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對照式鑒賞第二輪導練復習教案
讀懂是鑒賞的前提,特別是比較鑒賞更應該細細品讀,準確把握每首詩詞的內容、思想、感情、風格,甚至詩句的句式特點與語氣。
(二)明確比較的角度,找準切入點。
比較鑒賞的點主要有:1.比較創作背景。詩人總是最敏感的,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社會的聲音。他們的呼聲常常是歷史前進的腳步聲,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是我們把握詩人情感的重要途徑。
(三)充分利用提示信息。
如詩歌的標題,詩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間的相互組合關系,詞語的感情色彩,選取的意象,題干,作者與作品的背景,等等。
在近年的古代詩歌的鑒賞題目中,比較鑒賞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而逐漸成為新寵。它有利于引導學生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歸類學習。命題者往往選取兩首主題、風格、題材、體裁、作者等一兩個方面相同的詩歌進行比較。其比較點往往是兩首詩歌的相同點或相異點。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異,最容易的失誤是不能細致區分同中之異。如,同樣寫“愁”, 辛棄疾是“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通過鷓鴣凄婉哀切的傳遞,使人聞之悲從胸涌,沉郁難耐;而李煜則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形象的比喻寫出了愁之深,愁之綿綿不絕和內心的復雜。
新題精練
1.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 。(8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江上秋夜
道 潛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①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注】 ①井梧:即井邊梧桐。
(1)兩首詩中詩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兩詩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處,但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卻不相同,請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詩人因孤寂傷感而無眠。第二首:詩人因夜雨風急而難眠。(各1分)
(2)第一首:“月在梧桐缺處明”展現了梧桐蕭蕭,秋月懸掛的高遠、疏朗秋夜月色圖,襯托了詩人孤寂落寞之情。(2分)第二首:“月在浮云淺處明”展現了風停雨住,月出浮云的清新、寧靜秋夜月色圖,表達了作者寧靜、愉悅的心境。(2分)
【詩歌賞析】
《秋夜》
前兩句敘事。首句直奔詩題,各點“夜”“秋”二字,交代了時間、心態、環境。“夜久無眠”已見怨婦愁緒滿懷,而時又逢秋,秋風蕭瑟,夜氣清涼,錦衾單薄,佳人永夜難寢,更添一層愁苦。次句緊承“無眠”,寫人事活動。既然輾轉反側難入夢,那么如何打發漫漫長夜呢?空房寂寥,紅燭高燒,百無聊賴中,她只好剪燭花以消遣寂寞了。這一句明寫屋內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末句寫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語作結,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