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社會科學類四年聯考題匯編
答案 d
XX年5月更新
一、(云南省昆明三中XX屆高三第七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翰林院與翰林
翰林院自出現便與科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發軔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選舉制度相結合的產物。此制盡管有其種種欠缺與不足,而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卻不失為一項較為公正的選材制度?婆e制度給無數棲身社會下層的民間士子帶來了出頭的希望,為其扶搖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階梯。歷代王朝統治者則借此網羅到大批知識精英,既提高了統治效能,鞏固了統治,也消弭了民間可能孕育的躁動與不滿,在延長王朝壽命、緩解統治危機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科舉制的發展過程中,翰林院逐漸成為文化層次最高的官僚機構。自唐代創翰林學士草詔并應奉文字之責后,靠科舉而晉升者的比例逐漸增加。宋代,科舉制度與翰林院制度接軌。至明代,翰林院成為外朝官署,并規定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狀元授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還創立庶吉士制度。所謂庶吉士,就是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以《尚書•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簡稱名之,在院學習三年后再試,合格者留院,稱留館,余者外委為他官。但因曾就學于翰林院,世人對不能留館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稱之。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廢丞相之后,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與丞相相類。大學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翰林院成為培育高級文官的搖籃和涵養高層次學者的場所。
清代科舉,沿襲一甲進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進士則通過考選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試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親筆勾定,稱“欽點翰林”。為了防止冒考,還在會試與殿試間增設復試,復試合格者方準參加殿試。另外,對已經躋身翰林者,創立大考制度加以監督和激勵。制度之嚴格、措施之細密可見一斑。
前人闡述明清科舉制度,多囿于成說,只談秀才、舉人、進士三級結構,以考中進士為科舉制度的終結。其實,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由進士館選而庶常,庶常而留館,加之清朝特創的翰林大考、考差,無不是科舉制度的延伸和發展,悄然又于三級結構之上又多出一個層次——翰林。所以明清科舉制度實為四級人才結構。
(選自XX年《百科知識》第11期)
5、根據原文信息,下列對“翰林院與翰林”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
a、翰林院是隨著科舉制的發展而逐漸成為文化層次最高的官僚機構。
b、明代規定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開始了“非進士不入翰林”時代。
c、翰林是明清科舉制度人才結構中最高級別的。
d、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后再考試,考試合格者被稱為翰林,不合格者不
能稱之為翰林。
答案 d
解析 只要在翰林院學習過的就被稱為翰林)
6、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科舉制度最早出現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選舉制度相結合情況下產生的,也是在當時條件下一項很公正的選材制度。
b、科舉制度既給社會下層的民間士子進入統治階層提供了可靠的階梯,又讓統治者提高了統治效能,鞏固了統治。
c、明太祖廢除丞相后就創立了“非翰林不入內閣”制度,翰林院也就成為培育高級文官的搖籃和涵養高層次學者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