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關(guān)前》.示例之二.
教學目的1 學習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了解本文以行軍路線為線索,以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zhuǎn)換為順序,以“還我河山”為中心,運用小標題把許多零散的材料貫串起來,構(gòu)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
3 了解本文平實而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特色和多種表達手法的綜合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設想
1 本文善于運用通俗生動的語言來抒情,并在平實的敘述中蘊涵著豐富深刻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啟發(fā)、引導學生仔細體味,深入理解,做到淺文深教。
2 通過有啟發(fā)性的導讀題的設計,積極引導與組織學生逐段研讀課文,加深對課文豐富的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的理解,領會本文在表情達意上的獨到之處。
3 根據(jù)課文后的“思考和練習”題,為幫助學生理清行軍路線,可繪制簡圖(運用幻燈或投影)輔助教學。應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字、詞、句、段,來啟發(fā)、指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練習,注重能力培養(yǎng)。
教學時數(shù) 兩教時
教學步驟 與方法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默讀全文,理清行軍路線和組材線索,抓住每一部分的關(guān)鍵字、詞、句、段,了解各部分的內(nèi)涵。
教學過程
1 導入 新課。(1)《威尼斯》是篇游記散文。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散文的特點是什么?(復習已學知識,請學生回答。)現(xiàn)在我們來研讀周立波寫的記事散文《娘子關(guān)前》看作者是以什么為中心以什么為線索,按照什么順序,把零散豐富的材料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的。
2 簡介作者與解題。(1)初中階段我們曾經(jīng)學過周立波的一篇文章,課題是什么?該文節(jié)選自什么書?誰能簡介一下該書的作者。(教師提示、總結(jié):學過周立波的《分馬》,節(jié)選自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周立波(1908—1979)現(xiàn)代作家,湖南益陽人。原名周紹義,“立波”是筆名,由英文Liberty“解放”的譯音而來。1934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抗戰(zhàn)開始,在八路軍前方總司令部和晉察冀邊區(qū)任戰(zhàn)斗記者。1948年底完成了長篇小說《暴風驟雨》,除此以后還寫有《山鄉(xiāng)巨變》、《鐵水奔流》等著作。(2)解題: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這一年的冬天至38年的春天,周立波曾作為八路軍戰(zhàn)地記者走遍了華北前線,行程達2500余里,并于6月份撰寫了報告文學集《晉察冀邊區(qū)印象記》。該集作品熱情歌頌了八路軍英勇抗日的精神和革命人民偉大的民族氣節(jié),控訴了敵人的罪行,揭示了敵人必然滅亡的命運,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娘子關(guān)前》就是其中的一篇。
3 自讀課文,并依次完成下列作業(yè) 。
