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鼓上《過秦論》.
過秦論》第三課時教學實錄
(上課,師生互致問候)
鐵皮鼓:今天是三八婦女節……
學生:可是跟你沒關系呀?!(一部分壞笑)祝老師節日快樂!
鐵皮鼓:祝所有女同學節日快樂!今天是你們的節日,男同學可要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啊!
(有幾個女生已經伸手去捶身邊的男生了,氣氛非常活躍)
鐵皮鼓:(示意安靜)我們上一節課講到《過秦論》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我說過,這句話怎樣講最好?
學生:不施行仁義,沒有看到攻與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鐵皮鼓:對呀,不要理解成因果關系。我還講過一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大家把歷史教材要與真正的歷史區別開來,我們看到的歷史教材并不就是歷史本身,而是對歷史的一種敘述,里面包含著一種視角,一種理解。(有些學生茫然)真實的歷史是混亂而豐富的,充滿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大到秦統一六國,小到劉邦放了一個屁……(學生轟笑)笑什么啊,假如劉邦放了一個屁,但是這個屁如果沒有引起嚴重的后果,比如吹翻了阿房宮,那一般的歷史書就不會記載。為什么?跟我們記日記一樣,歷史學家也要對歷史事件進行有選擇性的記錄,你選擇哪些不選擇哪些,實際上就構成了不同的歷史。當然,還包括你對歷史的理解,基本的態度,比如對于抗日戰爭,日本的歷史教材就不同于大陸的歷史教材,是不是?
學生:是。
鐵皮鼓:所以每個人看歷史,總是從當下的現實情境出發的,而古人寫歷史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所以總結秦亡的教訓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意義。而賈誼為什么要寫《過秦論》呢?
學生:為當時的政治服務。
鐵皮鼓:對呀!賈誼生活在漢文帝時期,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盛世――
學生:文景之治!
鐵皮鼓:對。在經過秦亂之后,社會終于慢慢地恢復了生機,但是也不是桃源。社會上的各種矛盾依然很突出,百姓賣地賣子的現象依然存在,統治階層奢侈淫逸之風也開始滋長,賈誼看到了這些,所以提醒要注意秦亡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而總結秦亡的教訓,也不是從賈誼開始的。漢初曾隨高祖平定天下的陸賈就曾經多次勸說劉邦讀《詩》、《書》板書)――要加上書名號,但是劉邦怎么說:“乃公馬上得天下,安事《詩》、《書》?”就是說你們老大憑槍桿子――應該說刀桿子――奪得天下,哪里用得上看那些玩意兒?陸賈就說了,你馬上得天下,難道能馬上治天下嗎?就是說奪天下使用武力,難道治天下也用武力?劉邦最后還是聽了他的意見,陸賈就寫了《新語》,把教訓全寫在里面供帝王閱讀。但是寫得最好的,卻是賈誼,所以,這篇千古雄文的寫作目的就可以概括為通過總結秦亡的教訓,提醒統治者施行仁政。好了,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們來寫一篇《過秦論》――只是假如,不是真寫――你們會怎樣寫?能不能簡單思考一下,給個提綱?想一想我們平時的議論文訓練?
(學生思考,有小聲議論,一兩分鐘后)
鐵皮鼓:有沒有同學能夠簡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
(沒有人舉手,有同學小聲地說)
鐵皮鼓:大家想一想,如果寫比較標準的議論文,一開始要怎么樣?
學生:提出論點。
鐵皮鼓:對呀!我給大家即興創作一篇。第一段,按應試作文的標準寫法,應該先提出論點:治理國家必須施行仁政。而且應該在五十字以內,最多不超過一百字里提出來。然后第一段怎么寫?應該是舉秦亡的教訓了,在運用材料的時候要注意選材為話題服務,緊扣仁政,而且思維要有條理性。比如以《過秦論》為材料,那么課文哪一部分能夠提供秦不行仁政的比較充足的材料?
學生:“及至始皇”那一段。
鐵皮鼓:對,關鍵是要條理化。我會從四個方面來談,一是怎樣對待百姓,二是怎樣對待知識分子,三是怎樣對待英雄豪杰,四是怎么對待自己。對待百姓有兩種方式,一是愚民,“以愚黔首”嘛。二是弱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不是不讓你擁有武器,既要讓你大腦簡單,還要讓你四肢不發達,手里沒家伙。對待知識分子則是――
學生:焚書坑儒。
鐵皮鼓:是的。對待英雄豪杰呢?
