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示例之二.
教學目的
1 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理解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又是認識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 學習本文運用設問提出論點,進而簡明通俗地闡明哲學原理的寫法。通過辨析課文語句中的修飾成份,能體會語言準確、嚴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點。
教學設想
1 重點:明確幾個基本觀點:①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第一的基本的觀點;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③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難點:理解實踐和認識,存在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2 “預習提示”從觀點、思想到語言都作了明確提示,應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后再預習課文時;講析課文,采用討論式,以“思考和練習”為基本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弄懂基本原理,不作過多的補充和發揮;要著重抓住關鍵詞語和語句作分析,避免上成政治課。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工作中有些人精明能干,“點子”很多,“點子”從何而來?要解答這個問題,請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篇哲學論文。這篇文章簡明扼要地解說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闡述了人的正確思想從何而來的科學道理。我們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的制定,都是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作為理論基礎。我們要正確地理解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路線,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要掌握這一基本原理。
二、指導預習
1 課文后“思考和練習”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和難點。練習一,課文可以分幾個部分?“預習提示”指出:“作者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層次組織文章的。”根據這一提示,我們就能很快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邏輯層次。練習二,讓同學明確寫文章要有針對性,用詞綴句要考慮對象、時間、目的、要求等,又是把握中心論點和結構層次的進一步要求。練習三,對三個句子限制成份的理解,要求體會“預習提示”中最后指出的語言準確嚴密,通俗易懂的特點。因此,課文前后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是閱讀課文的指南和自我檢測,現在請大家認真閱讀這兩部分,作為預習課文。
2 查詞典,把下列字詞的音、義弄清楚:
(1)為加黑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暫時 (A zhàn B zàn) (B)
物質 (A zhì B zhí) (A)
飛躍 (A yuè B yào) (A)
(2)解釋詞語:
①固有:本來有的。
②實踐:指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
③理論: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
④社會存在:指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⑤主觀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生理狀態。它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它不能離開物質世界而獨立存在。
⑥規律:又叫法則,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它決定事物發展過程和方向。
三、研習新課
1 檢查注音、解詞。
2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組織課堂討論,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邏輯層次。
(1)從思路程序看,課文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層次組織。提問:這篇課文分哪三部分?各部分論述的內容是什么?先由學生討論,然后教師歸納。在討論中,教師可以適當提示,例如,文章的標題是中心論點嗎?不是,論點必須是一個判斷句。因此,開頭“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個疑問句的答案才是中心論點,這樣,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應劃分到哪里就非常顯豁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這三項實踐中來”。提出中心論點: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第二部分,從“人們的社會存在”到“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分析問題,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上,論述認識的辯證過程和認識運動的規律,闡述了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的過程,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第三部分,從“現在我們的同志中”到結束,聯系實際,指明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重要意義。
(2)提問: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獨立的議論文,它的結構層次怎樣劃分?請作簡要分析。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就構成結構而言,可分引論、本論、結論三個層次;就結構類型而言,是“總——分——總”式,可分三個層次(或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從“人們的社會存在”到……物質力量”,共兩句話,總論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這是下文論述兩個飛躍的綱。第一句話講由存在到思想,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物質到精神,由實踐到認識;第二句講由思想到存在,也就是下文中的由精神到物質,由認識到實踐。第二個層次從“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到“此外再無別的目的”。分別論證認識過程的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第二個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第三個層次,從“一個正確的認識”到“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對上文總結并深化,闡述正確認識形成,需要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兩次飛躍只是認識過程的一次循環,要取得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反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全過程。這一部分條理清楚,組織嚴密,逐層深入地闡明了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3)提問:課文為什么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樣的標題?這個標題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并歸納。文章的標題既反映文章的內容,又受寫作對象、時間、目的、要求等因素制約。這個標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二是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這與課文講的兩次飛躍緊密聯系,也就是說,標題正確地反映了這篇文章的內容。這個標題是針對后文“現在我們的同志中,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的現實而提出問題的,是1963年寫給農村工作者讀的,因此語言通俗易懂;用疑問句,有引起讀者注意和深思的作用。
(4)小結:學習本文,我們要認真領會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同時又要學習毛澤東同志如何通俗易懂地簡明扼要地論述哲學原理的一些方法,學習閱讀哲學論文的一些方法,以便指導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3 課堂練習:編寫本文的結構提綱,要求寫出小層次的層意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
第二部分——具體論證中心論點:①總論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
②分別論證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
③說明正確認識的形成,需要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
第三部分——聯系實際,指明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重要意義。
4 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思考和練習”中提出的問題。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1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2 口答課文結構提綱
二、繼續研習新課
1 教讀第一部分
(1)提問:文章開頭連提三個問題有什么作用?三個問題關系怎樣?學生討論后歸納。作用是:①造成疑問和懸念,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強調了回答的內容,使中心論點鮮明突出;②強調并說明了中心論點的內在含意。三個問句中,第一個問句引出議論的中心,統貫全篇,也包括了后兩個問句的內容。
(2)提問:“天上掉下來的”和“自己頭腦里固有的”這兩種論點為什么是錯誤的?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學生討論后歸納。這兩種說法都是唯心主義的。第一種是客觀唯心主義,它認為在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獨立存在著所謂“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過是“世界精神”的產物,即思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第二種是主觀唯心主義,它認為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即思想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毛澤東同志這兩個設問句,寫得很通俗,口語化,略含諷意,否定了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由此可見,通俗易懂是本文的寫作特點。
2 教讀第二部分
(3)朗讀第二部分第一個層次兩句話。提問:從結構上看,這兩句話有什么作用?從語言上看有什么特點?指名學生解答:第一句話講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強調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第二句話講人們的正確思想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這兩句話承接開頭“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又是下文的總起。中心語前的修飾詞語“正確”,以區別于不正確,“先進階級”,就現在來說,當然是無產階級,這里也可以包括近代無產階級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以前別的先進階級。“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即闡明了由精神到物質(第二次飛躍)、思想變為物質力量的道理,又指明了這種物質力量即掌握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的群眾的巨大作用。語言極通俗、準確、嚴密。
(4)提問:什么叫感性認識?什么叫理性認識?兩者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歸納。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了許多感覺,在頭腦中生起了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中對于某種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復了許多次,經過腦子的思考,把認識推進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這樣就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對事物的本質有了認識,這就是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現象和外部聯系,它以直接感受為特點,以事物的現象為內容,它包括感覺、知覺和概念三種形式。理性認識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它以抽象性間接性為特點,以事物的本質為內容,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
(5)提問:為什么人的認識要有第二次飛躍?第二次飛躍為什么比第一次飛躍“意義更偉大”?一個正確思想的形成為什么必須“多次反復”?