(1)利用工具書掌握并理解下面字、詞的讀音與含義。(提出下列字、詞供參考:第一部分的①狹隘ài——寬度小;②抽屜ti;③匍匐púfú——爬行;④透人心骨——滲透到人的內(nèi)心和骨髓里。第二部分的⑤井陘jǐng縣;⑥水門汀tīng⑦喧囂xuān xiāo——喧嚷;⑧村嫗yù——生活在農(nóng)村里的年老的婦人。第三部分的⑨伶俐líng · lì——聰明、靈活。第五部分的⑩輪廓lún kuò——構(gòu)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第六部分的€駝tuó著。第七部分的襤褸lán lǚ——破爛;(13)和諧hé xié——配合得適當和勻稱。)(2)本文記敘作者一晝夜間隨八路軍某小分隊奔赴河北抗日前線的行軍過程。他以行軍路線為線索,以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zhuǎn)換為順序,把豐富的材料貫串起來。試擬出作者的行軍路線和組材線索。(教師提示、總結(jié):行軍路線:八路軍某小分隊從山西昔陽東治頭出發(fā)北上,在晉冀交界的太行山脈的荒山巨嶺間迂回,經(jīng)平定縣的營莊,在這兒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出發(fā),經(jīng)固蘭,于下午四時到了河北井陘縣蔣家村,并潛行于該縣境的敵人封鎖區(qū),來到井平公路旁邊的核桃園,這時已是夜晚,小分隊繼續(xù)往桃水橋前進,過桃水橋和正太鐵路來到娘子關(guān)前,半夜又翻越一座大山,于天亮來到了一個小村,過了娘子關(guān),開始走出了敵人封鎖區(qū),當小分隊進入敵后我軍的根據(jù)地時已是次日上午。組材線索:從遠離封鎖區(qū)→接近封鎖區(qū)→通過封鎖區(qū)→離開敵占區(qū)→到達敵后抗日根據(jù)地。作者通過這樣的路線和線索,把許多零散的材料貫串起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本文不是單純記敘行軍經(jīng)歷,而是以行軍路線為經(jīng),以有關(guān)敵我雙方情況的見聞與感受為緯,著重寫了日寇肆虐的暴行和我方軍民同仇敵愾兩大方面,是通過七個有機聯(lián)系的片斷來表達的。請以簡明的語言寫出每一片斷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提示、總結(jié):第一部分寫行軍在山路上的所見:寂寞、荒涼、貧瘠的山嶺和敵人燒殺搶掠的罪行,反映了敵人的殘暴和人民的苦難。第二部分寫敵占區(qū)的荒涼而凄冷的景象和普通村嫗、廣大人民對抗日部隊的熱情,反映了敵人的虛弱本質(zhì)和愛國人民力量的偉大。第三部分寫通過敵人封鎖區(qū)的艱險和八路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氣概,反映了抗戰(zhàn)隊伍不怕艱苦、英勇奮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四部分寫日寇的瘋狂屠殺和橫尸遍野的戰(zhàn)區(qū)慘象,反映了敵人色厲內(nèi)荏的本質(zhì)和必然滅亡的命運。第五部分寫順利離開敵占區(qū),護送的同志來告別,反映了革命同志間的濃厚情誼。第六部分寫抗日志士在路壞風寒口渴等惡劣條件下一天一夜走一百二十九里,翻了八個山,反映了八路軍戰(zhàn)士無所畏懼、堅不可摧的革命品質(zhì)和樂觀精神。第七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寫抗日根據(jù)地軍民艱苦卓絕的生活和抗戰(zhàn)到底的堅強決心,反映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4 本文在平實的記敘中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并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來深化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請閱讀課文的第一到第五部分,根據(jù)各部分的導讀題,深入學習和體味這些特色。
第一部分“山路上”,閱讀,回答問題。
(1)該部分是怎樣描述日寇實行的“三光”政策的罪行,來揭露敵人的殘暴?(教師提示、總結(jié):可從下列的句子來看,①“凡是敵人到過的村落……而那慣見的羊群也消逝了。”寫了敵人的搶光、吃光的罪行。②“而現(xiàn)在畜產(chǎn)被敵人劫盡了。……他們要使老百姓一個個餓死。”具體寫了敵人的搶光、燒光和殺光的罪行。③“這個地方煤多……都燒掉了。”“炕是磚造的,不能燒毀,但敵人也要用種種方法把它們搗毀。”具體寫了敵人的燒光、毀光的罪行。這些具體的描述有力的揭露了敵人殘暴的罪行以及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你能分別用兩個詞或成語來準確地概括下面兩段文字所描寫的環(huán)境嗎?
①傾斜狹隘的山路上,盡是石頭,不但人難走,騾馬也常常滑跌。(參考答案:羊腸小道、山路崎嶇)
②礦產(chǎn)沒有大量地開采,農(nóng)產(chǎn)物只有小米,居民生活的大半倚靠畜產(chǎn)。(參考答案:貧瘠不堪、一窮二白)
(3)下面文字中①②③處的代詞具體指代什么?
