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復習專題: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例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例4]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
4、排比和對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而對偶必須對稱。
[例1]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光,四海長風……
上例破折號后是排比結構,如果將它改為“滿樹繁花,一街燈光”,或“一街燈光,四海長風”,就變成了對偶。
(2)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提挈語,使排比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
[例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例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語;例3是對偶,屬于沒有重字的典型的對偶句。
(3)對偶在平仄、對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則無此要求。
5、反問和設問的辨析
(1)反問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而設問則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而設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句末只可用問號。
[例1]池水漣漪,鶯花亂舞,誰能說它不美呢?
[例2]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例1是反問,能明確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問號,也可用感嘆號;例2是設問,問句本身不能明確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問號。
6.比喻與象征的區別。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語言形象化的修飾詞句的語言手段,屬于語言學范疇,而象征則是通過一些具體形象,使人產生聯想,從而表現與之相聯系的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現作品主題的藝術創作手法,屬于文藝學范疇。
從運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構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畫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進行暗示,制造氣氛或抒發感情,總之象征意義帶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從特點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體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體的比方具體的,具有鮮明性。
例如:巴金的《燈》通篇把燈光作為光明的象征,作為人們理想、希望、力量和勝利的象征;高爾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驅者和預言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藥》中“紅白相間的花環”,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來主義》的“大宅子”則只是用來比喻中國、外國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義。當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質,從表現抽象的精神來說是象征,從表現具體的人來說是比喻。即或是這樣,象征與比喻也是分開的。
(三)注意辭格的綜合運用
1.兼用——一個語句,從這個角度看用的是某種辭格,從另一個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種辭格。例如:我們有些同志喜歡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反對黨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聯用———個語句中接連使用了兩個以上的不同辭格。例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科學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擬人聯用。
3.套用——一個語句,從總的來看用了某種辭格,而分解開來看,其中又包含著其它辭格。例如:在那天邊隱約閃亮的不就是黃河?那在山腳纏繞不斷的自然是汶河;那拱衛在泰山膝蓋下的無數小饅頭,卻是沮淶山等著名的山嶺。(《泰山極頂》)排比中套用反問、比喻、擬人、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