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教學案
對照式結構(互補嚴密美)特點:文章主體由兩個部分構成,兩個部分構或正反對比,或轉折補充,或辨正分析,論證嚴密全面對照式結構:
勿為情所障目
古人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們,有時總不免對事物產生錯誤或膚淺的認知,然而有誰想過,蒙蔽我們真實的雙眼的,也許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情”呢?
以情障目,不見泰山!
情近,則信任、親近;情疏,則懷疑、冷淡。這恐怕是人之皆有的常情。然而這或親或疏的情,卻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們的認知和決策,使之偏于淺薄或偏頗。翻開中國古代王朝興衰史一看,竟有如斯感嘆!
君不見,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三百里烽火,不僅燒出了片刻的歡喜,更吞噬了周朝的大好河山;只因憑著“六宮粉黛無顏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妹妹,楊國忠便在一系列提拔中平步青云,揚眉吐氣,唐王朝的衰敗也由此而起;而吳三桂情動之下“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劣跡,千古年來仍然令人發指。憤激至死的屈原,慘死風波的岳飛之所以成為令人扼腕的悲劇,除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沖突,難道就沒有很大一部分是與君王疏遠的原因嗎?只因君王為情所障目,看不到有幸埋葬忠骨的青山,只瞥見白鐵無辜鑄成的佞臣!情之障目,豈止不見泰山而已?
幸于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奮斗終身,當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他們之所以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知,往往是從能不為情所障目而起。林覺民在《與妻書》中揮淚唱出一曲“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的悲壯挽歌,正由于他不為夫妻之情所障;毛澤東在兒子壯烈犧牲后表現出的堅定理智,難道不是他創下“欲與天公試比高”偉大業績的原因?對待親屬家人從來沒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懷,若不是不為情所障,又何有“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的英雄氣概?
為情所障,不見泰山;不為情所障,則得有真知灼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若不能脫出“人情”枷鎖,又怎能成為天地間最不屈的斗士,中國最硬的脊梁?過多地考慮恩情親疏,只會為自己的認知帶來不必要的障礙。因此,我們須做到理智、清醒地對待自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親疏論英雄!
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層,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們每個人都應做到:勿為情所障目。
【結構分析】主體部分第三、四段寫“以情障目”,第五、六段寫“不以情障目”,正反對照,敘議結合。采用這種寫法要注意分段,增加層次,不要正面反面各寫一大段。如果覺得一正一反過于單薄,也可以增加層次,反復使用正反對照。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認識分解論點的使用要求。
2、 探討分解論點的方法。
3、 學會在寫作中運用。
課題:如何觀點
教學過程:
一、 認識使用分論點的三個要求:
1、扣得住
例一:
以《讀書樂》為題列了如下的論述提綱:
(1)讀書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享有的權利;
(2)讀書要有明確的目的、良好的閱讀方法;
(3)讀書可以使人掌握足夠的本領,服務社會。
2、分得開
例二:
(1)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充實頭腦,一樂;
(2)讀書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活動,二樂;
(3)讀書可以提高素養,陶冶情操,三樂。
3、排得順
例三:
(1)讀書樂在它是個人成長的必需;
(2)讀書樂在它是人類進步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