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沖刺復習 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第三課時)
二、表述角度要一致
說話也好,寫作也好,說明一個意思,描述一個對象,總要有一個表述的角度,包括時間角度、空間角度、人稱角度等。一個復句或意思聯系緊密的幾個句子,表述的角度應該前后一致。角度一致,語言才能連貫。例如:
③他童年時候討過飯,少年時候在財東馬房里睡過覺,青年時候又在秦嶺荒山里混過日子,簡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難。他覺得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也是享受。(柳青《創業史》)
例③前一句的三個分句都從時間角度來表述,前后兩句又都以“他”為表述角度,語氣連貫,語意暢達。如果不注意語言表述的角度,一會兒以“我”為觀察的主體,一會兒又以“他”為敘述的主體,或者一會兒說“天”,一會兒談“地”,表述角度不斷變換,就會影響語言的連貫。
例如: ④1936年12月9日,欲赴臨潼向蔣介石請愿的西安學生,在幾座城門均被國民黨關閉的情況下,于中正門(今解放門)向軍警發動了強大的宣傳攻勢,終于感動守城軍官及門衛,打開鐵鎖,沖出城門,奏響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的序曲。例④前邊幾個分句敘述的是“西安學生”,“打開鐵鎖”則承前省略換成了“守城軍官及門衛”,后邊“沖出城門”則又轉回了“西安學生”,這樣換來換去,影響了語言的連貫。最好在“打開鐵鎖”后句斷,在“沖出城門”前加上“學生們”,語言就連貫了。
三、思路要連續不斷
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這條思想的路應該是連續不斷的,反映在語言上,就是句子的順序、段的順序安排要合理。事物之間都有一定的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程序順序、事理順序等。按照這些順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語言才能連貫。一般說來,記敘文多以時間或空間為順序,說明文多以空間或程序為順序,議論文以事理為順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應該考慮這些相關的順序。例如:
⑤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袁鷹《井岡翠竹》)
⑥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葉圣陶《蘇州園林》)
例⑤兩句話從“遠處”和“近處”的空間展開,描繪出一幅井岡翠竹圖,語言銜接自然。例⑥是按總分順序安排的,第一句先總說,后邊則承接這個總說分別介紹,構成意思并列的兩小層,思路清楚,語言連貫。
下邊這句話連接得就不好:⑦新學期開始了,班委會進行換屆選舉。很多同學提議繼續由張燕任班長,理由是她學習成績好,踏實肯干,團結同學,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工作的計劃性比較差。
例⑦列舉理由應該是正面肯定,但句后突然來一個轉折,給人的感覺好像倒是張燕不應該當班長。句子銜接不合理,影響了語意的表達。
四、語言銜接要緊密
注意語言形式上的銜接與呼應,也是保持話語連貫的一個重要條件。要使語言前后銜接緊密,可以采用下列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