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文言實詞
六、閱讀下文,完成11~12題。
嗟來之食
齊大饑①。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②,貿貿然③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④!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⑤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 “微與⑥!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 ①大饑:大荒年。②蒙袂(mèi):用衣袖蒙著臉。輯屨(jù):身體邁不開步子的樣子。③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④嗟: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⑤從:跟隨。⑥微:不應當。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1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右執飲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來之食________
(3)從而謝焉________ (4)曾子聞之________
【答案】 (1)拿著 (2)只因為 (3)道歉 (4)聽說
12.解釋下列各句中“食”字的意義和用法。
(1)黔敖為食于路________
(2)以待餓者而食之________
(3)予唯不食嗟來之食________
【答案】 (1)讀shí,食物,名詞 (2)讀sì,把食物給人吃,動詞 (3)讀shí,吃,動詞
【參考譯文】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愿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啊!”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于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
七、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3~14題。
狀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狀童。圣人取童智而遺童狀,眾人近童狀而疏童智。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飛伏走,謂之禽獸;而禽獸未必無人心。雖有人心,以狀而見疏矣。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于人,而有禽獸之心。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未可幾(通“冀”)也。
13.下列句子中,對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狀不必童而智童 狀:外形
b.智不必童而狀童 童:兒童
c.戴發含齒 戴:頂著,(頭上)長著
d.未可幾也 幾:希望
【解析】 b.“童”通“同”,相同。
【答案】 b
14.下列句子中,對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圣人取童智而遺童狀 遺:丟開,丟下
b.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 近:親近
c.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疏:疏遠
d.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親:受人親近,被人親近
e.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 至智:達到才智
【解析】 e.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或高才大智。
【答案】 e
【參考譯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卻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卻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選取才智相同的,而丟開外形相同的;常人卻親近外形相同的,而疏遠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親近并且喜愛他;外形和我不一樣的,就疏遠并且畏懼他。長著七尺高的身軀,有手腳之分,頭上生有毛發,嘴里長著牙齒,能憑借車馬奔馳的,這叫做人;可是,人未必沒有獸心。盡管他們有獸心,卻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親近。長著翅膀,頂著頭角,長著牙齒和爪子,能在天上飛翔或在地面奔跑的,這叫做禽獸;可是,禽獸未必沒有人心。盡管它們有人心,卻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遠。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頭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狀,卻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紂王、魯桓公、楚穆王,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樣,卻有禽獸之心。一般人總是拘泥于同一外形來求得高才大智,這是不能夠指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