學生:“殺豪杰”。
鐵皮鼓:對待他們自己,一方面是暴虐,一方面是腐敗。這些材料理順以后盡可能用排比句式來鋪陳。這樣寫完了沒有?我說過,寫議論文要防止三段論,舉幾個例子就算完了,缺少分析,這是大忌。如果我寫,接下來還有一段,說秦國采取這樣的政策,是因為沒有分清攻守之別,統治思想有問題,守天下依然強調法制,不施行仁政,結果導致了滅亡。好,我的文章做完了,現在我要問一個問題,同樣寫《過秦論》,我的寫法與賈誼有什么不同?
(學生思考)
余家承:我覺得老師更多地寫秦的滅亡,而賈誼更多的寫秦的興盛,最后才點到滅亡。
鐵皮鼓:說的好!那么,明明要總結秦亡的教訓,賈誼為什么要大量地寫秦的興盛?
余家承:我想可能是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
鐵皮鼓:對,就是形成了對比,你看秦國以前好強大啊,突然就灰飛煙滅了,一下子就引起人的關注,為什么會這樣。另外,你看我的寫法與賈誼的寫法還有什么突出的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在記敘、議論、描寫等手法的使用上?
余家承:老師主要是議論,賈誼主要是記敘。
鐵皮鼓:他按什么順序記敘?
余家承:從興到亡。
鐵皮鼓:是的,他有一個時間線索,大家看,從秦孝公寫起,第二段開頭就是“孝公既沒”,第三段開始是“及至始皇”,第四段又成了“始皇既沒”,時間線索很清楚。這簡直是在寫記敘文呀!哪一段算是議論?
學生:最后一段。
鐵皮鼓:是啊,這樣的寫法很不符合我們平時的訓練。我經常講,有的同學在議論文里夾入大量的敘述,結果導致文體不清,四不象,但賈誼居然這樣寫!為什么啊?(無人應答)我們曾經講過,議論文里也經常需要記敘,需要講故事,但是議論文中的記敘必須服務于觀點,這才是重要的,而這篇文章記敘上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為最后一段的說理服務,所以也可以說是用記敘來說理。剛才余家承同學已經說了,前面寫秦興,后面寫秦亡,就是要形成一種比較,引起讀者的震動。(板書:秦興,秦亡)那么除了這個對比,課文中還有哪些比較?
羅涵鈺:還有秦與六國和陳涉的對比……
鐵皮鼓:哦,到底是哪個與哪個比?你這里面好像包含著比較復雜的對比。
羅涵鈺:是這樣的,在課文最后一段,有六國與陳涉的對比,六國顯得很強大,而陳涉很弱小。
鐵皮鼓:這個對比的目的何在?
羅涵鈺:突出秦不守仁義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很輕易地被弱小的陳涉給滅了。
鐵皮鼓:說得很好。(板書:六國,陳涉)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
鄒鳳嬌:還有秦孝公與秦始皇的對比。
鐵皮鼓:秦孝公與秦始皇?他們有什么對比?能詳細地說一說嗎?
鄒鳳嬌:秦孝公一開始施行仁政,結果秦逐漸強大起來,而秦始皇則施行暴政,結果導致了秦的滅亡。
鐵皮鼓:哦,這個倒是我第一次聽見有人提出來。不過挺有道理的啊,秦孝公“務耕織”,對內實行仁政,結果促使秦強大起來,與后文秦始皇的國內政策確實形成了對照。(板書:秦孝公,秦始皇)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沒人表示反對)還有沒有其他的對比?
(學生沉默,無人作答)
鐵皮鼓: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
學生:六國的強大與秦制服六國。
鐵皮鼓:對呀!這段用了鋪排的手法,大肆渲染六國的強大,有多少謀士,多少武將,“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結果呢?“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縱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蔽,伏尸百萬,流血飄櫓,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我背得非常快,學生笑)既然寫秦的強大,為什么花更多的篇幅寫六國的強大?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
學生:突出秦更強大。
鐵皮鼓:對,這又是對比。(板書:秦國,六國)六國如此厲害,還很輕易地被秦滅亡,而陳涉又與六國不能相比,秦與陳涉的對比便欲加鮮明,前面寫一系列的對比,其實就是為了突出秦與陳涉的對比。(板書:秦國,陳涉)而以天下之至弱的陳涉,卻毀掉了天下至強之秦朝,這其中的原因,難道不發人深省嗎?所以很自然地推出了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的觀點,早已經暗含在記敘中,此時點出來,水到渠成!文帝看到這兒,當然會悚然而驚。古人稱《過秦論》為古今第一氣盛文章,原因之一就在于此。除此之外,大家想想,還有哪些特點讓你覺得這篇文章讀起來氣勢充沛?
