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詩歌鑒賞快速規范答題復習
答案四: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作為山水田園詩派,其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本詩則向世人描繪一幅幽靜恬然過香積寺的游景,全詩突出一個靜字,而咽冷將泉聲月色動靜結合,同時照應前后聯。
詩歌鑒賞,應結合原詩的語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沒有結合原詩語言進行具體分析。
答案五:分別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咽和冷字,深深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悲涼心境,作者厭惡世俗的繁雜,渴望一種清凈、安寧的生活。
沒有詩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結果,沒有分析的過程。
(二)答題的角度
1.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定的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XX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此題的開口面很小,只要從“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請看所給的參考答案:
“折柳”這首曲子寓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2.題目開口面大,可自選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文,試從一個角度切人,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 (XX年上海試題)
虞美人•聽雨 蔣 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答此題,不要面面俱到,圍繞一點寫即可。例如從內容、形象、線索、語言風格等等方面均可。
參考答案:
①從謀篇行文的角度看,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為順敘;但它的寫作觸發點卻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詞中的三幅畫,是緊密相連的,當我們讀到第三幅畫時,只會感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的畫面,正表現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詞的結尾,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了他“聽雨”的一生。
②從線索的角度看,這首詞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詞的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是慨嘆目前的境況,它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寫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環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聽雨”作為一條貫串始終的線索。
③從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度過的。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其寫作的高妙之處在于:作者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進行概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歷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通過它們,形象地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其概括本領是極其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