敵人是不吃小米的,但他們①一定要把它們②燒掉,或是撒在沙子里。這③用意是顯然的,他們要使老百姓一個個餓死。
(答案:①“他們”具體指代“敵人”;②“它們”指代“小米”;③“這”指代“他們一定要把它們燒掉,或是撒在沙子里。”)
(4)分析下列各句的含義,并說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沒有牛和羊群的北方原野,是分外寂寞與荒涼。”(教師提示、總結(jié):這“寂寞與荒涼”的景象造成的原因是敵人兇殘的掃蕩。句中用“分外”一詞更突出了“寂寞與荒涼”的程度之深。這樣的景物描寫,有力地控訴了敵人的暴行,表達了作者的悲憤。)
②“逃得遠的,深夜還沒有打轉(zhuǎn)。在晉北山地,向晚的寒風是透人心骨的冷,真不知道他們在山里是怎樣過夜的。”
“半夜我冷醒,聽見屋外的風吹得呼呼地作響。在風里,遠遠的有嬰兒哭聲。”
(教師提示、總結(jié):對逃得遠的百姓還未回村的敘述,對晉北山地,透人心骨寒冷的描寫和“真不知道他們在山里是怎樣過夜的”的慨嘆,抒發(fā)了作者對在山里過夜的百姓的關(guān)切、惦念之情;半夜作者被冷醒后,對所聽見的“呼呼作響”的風聲與遠處嬰兒的哭聲的景物描寫,則烘托了敵占區(qū)無比荒涼、凄冷的景象,表現(xiàn)了日寇侵略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作者對民族苦難的吟嘆,搖憾著愛國者的心靈。這種寫景抒情手法,深化了文章的內(nèi)容。)
第二部分“初次踏著河北的土地”,閱讀該段文字,回答問題。
(5)找出該部分中記敘游擊隊戰(zhàn)斗內(nèi)容的三個被動句子。作者對這些內(nèi)容采用的描寫方法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教師提示、總結(jié):文中有三個被動句①“……不久以前被游擊隊擊毀了一個,……”;②“……正太路的鐵橋又常被破壞……”;③“……枕木通通被移去……。”采用的是間接描寫。)
(6)文中敘述了井陘縣蔣家村的一個老太婆給我們水,并微笑著招呼我們:“進來坐坐吧,里面暖一點”。這一代表性的情節(jié)說明了什么樣的豐富內(nèi)涵?(教師提示、總結(jié):說明了敵占區(qū)的人民打內(nèi)心深處惦記、關(guān)心和歡迎自己的親人八路軍到來。同時也加深了作者對敵占區(qū)人民的認識與熱愛。)
(7)“老年中國人的熱情,不大有喧囂的表示,總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簡單而又溫暖的語言里。”這句話中的“喧囂”一詞原義是什么?在句中作何解釋?將“喧囂”換成“喧鬧”或“喧嘩”行不行?為什么?(教師提示、總結(jié):“喧囂”的原義是說大聲叫嚷,聲音雜亂,不清靜。在句中有著熱烈、張揚、外露之意。“不大有喧囂的表示”,即熱情不外露、張揚。“喧鬧”意為喧嘩熱鬧,要用于群體場面,用于形容某個人是不恰當?shù)模弧靶鷩W”是聲音大而雜亂,要用于群體場合,用來形容一個村嫗也不妥當。)
(8)簡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說明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從這個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們可以覺察她對于祖國的兵馬,有無窮的熱烈的情意。誰說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陘縣城已經(jīng)被占快半年,但這村嫗的心還是華族的。
(教師提示、總結(jié):從對“村嫗”熱情供水和微笑招呼之事的敘述中,作者深深地認識與體會到了老百姓對八路軍有著“無窮的熱烈的情意”,心心相連,而這“村嫗”的心,就是“自由河北人的心”,就是中華民族的人心——愛國主義之心。這段抒情性很濃的議論文字,有力地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高昂的抗戰(zhàn)熱情、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對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抒發(fā)了作者對人民群眾由衷的贊頌與熱愛。)
