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對照式鑒賞第二輪導練復習教案
【詩歌賞析】
《惜牡丹花》
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一反常情,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第3課時 │ 典例導練
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強調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惟有”、“兩枝”,語氣肯定,數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論。而惟其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并非多余。詩人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云,已經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全篇詩意幾經轉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癡情已經抒發得淋漓盡致,至于花殘之后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花下醉》
這是一首抒發對花的陶醉流連心理的小詩。
首句“尋芳不覺醉流霞”,寫出從“尋”到“醉”的過程。因為愛花,所以懷著濃厚的興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獨自去“尋芳”;既“尋”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為花之美艷所吸引,流連稱頌,不能自已;流連稱頌之余,竟不知不覺地“醉”了。
次句進一步寫“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覺倚樹(倚樹亦即倚花,花就長在樹上,燦若流霞);由倚樹而不覺沉眠;由沉眠而不覺日已西斜。醉眠于花樹之下,整個身心都為花的馥郁所包圍、所浸染,連夢也帶著花的醉人芳香。所以這“沉眠”不妨說正是對花的沉醉。
三、四兩句忽又柳暗花明,轉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在倚樹沉眠中,時間不知不覺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經散去,酒也已經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朧與沉寂。在這種環境氣氛中,一般人是不會想到賞花的;即使想到,也會因露冷風寒、花事闌珊而感到意興索然。但對一個愛花迷花的詩人來說,這種酒后人醒的深夜氣氛,反倒更激起賞花的意趣。酒闌客散,正可靜中細賞;酒醒神清,與醉眼蒙眬中賞花自別有一番風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見的情態。特別是當他想到日間盛開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許就將落英繽紛、殘紅遍地,一種對美好事物的深刻流連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這最后的時機欣賞行將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紅燭賞殘花”這一幕。
在夜色朦朧中,在紅燭的照映下,這行將凋謝的殘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間仿佛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光華,美麗得像一個五彩繽紛而又隱約朦朧的夢境。詩人也就在持燭賞殘花的過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賞”,正是“醉”的更進一層的表現。
點撥提升
(一)認真品讀,準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