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1.朱自清認為,聞一多詩歌風格的特點是 的。
2.在朱自清看來,徐志摩詩歌風格的特點是 的。
3.聞一多和徐志摩在詩歌創作上既有相同處,又有相異處。相異處的主要之點是:聞
一多作詩 ;徐志摩作詩 。
4.下列對聞一多,徐志摩的比較分析,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 )
a.聞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詩,然而都不能擺脫西洋詩歌
的影響。
b.聞一多、徐志摩都憑借想象寫作情詩,然而成就都不大。
c.聞一多、徐志摩寫詩,在技法上都考究運用比喻,給人的感覺都是活潑的、鮮
明的。
d.聞一多重視新詩理論的探索,徐志摩重視新詩體制的嘗試,在當時都有一定的
影響。
e.聞一多幾乎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惟一的愛國詩人,而徐志摩是一名吟詠愛情的愛
情詩人。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題。
語言文字規范化
現在,社會上的語言文字使用狀況的確太混亂了。這種混亂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一是以繁體字回潮為中心的文字混亂;二是以方言泛濫為代表的語言混亂;三是以胡編亂造、不知所云為特點的語文水平滑坡。
世界上任何一個統一文明的國家,都有通用的語言,規范的文字,發達國家不用說,就是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語言和文字的規范是自然形成的,有的則加上了政府的推動、干預。與語言文字統一和規范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家的分裂和地區間的矛盾沖突不斷。中國恐怕是最早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秦始皇的“書同文”政策是盡人皆知的,其實,歷代盛世也都有過類似的措施。歷代王朝要求“書同文”、語同音,都是著眼于全國政令的暢通,以保證國家統一,但其影響所及基本上局限于官場。
1955年,我國的經濟剛渡過了困難的恢復期,黨和政府就提出要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和簡化漢字。這是因為當時要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要解放生產力,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就需要克服方言所造成的各地交流的障礙,用一批簡化了的漢字迅速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現在,我們正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統一祖國的事業奮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程度越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完善,對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就越高。不能想象,如果普通話沒有成為全國的通用語,統一的市場怎樣形成,怎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