第三部分“通過敵人的封鎖區(qū)”,閱讀該段文字,回答問題。
(9)該段文字中是怎樣寫通過敵人封鎖區(qū)的艱難的?(參看“麻煩有兩處……不容易過的。”這段文字內(nèi)容。)
(10)該段文字歌頌了八路軍戰(zhàn)士和游擊隊員不畏艱險的頑強斗志和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選了幾個典型人物的材料來寫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nèi)容?這樣寫對表達本文的中心思想起到什么作用?(教師提示、總結(jié):選了兩個典型人物的材料來寫。一個是十四歲的四川“小鬼”鮮才文;一個是不大尋常的女性張瑞華。他倆都能“把艱險當成了家常”,這是頗具代表性的。鮮文才嘗過長征的艱苦,是無線電臺的工人,學習刻苦,參加紅軍的目的很明確“第一,為了救中國;第二,為了救自己。”他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并能忍耐一切勞苦。張瑞華是位具有傳奇性色彩的人物,曾女扮男裝,作冒險的敵軍士兵工作。這就從兩個不同的側(cè)面集中表現(xiàn)與歌頌了抗日戰(zhàn)士那種不畏艱險的頑強斗爭意志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11)下面一段細節(jié)描寫的文字,表現(xiàn)了鮮文才的什么樣的性格品質(zhì)?
他是無線電臺工人。為了不忘記他學得的電碼,那天晚上和平常一樣,在小聲的念誦:“的的的,達達。達達達,的的。”他的微小的聲音,在這深更夜靜里,很遠都可以聽到。(教師提示、總結(jié):這段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鮮文才勤于職守,在艱險的環(huán)境中,所表現(xiàn)出的堅毅、沉著,勇敢的性格。)
(1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義,并說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已經(jīng)是夜了,沒有月亮,只有星星。隊伍里靜寂無聲,咳嗽的人都沒有,只有騾馬的蹄子,踏在石頭上,雜亂地響。
(教師提示、總結(jié):這句樸實的情境描寫,明確交待了小分隊通過敵人封鎖區(qū)的時間,表現(xiàn)了小分隊戰(zhàn)士的高度警覺性,堅韌不拔的意志,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抗日將士偉大精神和力量的熱情贊頌。)
第四部分“核桃園”,閱讀該段文字,回答問題。
(13)該部分意在揭示“敵人必敗,人民必勝”的真理。文中哪些文字說明了這一主旨?
(教師提示、總結(jié):寫國民黨的豆腐軍橫尸遍野,寫日寇“不敢出營門一步,更不敢在山邊放哨”,“白天或黑夜都有死亡的危險”,在后方“傷亡的人數(shù)比前方少不了多少”等文句都突出的說明了這一主旨。)
(14)分析下面句子的含義,并說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過核桃園,狗吠得很兇。敵人一定知道了。
“狗是漢奸!”有人這樣說。大家笑了。
(教師提示、總結(jié):這句話說明敵人色厲在荏,外強中干,對抗日部隊“沒有辦法”。把漢奸喻為吠得很兇的狗,極為生動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日偽漢奸的鄙視與痛恨。)
第五部分“再會,同志!”,閱讀該段文字,回答問題。
