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詞語和句式 教案1
活用主要是為了收到簡練、鮮明、生動的效果。下面是幾種主要的活用情況。
1.名詞活用
①活用為一般動詞。活用后的意思仍和這個名詞本身的意思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了。如:沛公軍霸上(軍:駐扎);二月草已芽(芽:發芽);進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為使動詞。其特點是必帶賓語,是兼語式的簡化,翻譯時必須恢復成兼語式。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wang之(王:使……為王)。
③活用為意動詞。活用為意動詞,也必須帶賓語,但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和賓語并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師郯子”,譯成“孔子把郯子當作老師”。
④直接作狀語。名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飾作用。例如:“猱進鷙擊(像“猱”、“鷙”那樣,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卒廷見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動作行為的地點);操軍破,必北還(向北方,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而鄉鄰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況的逐漸變化);日啖荔枝三百顆(每天,表示動作行為的頻率)。
2.動詞活用
①活用作名詞。即這個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來到這里的人);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出產的東西:入:收入的財物)。
②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其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事物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一般說來,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多屬使動用法。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燒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動用法。意動用法就是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意謂性”,即“認為(賓語)怎么樣”,可譯為“以……為……”或“把……當作……”。意動用法多數是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例如: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謝,公子怪之(怪:以……為可怪)。
3.形容詞活用
①活用為名詞。活用為名詞的形容詞,在句中不是表事物的某一性質狀態,而是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的人或物。它和動詞活用為名詞一樣,一般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這個形容詞作定語。例如:“與少(少數人)樂樂,與眾(多數人)樂樂,孰樂?”“兼采百花之長(長處)而去其短(短處)。”“與蒼梧太守有舊(舊交)。”
②活用作一般動詞。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如:素善留侯張良(善:與……友善)。
③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使得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其特點與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基本相同。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臣:使臣著急);足以榮汝身(榮汝身:使你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