學生:(七嘴八舌,多數聲音)排比句多。
鐵皮鼓:對呀!大量地運用排比句增強氣勢,這是我們學寫議論文應該學習的。漢代賦比較興盛,作者受了一定的影響,用鋪陳造成了一種氣勢。好了,我們今天也有人總結秦亡的教訓,我在這兒讀一篇文章,是網上下載的,估計是學生作文吧,寫得相當不錯,大家仔細聽,注意作者行文的思路:
一
歷史不會重演,教科書總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也總是這樣告慰自己。 可讀了《過秦論》,我悚然一驚,——哦,兩千年前的歷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風腥雨的戰國時代和當今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又何其相似乃爾!當今美國,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強大國力,稱霸世界,其窮兵黷武,霸道無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強秦,而其他國家,則如各懷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國。 ——一超多強,合縱連橫,活脫脫一部戰國史的翻版!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一位偉人說。 其實,歷史何止相似,歷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師,賈誼之言如雷貫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從來就沒有認真吸取過教訓! 二 秦國的崛起是必然的。 周室衰微,群龍無首,此乃天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此乃地利;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此乃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秦國焉能不興? 然戰國諸雄之中,齊楚之天時地利,并不遜于秦,也有問鼎天下之勢,而最終亡國喪家,又是為何?蓋因人不和也。齊楚國君皆昏聵無能,國民皆心驕志衰,儼然一群烏合之眾,落敗實是必然! 三者之中,人和是根本,所以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者,人心齊也。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渙散,則萬事難成。九國兵多將廣,謀士如云,可各懷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勢下,終至縱散約敗,束手就擒。 今天,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須賴全體國民,同心同德,勵精圖治。欲遏止美國獨霸世界的野心,亦須賴天下諸國求同存異,攜手共進。 三 秦王朝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天下已定,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但秦始皇不僅不改弦更張,反而變本加厲,用對付敵人的那一套來對付人民,繁刑嚴誅,賦斂無度,民無以堪,所以揭竿而起,一舉而滅之。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謀略,治天下崇尚的卻是仁義。 何謂仁義?仁義說到底就是一種愛民、保民、富民之心。 無仁義之人,是謂暴徒;無仁義之君,是謂暴君;無仁義之政,是謂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秦始皇之過,也是所有亡國之君之過。 “三個代表”就是今天最大的仁義,共產黨如若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重,走共同富裕之路,那么中國就能長治久安,堅如磐石。 仁者無敵,過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四 治國需要名君,更需要賢臣。 秦孝公英明,這是秦國的幸運,但更幸運的是他擁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商鞅眼界開闊,氣魄超人,內政外交,奇招疊出,很快使秦國脫穎而出,進而稱霸天下。毫無疑問,商鞅是秦帝國大廈的奠基人,沒有商鞅,就沒有秦的興盛,更沒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時,中國的歷史也要重新書寫。 一人之力關乎百姓安危國家命運,甚至歷史的進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擁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關鍵。秦帝國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卻蛻變為一十足小人。這不全是李斯之過,暴君的身邊豈容賢臣立足? 今天,知識經濟已蔚為大觀。國力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之爭。美國能發展到如此強盛的地步,與其廣羅各國人才并大膽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國的所作所為,就相去甚遠,大量人才被閑置,被壓制,甚至被摧殘,令人痛心疾首! 龔自珍大聲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說,我勸諸君開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五 人和,乃強國之源;仁政,乃安國之策;人才,乃治國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這是秦帝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 歷史的車輪,已駛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向往的幸福、友愛、和平的新世界仍遙遙無期,貧窮,饑餓,暴虐,屠殺,非但沒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勢,核戰陰云,生態災難,更是嚴重危險到人類的生存。 為了人類的未來,請君再讀《過秦論》! (在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提醒學生注意關鍵句,中心句與作者的行文思路)
鐵皮鼓:這篇文章寫得怎么樣?
