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 現代文閱讀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著《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陳陳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里看到過這樣的記載。據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總是蹦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于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狂風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濕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凄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怒吼著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著天涯,扶搖直上哀號和翱翔著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啟了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洌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滾滾流淌。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么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大凡能用聲音、圖畫或文字去打動人們的藝術家,往往會歷盡滄桑,甚至要闖過多少生死的關隘,還得在日后反復地揣摩,晝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經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確實就應該永不停頓地奮斗下去,將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終存留在人們心中,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愈伯牙遇到鐘子期這個知音,為什么會“萬分的興奮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