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提分策略:文言文分析綜合與翻譯
①謙慰喻而遣,一無所納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煩以簡,獄無系囚 ④每去官,輒無私宅 ⑤已衰老,猶強力為政
⑥居身檢素,夏日無幬帳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③表現了孫謙的治理國家的才能。⑤表現孫謙的忠心。⑥表現了孫謙的儉樸,樸素。
【答案】 a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孫謙十七歲開始任職,離任后客居歷陽,從事耕作來供養弟妹,鄉里稱贊他淳厚友愛。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對待蠻夷采用安撫政策,境內安定,威信卓著。
b.孫謙任錢唐令時操守廉潔,不受饋贈。由于沒有私人住宅,離任時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車庫里。明帝想將他引為親信,因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棄這一想法。 c.孫謙任零陵太守時,雖然年紀已老,仍勤于職守,受到官員民眾歡迎,在擔任郡縣令期間,常鼓勵督責蠶桑養殖,努力發展農業生產,收入多于鄰境。
d.孫謙一生歷任二縣五郡長官,處處廉潔奉公,以身作則。九十歲后,每次朝見聚會,他總是先于別人到達。遵奉仁義之道,身體力行也遠遠超過別人。 【解析】 b項所概括分析的“因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棄這一想法”,此處在原文中是“謙不愿處際會,輒散甲士,帝雖不罪,而弗復任焉”,孫謙不是不愿意作官。而是不愿以這樣的方式受到恩寵;明帝不是因為他不愿意而放棄這一想法,而是因為孫謙“輒散甲士”,而氣惱,雖然沒有處罰他,但卻不再任用他了。
【答案】 b 【參考譯文】
孫謙,字長遜,是東莞莒地的人。年輕的時候被親戚趙伯符所了解,孫謙十七歲時,伯父做豫州刺史,招引他擔任左軍行參軍,憑借管理才能得到稱許。因為辦理父親的喪事而離職,寄居在歷陽,親自耕作供養弟弟妹妹,鄉里的人都稱贊他們的敦厚和睦。 后來出任句容縣令,清廉謹慎記憶力強,縣里人士稱呼他“神明”。太始初年,在建安王休仁那里任職,王休仁任命他為司徒參軍,又稟告梁明帝,提拔他擔任明威將軍、巴東和建平兩郡的太守。這兩郡位居三峽地區,以前的官員經常是憑借權威武力鎮守這里。 孫謙將去任職,皇帝命令他招募一千人隨從自己。孫謙說:“少數民族不歸順,原因在于對待他們失去節制,何必煩勞士兵服役,耗費國力。”堅決推辭沒有接受。到了郡職,廣布恩惠,推行教化,少數民族都感懷他,爭著饋贈寶物,孫謙慰勞曉諭之后,送走他們,一點兒禮物都沒有接受。 等到獲得俘虜,也都釋放回家。出于小吏百姓的官員俸祿,全都解除。郡境之內一派和諧景象,孫謙的威望信用極大地樹立起來。齊朝初年,擔任寧朔將軍、錢唐縣令,用簡約的方式處置繁雜的事務,牢獄里沒有被關押的囚犯。 等到他離任的時候,百姓因為孫謙在職期間沒受官餉差役之苦,用車裝載著絲綢追趕來贈送他,孫謙推卻不接受。每次離任官職,都沒有私人宅邸,經常借用官衙空著的車棚馬廄居住。 梁明帝將有朝廷廢立的舉措,想要招引孫謙做自己的得力心腹,就讓他兼任衛尉,撥給他著甲執杖的武士一百人,孫謙不愿意處于矛盾的關鍵位置,就遣散了武士,皇帝雖然沒有責備,但是也不再重用他。 天監六年,外任輔國將軍、零陵太守,雖然已經年老體衰,但還是努力處理政務,官吏和百姓都很安定。先前的時候,郡內多有老虎施暴,孫謙來后就絕跡了。等到他離任那天夜里,老虎就殘害了居民。孫謙擔任郡、 縣長官,經常勤勉的鼓勵督促務農植桑,一定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收入經常比鄰近的郡縣多。 天監九年,因為他年事已老,征召作光祿大夫。到任以后,高祖贊賞他清廉,厚禮對待他,認為他很奇特。每次朝見,他仍然請求承擔繁忙的工作來證明自己。高祖笑著說“我使用您的智謀,不是使用您的力氣。” 孫謙從年少到年老,歷任兩縣縣令,五郡太守,在哪里都很廉潔奉公。夏天沒有帷帳,但是夜里睡覺從來沒有蚊蟲叮咬,人們大多為這事奇怪。年齡超過九十歲時,強壯得像五十歲的人,每次朝會,就會比大家先到宮門。對仁義身體力行,行為超過常人很多。 堂兄靈慶經常得病寄居在孫謙家,孫謙外出回來問候他的生活身體狀況。靈慶說:“先前喝的東西冷熱不合適,喝完當時就還是覺得干渴。”孫謙下來就譴責自己的妻子。有個彭城人劉融,討飯病重,無家可歸,朋友把他抬送到孫謙家,孫謙打開廳堂來接待他。等到劉融去世,按照禮節出殯埋葬他。大家都佩服他的仁義之舉。天監十五年,在還擔任官職中逝世,時年九十二歲。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3~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