學生回答、歸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踐中得來的理性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有證明的,必須把它再“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看它是否達到預想的目的。文章從一般情況與特殊情況兩方面,用嚴密、準確的語言作了辯證分析。“一般來說”、“特別是”講的是一般規律,實踐的成敗與思想正確與否是一致的。但在社會斗爭中,有時出現特殊情況,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進勢力暫時失敗的原因;又用“有時候”、“暫時”、“總有一天”等詞語,十分精確地論述了失敗是暫時的,勝利是必然的。
文章從兩個方面強調了第二次飛躍的極端重要性:一、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第一次飛躍中得到的認識正確與否。第二次飛躍是對第一次飛躍的一個檢驗。二、“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只是”、“再無別的目的”,強調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社會實踐中來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客觀事物從現象到本質的表現都有一個過程,而人的認識還要受到已有知識水平和歷史條件的局限,即使對于已暴露出來的事物的現象和本質,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所以說,人的認識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復”;真理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3 教讀第三部分
(6)提問: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有什么現實意義?學生回答、歸納。文章是針對當時現實情況寫的,“覺得是個怪問題”,“回答不出來”,“覺得不可理解”,說明有很多同志還不懂得認識論的道理,從而論述了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然后闡明學習的目的,“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克服困難,少犯錯誤”,“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偉大強國”,“完成我們應當擔負的國際主義的偉大義務”。
4 小結: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了人的正確思想來源于社會實踐,科學地論述了人的認識的辯證過程和發展規律,以及正確思想對于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重大意義。文章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全文三部分緊密聯系,逐層遞進。運用設問修辭方法發人深思,給讀者印象深刻,突出了中心。
三、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的內容:“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后總有一天要成功的。”回答后面的問題。
1 這是一個多重復句,說說它有幾個分句,第一層是什么關系?(四個分句。第一層是轉折關系。)
2 這句話有些詞語體現了分析的準確性,請按照下面的提示內容,把相關的詞語填在后面的橫線上:
①從范圍上體現準確性:“在社會斗爭中”
②從時間上體現準確性:“有時間”、“總有一天”
③從程度上體現準確性:“有些”
④從性質上體現準確性:“暫時”
3 這句話說到了先進勢力進行斗爭的有關內容:結局、原因、前景,側重點放在哪一點上?(前景。)
4 結合中國革命的歷史,能就此舉出一個恰當的例子來嗎?(如“八·一”南昌起義。)
四、布置作業
1 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認識上的“兩個飛躍”的內容。
2 舉一兩個淺近易懂的事例說明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課文檢測題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黑詞語的意思:
1 而先進階級的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成為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一旦:表示只要有一天。連詞。
2 ①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
②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即……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
③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④應當進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調查研究,總結經驗……
①思想:指思想觀點
②思想:指理性認識
③思想:指思想觀點,對問題的看法
④思想:指思想方法
3 “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
前一個“這”指理性認識后一個“這”指從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
4 一般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
特別是:插入語。表強調。
如此:指“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
二、按要求改寫下列的句子(不要改變原意):
1 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改寫成主動句)
群眾一旦掌握了代表先進階級的思想,就能煥發出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2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改寫成單句)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即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踐這三項實踐中來。
三、按要求分析下面的句子。
1 “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其中“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是否是“第一階段”的復指成份?
(是)這個句子是單句。
2 “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
①這是單句還是復句?答單句
②分析這個句子(是單句,劃分句子成份;是復句,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并指出復句類型。)
答:劃分句子成份如下:
(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
3 “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
①這是復句還是多重復句?答是復句
②是復句指出復句類型來,是多重復句分析它的層次及句與句間的關系。 答是并列復句
四、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如下兩種提法,你認為哪一種更好?畫“√”表示出來。
1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
2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并能成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