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病句辨析總復習教案
三、成分殘缺或贅余辨析
句子一般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成分殘缺一般主要表現在主、謂、賓和修飾成分的殘缺。句子成分贅余,指句子中出現了表達相同意思,起相同作用的成分或不必要的成分。
[例句]分析下面一組語句:
1.由于一個學期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2.通過這場大辯論,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3.就共青團員如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展開討論。
4.為了全面推廣利用菜籽餅或棉籽餅喂豬,加速發展養豬事業,這個縣舉辦了三期飼養員技術培訓班。
5.為什么廠領導對工人群眾批評廠內個別財會人員違犯制度年終突擊花錢的現象不及時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呢?
6.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惱怒,二忌睡前不可飽食,三忌臥處不可當風。
7.為了防止這類交通事故不再發生。
8.到會的15名與會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辨析]1、2兩句由于多用了關聯詞語(“由于”“通過”),使句子缺少了主語。這類句子的改法一般有兩種:①去掉句首關聯詞,②去掉第2分句前“使”。3句應在“建設”之后加“做貢獻”。4句應在“喂豬”后加“的經驗”。5句中“批評”之后少了一個助動詞“的”,使句意變成了“制止”工人群眾批評財會人員突擊花錢的現象。6句中前面有“忌”,后面就不能再用表否定的“不可”。7句中“不”多余,“防止”的是“再次”發生,而不是“不再”發生。8句中“到會的”和“與會者”重復。
四、結構混亂辨析
結構混亂主要表現為一句話前后雜糅兩種結構,或把兩句話硬拼合為一句。
[例句]分析下面一組語句:
1.如果不認真鍛煉,那怎么能有好成績是可想而知的。
2.這種慷慨悲歌的壯舉的背后,還是自信心不夠的表現。
3.選出下列語句中表意明確的一項是。
4.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譯作是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與讀者見面的。
[辨析]1句中把反問句與判斷句雜糅在一起,破壞了句子結構和語氣的前后一致。用反問語氣,應該是“那怎么會有好的成績呢?”如用判斷句,則應該說成“成績不好是可想而知的”。2句應在“……的背后還是自信心不夠”或“……壯舉還是自信心不夠的表現”兩種結構中選用一種。3句中把“選出……的一項”和“……的一項是”兩種句式雜糅,可選其中一種。4句把“要出版一本譯作需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和“一本譯作是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才能與讀者見面”拼合在一起,應選用其中一句。
五、表意不明辨析
表意不明一般有以下一些情況:①費解,甚至使人不知所云,②指代不明,③由詞的多義或兼類造成的表意不清,④語句(短語)歧義。關于語句歧義,將在下一專題重點辨析,這里不再多談。
[例句]試分析下面的句子:
1.小學體育教材要根據小學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否則教材就會變成無的放矢的材料,甚至產生相反的作用。
2.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決定到離她家不遠的王二嬸家去,讓她陪她一同回家。
3.宋老大跟齊三久別重逢,談得投機,他給他點上了一支煙。
4.縣里的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
5.在魯藝時,只有我跟她學過鋼琴。
[辨析]1句前面并沒有說“正面”的作用,后面卻說“相反”的作用,讀者無法明白到底指什么。2句中“她”和3句中“他”都指代不明。4句中“前”既可理解為副詞“以前”,又可理解為動詞“前去”。5句中“跟”既可理解為“和”也可理解為“跟從”(即拜她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