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詞語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詞語和句式 教案1
一、理解詞語和句式——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b級)
[知識要點]
對高中生來說,文言文閱讀就是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所謂“淺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
第一,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常用詞與次常用詞,非常用詞出現的機會極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專門術語也很少運用。第二,從文章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主要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詞類活用。文言虛詞的運用也以常見的典型的用法為主。第 三,從文章的體裁上看,主要是敘事、寫景、抒情、一般說理等形式,而不是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之類的作品(如《文心雕龍》)。第四,從文章內容涉及的范圍來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從文章的整體風格來看,屬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兩漢散文與唐宋八大家之類后世古文家(不是駢體文作家)的作品。不過由于高考這一選拔性考試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淺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試的材料。大致說來,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在選取文段時常有這樣一些考慮:語言規范標準,卻又不刻板雷同;內容深淺適中,但又含有較深的意蘊;文筆流暢多彩,決不晦澀單調;風格雅正典范,卻又不千篇一律;設題之點較多,而又能分出深淺層面;總體難易適度,無過難或過易的地方。此外,選段還應和學生應該具備的文言知識有一定的聯系。
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變化量大的是詞匯。因此,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和虛詞非常重要。而實詞與虛詞相比較,更是閱讀文言文關鍵的一環。要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必須做到能夠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實詞的詞義。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又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2.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一詞多義;
3.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實詞活用的多種形式。
【知識點解說】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古今漢語的同形詞語,只有一些基本詞(“天”、“地”、“山”、“水”等)和一些專有名詞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大多數都有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變得完全不同,如“湯”、“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無貶義);大多數情況則是,一些多義詞語,只是其中一兩個義項古今相同,其他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討伐”的意義,但古代還有“功業”、“自我夸耀”的意義。另外,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詞,古代都是一個詞組,意義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閱讀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義的差別,以今度古,望文生義,就很易出錯。下面將常見的古今異義詞語,按單音和雙音兩類分列于后,括弧內注明古義或古代才有的意義。對古代是詞組現代是雙音詞的不再加以說明。
單音詞
被(遭受,覆,蓋,通“披”) 兵(武器,軍事) 除(建筑物臺階,任命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