(15)人物的語言是人物思想、品質(zhì)、性格的流露,請簡要說出下面的人物語言表露了人物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一個人從我背后轉(zhuǎn)出,握著我的手:“不送你們了,再會,同志!”于是走了。
(教師提示、總結(jié):護送的同志冒著危險順利地完成任務后,與被護送的同志握手告別,這充滿深情的告別話,充分表露了該人物對同志無比關(guān)心、愛護和真誠幫助的崇高思想感情。)
(16)簡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說明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夜晚,人的感情,容易被激動。我的這位那時不相識而且恐怕永遠不會相識的朋友的熱烈的握手和簡單的告別話,使我的心思很久都不能平靜。
(教師提示、總結(jié):這段抒情將一位素不相識的人在護送抗日隊伍通過險境后,臨別時,在那熱烈的握手和簡短的告別話中所蘊含的無限深情充分的表達出來,表明了抗日隊伍是一個團結(jié)戰(zhàn)斗的整體,體現(xiàn)了同志間的互助友愛的崇高品質(zhì),表達了作者對這種深厚情誼及其所產(chǎn)生的偉大戰(zhàn)斗力的無比激動和歌頌。)
(17)文中“我的這位那時不相識……很久都不能平靜。”這句話的主語、謂語和賓語各是什么?(答案:主語是“握手和告別的話”,它前面是一個很長的定語;謂語是“使”和“能平靜”;“心思”是兼語,既是謂語“使”的賓語,又是謂語“能平靜”的主語。)
5 布置作業(yè) 。
(1)弄清本文的行軍路線和組材線索以及七個部分所寫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2)閱讀課文①了解與體會本文在平實的記敘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感情和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來深化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的特點。②結(jié)合課文第一到第五部分導讀題內(nèi)容,完成課文后的“思考和練習”題一、四和題三的1、2小題。③預習“思考和練習”題二和題三的3、4小題。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閱讀課文第六、七兩部分,抓住關(guān)鍵字、詞、句、段了解其內(nèi)涵,繼續(xù)學習和體味本文的特色。總結(jié)、歸納全文的主旨和主要寫作特色,并完成課堂作業(yè) 。
教學過程
1 檢查、交流作業(yè) 完成的情況,復習上一課時已學過的知識內(nèi)容。
2 根據(jù)下面的導讀題繼續(xù)研讀課文第六、七部分,學習、體味文章在平實的記敘中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和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來深化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的特點,并完成課文后的“思考和練習”題二和題三的3、4小題。
第六部分“我們一天一夜翻了八個山”,閱讀該段文字,回答問題。
(18)(接上節(jié)課的導讀題序號17)
簡要說明下列人物的語言表露了人物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①“最可惜的是我所珍愛的毛主席的辯證法講義。”她(聶榮臻同志的夫人張瑞華)說。(教師提示、總結(jié):表露了八路軍戰(zhàn)士對毛主席著作的珍愛和失掉后的惋惜。這確是“一個大損失。”)
②“一天一夜我們翻了八個山”,有人這樣說。(教師提示、總結(jié):表露了八路軍戰(zhàn)士在日寇盤踞的娘子關(guān)前行軍的艱苦和不怕困難戰(zhàn)勝險阻的英雄氣概。)
第七部分“還我河山”(全文的重點部分,可多用點教時),閱讀該段文字,回答問題。
(19)緊縮下面的句子,并說說句中的“和”是什么詞性?
