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第一輪專題復習41
弄清楚這些,在仿句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分別按例句中的結構去造句,這樣,就有了明確的針對性。回到前面,本句仿寫的句式結構應是:
故鄉的歌是……(事物),總在……(的時候或的地方)……(干什么或怎么樣)
2、識別并運用相應的修辭手法
細讀不難發現,例句中使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同時也有一些通感(通感可以看著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的韻味。而暗喻是比喻的一種,應該明白,只有性質不同的事物才能作比,并且二者還應具有相似性的特點。因此,在仿句時,也必須體現出例句的這一特征。下面這兩個例子,就不符合要求:
故鄉的歌是一首輕柔的歌,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哼起。
故鄉的歌是一支優美的樂曲,總在寂寞的時候響起。
有一定文學常識的人就會看出,句中的本體(歌)和喻體(歌、樂曲)是同一類事物,它們構不成比喻的條件。
同時,由于是造兩個仿寫句,因此,兩個用來作比的事物(喻體)最好屬于不同的類別,以使句子更加變化多彩。下面這個仿寫就不是太好: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麗的簫,總在思鄉的夜晚吹起;
故鄉的歌是一把悠揚的口琴,總在月圓的時候奏響。
這是因為,“簫”、“口琴”同屬樂器,而且與例句中的“笛”也屬于同一類事物。
3、識別并表現出仿句中相應的情感、語言風格
細加體會,例句語言具有形象生動、文雅清麗的特點,而且富有意蘊,仿句時,也要盡可能地體現出這些特點;并且,既然是“故鄉的歌”,那么顯然是針對遠方的游子而言的,自然,后面用來作比的事物,一定會給遠離故鄉、飄泊旅居的游子帶去親切、溫馨的感覺,從而撫慰他們思鄉的孤寂心靈。因此,句中的意象必須符合這一要求,才能產生較好的表達效果。所以,選用什么喻體是需要講究的,它應該具有美感,能給人以情感的慰藉,否則就達不到仿寫的要求。如:
故鄉的歌是一只怪叫著的烏鴉,總在客居的旅舍上空掠過;
故鄉的歌是一陣狂暴的沙礫,總在游子的心頭敲打。
試想,“怪叫著的烏鴉”、“狂暴的沙礫”怎能給人以美感,而“掠過”、“敲打”,又怎能給游子以心靈的慰藉呢?
再如“故鄉的歌是一首憂愁的詩,總在深夜的燈下完成”一句,不但語意平淡,而且顯然缺乏意蘊,只需在幾個地方略作一點改動,其表現力就大不一樣:
故鄉的歌是一首纏綿的詩,總在月圓思歸的夜里吟唱;
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找到很多可以用來作比的事物,如:燈、風、小溪、春雨、風帆、詩、信、鳥兒、花兒、茶、酒、云霞、山泉、月光、太陽等。
另外,也要注意前后詞語的搭配和語意的完整,不然語句就缺乏表現力甚至文意不通。例如:
故鄉的歌是一杯香醇的酒,總在觥籌交錯是記起;(搭配不當)
故鄉的歌是一只船,總在巨浪的潮頭上。(語意不完整)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仿句時還要善于聯想和想象,注意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積累,培養良好的語言感覺能力,這樣就可以厚積薄發,從容應對了。
本題較理想的仿寫有:
故鄉的歌是一只輕盈的風箏,總在異鄉的天空上飛翔;
故鄉的歌是一聲親切的呼喚,總在游子的心頭回響;
故鄉的歌是一泓清涼的泉,總在酷熱的荒漠中涌出;
故鄉的歌是一座堅固的橋,總在布滿溝壑的路上架起;
故鄉的歌是一片燦爛的云霞,總在風雨之后的天空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