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論語》七則
教學目標:1、 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 理解并記誦《論語》七則內容,了解儒家傳統文化精髓,傳承中華民族精神。3、 聯系實際,體會本文在當代的現實意義。說明:本文節選自《論語》,從內容上看主要闡述了守“仁”、“安貧樂道”等儒家基本思想,是理解孔子及儒家學派的重要依據。從文言翻譯角度來看,本文有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因此從字詞句入手,掌握積累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對于理解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有從文字意思入手到探究文字背后思想的一個過程,需要學生循序漸進地走進圣賢的心靈,也只有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才能使傳統文化具有現實意義。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實詞和虛詞,深入理解儒家傳統思想精髓。2、 難點:孔子言論中提出的關于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觀點,在當代的現實意義。 說明:本文是高中課本第五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作為文言文單元,我們雖然要重視學生對于文言字詞文句的理解掌握,但高三的學生不應該僅僅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還應該提高到更深一層,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如何在當今這個時代理解儒家的思想精髓,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也是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青年學子提出的一個重要人生話題。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激發興趣補充相關知識1、 根據幻燈片提供的信息,請同學們猜出所指內容:(這是古代私塾中使用的教材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記錄儒家學派基本思想)、(是孔子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2、 我們今天就要學習《〈論語〉七則》這篇課文,讓我們來探究孔圣人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1、 學生自由發言,根據已有知識推斷出課文標題——《論語》2、 學生齊讀幻燈片部分內容,補充鞏固相關常識。利用靈活的方式,不僅給學生補充了《論語》有關知識,而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朗讀課文疏通字詞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2、 根據課下注釋,對生字讀音做標注。3、 學生集體朗讀,再次認讀難字、生字。1、 學生根據教師范讀及課下注釋,為生字標注拼音,為朗讀做準備。2、 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感知,并交流字音方面存在的問題。朗讀是古文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斷句的能力及語感,為理解課文打基礎。提出問題分析課文1、 請2-3個學生根據注釋翻譯第一則內容,教師對重點字詞語句的解釋加以強調: ①“惡”字的讀音及解釋作辨析② “富”、“貴”“貧”、“賤”詞義辨析。③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一句進行分析討論。2、請學生根據上述翻譯,概括這則語錄體現出來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記錄。3、 教師由對“里”字解釋過渡到本則對“仁”字的分析總結。1、學生對“惡”(wu)字的讀音及解釋作辨析。2、 “富”是指有錢財;“貴”是指社會地位高;“貧”是指經濟困窮;“賤”是指社會地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