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提分策略:文言文分析綜合與翻譯
(1)不識吾子奚以知之?
(2)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稟丘,其不知丘(“丘”指孔子)也甚矣。
(3)是何可否之謂乎? 【解析】 第一句中的“奚以”即“以奚”。第二句中的“未之行”即“未行之”。第三句的“可否之謂”就是“謂可否”。 【答案】 (1)不知道你憑什么知道這一點的。
(2)現(xiàn)在我游說景公,景公沒有采納我的主張,卻賞賜給我稟丘,他太不了解我孔丘了。
(3)這為何還說什么可以不可以的話呢? 七、按字面意義講不通時,要考慮是否有通假字的可能
一個普通的文言詞語,如果按其字面意義講不通,按活用也講不通,就可能是通假字,應該嘗試按通假字的角度來解釋。 例:翻譯下面文段中畫線的句子。
人有買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接連)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解析】 句中的“還”如果當“回來”講,明顯不符合語意。按使動、意動等也講不通。這時我們要考慮是否是通假字。首先找一個同音字來試試,如“環(huán)”如能講通,這可能就是對的。另外一處的“賈”,無論當“商人”還是當“賣”都不合語境,這時也應考慮是否通“價”。 【答案】 希望你圍著馬轉一圈,離去時再回頭看一眼馬,我愿意獻給你一天的工錢。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句子。
杜君者,越之隱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于法,限于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將行,而風俗之成也。
文言翻譯題 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吾雖喜且幸其將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于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雖然為它即將推行而感到高興并且慶幸,但又擔心那些后來的人不能繼承我(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推究它的意義來告訴后來的人。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句子。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孟子•告子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說:“現(xiàn)在有個人,他的無名指彎曲了而不能伸直,不痛苦,也不妨礙工作。如果有人能夠使它伸直,就是去秦國、楚國(求醫(yī))都不嫌遠,因為自己無名指不及別人。無名指不及別人,就知道厭惡;良心不及別人,竟不知道厭惡;這叫做不懂得輕重! 3.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的句子。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1)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