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根據內容推斷和想象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35)“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是XX年提出來的一個閱讀能力點和測試點。這個能力點的提出,表明現代文閱讀測試增加了創造性閱讀的要求,體現了素質教育創新意識的要求。
一、什么是閱讀中的推斷和想象
閱讀中的推斷和想象,屬于閱讀心理學上稱為的“預測”,是一種根據已知探求未知的過程。我們平時讀小說,看電視連續劇,推測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就是這種方法自覺不自覺的運用。只要有閱讀,就會有推測;完全沒有的推測的閱讀是不存在的。
根據文章內容作推斷和想象,通常放在第ⅰ卷現代文選讀(一)中,用單項選擇題考,第ⅱ卷中的現代文閱讀,偶然也會出現這樣的推斷題。
二、推斷和想象的類型
主要有下列三種類型:
1.根據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結論
這實際上是運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想象進行再創造,推出原文沒有直接表述的觀點,得出原文所沒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結論,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譬如,我們在《篩選和整合信息》一講中全文引用了《轉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試卷選文)。文中說“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作物的脫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據此,可以推出這樣的看法:“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使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間。”文中又說:“同時也有些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據此,可以推出這樣的看法:“轉基因作物可能給環境帶來危險是轉基因技術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兩例的推斷,都屬于根據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結論。
2.根據文中的觀點推出作者對相關問題的看法
這一類推斷比上一類推斷要困難一些。這困難主要表現在對作者在文中觀點的準確把握;也表現為對“相關問題”的了解程度,還表現為一個聯想和推理過程。1997年高考就出過這樣的試題。當年所給的材料是郁達夫的《〈中國新文學大•散文二集〉導言》的節選文字。節選的部分專門論述中國古代散文創作的弊端,絲毫未涉及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作,卻出了這樣一道題:
關于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心”,下列說法中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 ( )
a.散文應該表現作者個性
b.散文應該內容形式統一
c.散文應該反對封建教條
d.散文應該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應該突破兩重械梏
要解答這道題,首先要從原文對《古文辭類纂》的評述中,把握作者對中國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知道這“心”就是指主題,中國古代散文的“心”是宣揚尊君、衛道、孝親這“三種教條”的;知道文中所說的“體”是指文章的表現形式,知道中國古代散文的“體”是刻板的、僵化的。還要知道作者把中國古代散文創作中的這兩個弊端概括為“兩重械梏”,并且說,在這兩重械梏之下是寫不出好的散文來的。因此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作要突破這兩重械梏。只有到了這一步,才能進入答題狀態。而答題時又要扣住散文的“心”即主題來判斷。據此可知,本題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a、c。因為中國古代散文創作是宣揚封建教條、嚴守封建教條的,所以新文學散文的創作應該“反對封建教條”、“表現作者個性”。b、d兩項原文未嘗論及,自然不符合作者觀點。當年錯判最多的是e項,主要是考生不明白“兩重械梏”包括“心”和“體”兩個方面,而試題只要求對中國新文學的散文的“心”作推斷。如果考生對中國新文學散文的創作具備一定的知識和閱讀經驗,解答本題會得到一定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