎮》!"這里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我尋找那個歌者--是個男孩,比我大不了幾歲。他唱歌時眼睛一直在看著遠處的霓虹燈。我愕然了。那些每天都到天橋駐足的民工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樣,懷著好奇的心理看看大城市的街景,數數這輩子他們也沒見過的如此之多的汽車。也許他們也想在這片喧囂卻廣闊的天地中找回些什么,忘卻些什么,思考些什么。
從此,我多多少少開始注意他們了。他們會好奇地看著那些被人抱著,扎著小辮,穿著毛衣的小狗。也許他們在想:在我的家鄉,狗是用來給人看門的,哪有這樣的打扮。他們會大口吃著米飯拌煮白菜,臉上洋溢的卻是最滿足的微笑。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沉默,偶爾用我聽不懂的家鄉話交談一兩句;他們做得最多的還是觀看--看車,看樓,看燈。可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的只有迷茫。所有的這一切都讓我感到悲傷。
一群懷著小小夢想的人們來到北京,每天努力而盲目地工作著。他們中間有許多人也許和我一樣大,可我們卻處在兩個世界里。我屬于這個城市,這個城市也屬于我。在這個城市中,我有一個可以休息身心的家,有親人,有朋友。我可以站在這個天橋上做白日夢,暢想自己的美麗的人生,而后,可以自信地告訴自己:努力吧,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啊!我把握著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命運。我不用為生計發愁,只是害怕自己不夠快樂。而他們呢?我想,在這個繁華的城市中,一定會滿懷著孤獨感吧!這個城市屬于他們嗎?不。他們屬于這個城市嗎?不。在這里,他們沒有家,站在天橋上,看著與自己格格不入的城市街景,是一種怎樣的無助!對于自己的將來,他們會想或敢想嗎?也許只是想多掙些錢寄回老家吧!對于自己,對未卜的前途,又有怎樣的一種迷惘和不知所措?他們不會考慮自己夠不夠快樂,他們只想知道家里人會不會挨餓。對于自己的人生,他們也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吧?這種"飄"的感覺真可怕。
其實我們本一樣。出生地和家庭的不同將我們分劃為兩個世界的人。我們都在努力,奮斗,為自己,為家人,為朋友。我們太幸運了,使得我們一開始就站在比他們高出好多的層面上拼搏。上天賜給了我們幸運,同時也賦予我們更高的使命。"幸運"是要知道感恩的,我想,那就是珍惜"幸運",把握"幸運"。他們的生活也許還等待著我們去改變。每天再從天橋上走過,看著這些漂泊在外,苦苦掙扎的人們,我找不到一個可以讓自己不去奮斗的理由。
【評語】
小作者將切身的感受加以錘煉,用詩化的語言將之表現出來。在文中,她時時將自己和天橋上的那群人放在對比中,對那個陌生的人群,她有曾經的誤區和后來的理解,而在認識變化的過程中,她時時反省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態度,在文章末尾提到的"每天再從天橋上走過,看著這些漂泊在外,苦苦掙扎的人們,我找不到一個可以讓自己不去奮斗的理由"令人感動。通過此文,她讓我們不僅看到她思想成熟的痕跡,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一種深切、寬廣的人文的關懷。這在我們這個苛責的時代,在少年輕狂的年齡,是很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