司令部的院子里正殺了兩只雞,據(jù)說是準備慰勞和大股敵人作了惡戰(zhàn)的游擊隊員的。(答案:殺雞是慰勞游擊隊員的。句中的“和”是介詞,意思同“跟”。)
(20)游擊隊員都沒有制服,他們找到什么穿什么。有的穿長袍,有的穿了繳獲的日本黃大衣,更有的穿了自己女人的紅棉襖,外面罩件破短衫,熱起來把短衫解開,露出了紅色襖子,但大多數(shù)人穿的是華北農(nóng)民的破短襖。
①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歸納:反映了游擊隊員的生活條件的艱苦。)
②這段文字中的第二句是一個復句,(有的……,有的……,更有的……,但大多數(shù)……。)劃分該句的層次并說明層次間的關(guān)系。(答案:
有的……,||||有的……,‖更有的……,ㄧ但大多數(shù)……。)
并列 遞進 轉(zhuǎn)折
③從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看,這段文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關(guān)系是 式。(答案:總分)
(21)下面的二個語段的含義各是什么?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來寫,有何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已經(jīng)近午了,村雞在啼,狗睡在麥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時常發(fā)出羊的和諧的叫聲。一切都這么平和,使人想不到這是在敵人的后方的地域。在敵人的后方,我們忠勇的戰(zhàn)士建立了自己的鞏固的后方。
(教師提示、總結(jié):通過對敵后根據(jù)地一片和平、寧靜景象的生動形象的描繪,說明游擊隊在敵后抗擊頑敵,建立鞏固的根據(jù)地,給人民帶來了和與安寧的環(huán)境,這和開頭寫敵人掃蕩后的荒涼與寂寞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樣描寫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發(fā)表了自己的議論,高度評價了敵后根據(jù)地和高度贊揚了建立這鞏固敵后根據(jù)地忠勇的戰(zhàn)士們,表達了作者對抗日軍民的無比敬佩與贊美,對鞏固的后方根據(jù)地的無限熱愛的情意。文中運用議論的表達手法,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議論中得到強化,揭示了“還我河山”的誓言是一定能實現(xiàn)的。)
②就是這襤褸之群,曾經(jīng)屢次擊敗了服裝整齊火力高強的敵人,使敵人畏如獅虎。現(xiàn)在,他們身價一天一天高起來了。敵人在正太路沿線揚言,每一個游擊隊員投降過去,立即賞一百元。但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兒女,是無價的,敵人在這方面,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
(教師提示:總結(jié):在對游擊隊員衣著襤褸的描寫中,作者進而發(fā)表議論,高度贊頌了游擊隊員的極強的戰(zhàn)斗力,“使敵人畏如獅虎”,極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優(yōu)良的政治素質(zhì),敵人的收買、誘降和瓦解,是“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這是我們偉大民族氣節(jié)在游擊隊員身上的集中體現(xiàn),這是中華民族信心與力量的標志,這是光明與希望的象征。表達了作者對游擊隊戰(zhàn)士的無比崇敬與熱愛之情。這段議論深刻地揭示了這場反侵略的人民戰(zhàn)爭必勝的規(guī)律。通過議論表達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中心思想“還我河山”在議論中得到深化,使人深信:抗戰(zhàn)必勝。)
(22)本文的結(jié)尾寫道:
“走進村里,神經(jīng)不像夜里緊張,身體也跟著感到疲倦。正要找地方睡,突然看見一家人家的墻上有四個巨大的字:
還我河山
字態(tài)極雄壯。看了這雄壯的字,又想起了我們夜間的經(jīng)歷,我得承認,我是再也忍不住落淚的許多人中間的一個。”
①作者是怎樣引出“還我河山”這四個大字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教師提示、總結(jié):寫“我”“正要找地方睡覺”時突然看見這四個大字。這樣寫反襯了這四個大字的引人作用。)
②“還我河山”這四個大字的含義是什么?
(教師提示、總結(jié):這四個大字熔鑄了抗日軍民同仇敵愾的民族感情,表達了中國人民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和英雄氣概。)
③用“巨大”和“極雄壯”來形容“還我河山”四個字,有什么作用?
(教師提示、總結(jié):顯示了抗日軍民的偉大精神、巨大力量和英雄氣概,表達了抗日軍民抗戰(zhàn)到底、光復祖國、收回失地的信心和決心,突出了這四個字對抗日軍民的極大的感召力量。)
④作者把“這雄壯的字”和“我們夜間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敘述,這在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結(jié)構(gòu)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教師提示、總結(jié):好讓讀者明確地意識到作者在夜間的所見所聞的抗日軍民的活動,都是在“還我河山”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夜間的經(jīng)歷”都是圍繞著“這雄壯的四個字”來寫,從而體現(xiàn)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對全文材料的統(tǒng)攝作用以及在結(jié)構(gòu)上的前后呼應。)
作者看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又想起了夜間的經(jīng)歷,為什么要“忍不住落淚”?這一敘述形象地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