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詩歌鑒賞快速規范答題復習
2.通過強化訓練,提高把握詩歌技法的準確性與熟練程度。
3.鑒賞技法時,如果沒有規定角度,應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項解題策略,既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XX年全國高考試卷)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⑴制毒龍。
[注釋] ①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結合全詩賞析時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請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喧鬧的泉聲遇“危石”而哽咽,溫暖的日色因樹林的幽深而變冷。這“咽”和“冷”充分點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點,烘托出幽靜、悠遠的冷清氣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現愿意遠離世俗欲念的隱士情懷。
【此答案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例二: 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因為“咽”用擬人的手法寫泉流之聲,以動寫靜,突出禪寺之靜,生動而傳神地寫出泉流過高石時,水聲急變,形象而生動;“冷”字不僅寫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調,更突出了香積寺環境的清幽、靜謐,這一禪院寂靜空靈之感由這一“冷”字表現出來。
【此答案從修辭和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二、 古代詩歌的規范答題
(一)答題的要求
1.符合題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一定要符合題目的要求。就XX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我認為“咽”和“冷”,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了泉水從石頭上流過的聲音,給人一種清幽恬靜的感覺,同時表達了詩人對路過香積寺所領悟到的這股自然美景的喜悅的心情。
解題的要求是:“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將“冷”置于不顧,又沒有結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這一解答就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2.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
詩歌鑒賞雖說是開放型試題,但也要求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請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別是“危”和“青”字。“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說明了香積寺的偏僻,無人知,快沒人繼承這所寺廟,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禪制屠龍”體現了“青”字,在此環境下,來制“毒龍”,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與文本不符。詩眼錯,分析錯,無意境。
答案二:分別是“咽”和“冷”。作者經過香積寺寫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聯中的描寫景物的凄慘、陰涼,從中寫出了當時一種對世俗欲念的不滿情緒,突出世態陰涼、冷漠與無情。
分析欠準確,意境不準確。
答案三:分別是“咽”和“冷”。本詩寫出了詩人經過香積寺的所見、所聞、所感,“泉聲咽危石”,一個“咽”字,突出了香積寺的靜,泉聲動聽;“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顯得青松的蒼勁、挺拔,從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無意境,分析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