學生:好啊。
鐵皮鼓:我們寫作文就應該借鑒別人的長處,而對寫議論文而言,思路清晰又尤為重要。但是不是他就寫得非常好,沒有辦法超越了呢?也不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篇文章的漏洞?
(學生搖頭)
鐵皮鼓:這篇文章依然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所謂的仁政。然而在現代社會,實行仁政是一個理想的目標嗎?美國是不是因為行仁政才成為超級大國?顯然不是。我曾經講過許多次,中國要富強,關鍵不是實行仁政,而是實行法治。現在有一種很傳統的說法被經常提起,甚至在主要媒體中頻頻出現: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得民心的目的是為了得天下?說到底還是專制社會的思維,推翻了一個王朝自己再建立一個王朝,永遠是“駕長策而御宇內”,永遠是統治與被統治的二元思維。當然,有同學可能說了,法治也不新鮮,秦始皇不也是行法治嗎?但是注意,秦始皇的法治與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是兩回事情,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秦始皇的法治不叫法治,應該叫“刑治”,它的內核是專制,就是說你老百姓只需要遵守我訂的規矩,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但你根本無權參與規則的制訂。秦律有沒有經過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大家轟笑)顯然沒有嘛!而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則以民主為內核,它確立規則,但是這個規則的確立應該是民意的反映,老百姓應該通過一定的渠道參與制訂規則,否則,就是專制。所以現在有許多提法經不起推敲,比如“執政為民”的口號,有人就反駁了,什么叫執政為民?你憑什么替我執政?這還是統治或者說人治思維嘛,應該改一改,叫“還政與民”才是。我前面說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賈誼當然不可能提出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主張,他在專制社會呼吁仁政,已經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封建知識分子的良知,而我們站在21世紀來重新審視秦亡的教訓,得出的結論與賈誼自然也是不一樣的,那就是,要使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民主化的道路!好,下課。
東方雪評:
課堂上的鐵皮鼓是清醒的,也是睿智的,他清晰地指引思考問題可以采用的方式,思路嚴謹,流程順暢。課堂上的鐵皮鼓是熱情的,也是勇敢的,他在促讀的同時也在促寫,文章是個例子,例子的意義豐富而生動;同時,他授文也傳道,講過去也談現在,有人有文,視角獨特,語言滾燙,極有震撼力。
鐵皮在播種人文的種子,我們還在等待什么?
邊城評:
有灌的味道。
但從以前鐵皮發的貼來看,他所教的班的學生基礎較差,基本上帶不動,更不用說讓他們自主探究了。
但從這堂課上,我覺得鐵皮與以前的課還是有變化的。
首先導入 ,不再是遠離學生,上課前師生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融洽的氛圍,學生自然學習的興味也提高了。
其次,學生不再是完全的一臉茫然,雖然也有茫然的時候,但現在總還有聲音了。比如學生分析對比,分析老師與作者寫法的不同。都很不錯。我相信如果再加以時日,鐵皮的學生會有更多的精彩發言的。
提出幾個疑問:
1.在課堂上如此講寫作方法,似乎效果不大,而且看學生的反映多以茫然為主,不知鐵皮能不能具體說說課堂效果?
2.念完文章后,馬上問學生文章寫得好不好,以為不妥。因為學生多半會揣測,老師念的必定是好文章。能不能換種形式提問?
3.然后要學生說文章的漏洞,這不好,因為學生僅聽一遍,如何有這樣敏銳的頭腦?如果有如此敏銳的頭腦,想來鐵皮的課當以學生爭論的為多。
鐵皮已經很努力了,這堂課可能并不符合現在新課標的一些精神,但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能上到這樣,我覺得已經是不小的進步了。
鐵皮鼓自評:
多謝各位,特別多謝邊城!
這節課的課堂氣氛還是不錯的,當時上下來挺滿意,還跟摩西講過。冷了幾個小時,感覺就不一樣了,有些沮喪。
但是這節課依然體現了某種變化,當然是我個人的變化,就是由注意內容發展到注重形式,也就是,我在力求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而不是哲學課,歷史課,政治課或者其他什么課,也就是所謂的“自覺的語文意識”或者說上出語文味。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