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專題復習學案(四)
b.擔任大將軍后,竇嬰及時向皇上舉薦賢才,并且不貪財物,皇上賞賜的千斤之金竇嬰都沒享用分文,而是讓下屬根據他們自己的需要取用。
c.栗太子被廢黜后,竇嬰稱說有病,攜一女子隱居在藍田南山下,后經高遂的勸說,才又入朝拜見。
d.桃侯免職后,太后向皇上極力薦舉竇嬰,但皇上并未采納太后建議,認為竇嬰不足以擔當丞相的重任。
10.根據文意,下列推斷或評說正確的一項是【 】
a.竇太后之所以憎恨竇嬰,收回了竇嬰的門籍,不讓他入朝朝見,起源于竇嬰嫌自己所任的官職小,稱病辭官這件事。
b.選文表明,竇嬰雖然名聲顯,位卿侯,定大業,但終究沒能為相,因為他不知時變,輕慢無禮。
c.選文最后一段主要在闡發人生禍福相倚的道理:兇禍隱藏在福祉中,適時爆發。但作者認為人生禍福歸根結底屬于“遇合有命”。
d.從竇嬰的人生經歷來看,其幸福完全是皇上和太后帶來的,因為他是“孝文皇后從兄子”;其敗落則是他自己輕慢的個性造成的。
參考答案
練習一
1.d(a提、堤dī,緹、題、醍tí。 b凋、雕diāo,啁zhōu,倜tì,綢chóu。c怯、愜、挈、鍥qiè,砌qì。d均讀yú。)
2.d(a.締。b.宣。c.賬。)
3.c(①告罄:財物用完或貨物售完。告竣:宣告事情完畢,多指較大的工程。②整合:調整后組合。調和:配合適當。③寄于:寄托在。寄予:寄托。)
4.b(a.吉光片羽:比喻殘存的珍貴的文物,此處宜用“雪泥鴻爪”。b.形容對傳聞之事議論紛紛,現多指某種言論十分囂張,含貶義。c.一鳴驚人:比喻平時沒有特殊的表現,一做起來就有驚人的成就。這里與“一貫的傳媒優勢”相矛盾。d.責無旁貸: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別人。與“職責”語義重復。)
5.d(a.“制造”與賓語搭配有誤。b.缺主語,句式雜糅。c.“開始”與“又”語義矛盾,“活動”與“活躍”搭配不當。)
6.a(b.“這”之前的逗號不當。c.頓號應為逗號。d.括號應為破折號。)
7.c(“來”應為使動用法。)
8.d(a.①于是②經由。b.①于是,就②竟然。c.①認為②憑借。d.“者”均屬定語后置的標志。)
9.a(“王孫”不是帝王子孫,在原文中是竇嬰的字。)
10.b(a.“太后憎嬰”起源于“嬰引卮酒進上曰”這件事。c.最后一段主要在進行人物評說。d.“完全是”的說法太絕對,還應有竇嬰自己的“賢能”。)
附:文言翻譯
竇嬰字王孫,是孝文皇后堂兄的兒子。他的父親是觀津人,喜好賓客。孝文帝的時候竇嬰做吳相,因為生病而被免職。孝景帝即位后,擔任詹事。
皇上的弟弟是梁孝王,母親竇太后寵愛他。粱孝王上朝,以親兄弟的身份出席皇帝的宴會飲酒。當時,皇上還沒有冊封太子,酒酣之時,皇上滿不在乎地說:“我去世后就把帝位傳給你。”太后十分歡欣。竇嬰舉酒進言說:“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代代相傳,這是大漢朝的制度,皇上憑什么能夠傳位給梁王!”太后由此憎恨竇嬰。竇嬰也嫌自己所任的官職小,于是就稱病辭掉官職。太后免除了竇嬰出入宮門的門籍,不讓他到朝廷朝見。
孝景三年,吳楚兩地反叛,皇上考察竇姓家族的人,(其他人)都不如竇嬰賢能,于是召見他,但竇嬰執意推讓辭謝,稱病說不足以勝任。太后也自感慚愧。于是皇上說:“天下正有急難,你難道可以辭讓嗎?”于是拜竇嬰做大將軍,賞賜千斤之金。竇嬰向皇上舉薦了袁盎、欒布等多位賦閑在家的名將賢士。皇上所賞的賜金,他陳放在廊廡下,有軍吏經過,就讓他們根據所需自己取用,賜金沒有收入竇嬰自家的腰包。竇嬰駐守滎陽,統領齊、趙封地的軍隊。七國破亡后,被封為魏其侯。游士賓客都爭著歸附于他。每次朝廷議論大事時,列侯沒有敢與他平起平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