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
第六章 社會科學類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題薈萃
一、(XX年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斷橋”考
唐代詩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中有“斷先橋荒蘚合,空院落花深”的詩句,這被視為今日西湖十景之“斷橋”的最早文獻記錄。
斷橋在南宋咸淳年間因隸屬寶祜坊而改稱寶祜橋。因“斷橋”不斷,當時也出現了用諧音“段橋”解釋為“段家橋”的說法,如周密《武林舊事》卷五“斷橋”下就說“又名段家橋”。但因為在“斷橋”不斷的問題上沒能達成共識,所以后來人們圍繞“斷橋”的名義問題聚訴紛紜。
翻閱典籍,除西湖斷橋之外,詩文中說道“不斷之‘斷橋’”的還有幾例。如金趙秉文《墓歸》詩云:“行過斷橋沙路黑,忽從電影得前村!泵魃劢洶睢稊鄻颉吩娫疲骸奥劦綐蛎麛啵瑥膩斫鹄者^!鼻孱櫽谟^《南樓四詠》詩云:“門前空有斷橋在,十日人無款竹扉!笨梢姟安粩嘀當鄻颉痹诠糯潜容^常見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獨有。
然而橋既不斷,為什么稱為“斷橋”呢?據考證,這里的“斷橋”實即“籪橋”,而“籪橋”則是與捕魚蟹之“籪”相伴的一種橋,它主要是用來協助捕魚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會進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淺灘中繁殖后代,漁人便利用螃蟹的這種生活習性加以捕捉。他們把蘆蒿、竹竿等編連起來的“籪”插在江河之中,擋住螃蟹向下游行進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籪”爬上來,以求越過下行,而漁人就在“籪”側的橋上捕捉它們(當然也有劃船前往捕蟹或收籠的)。這種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帶尤為常見,陸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處處起魚梁”(“椴”亦可作“籪”)之語。清藩衍桐《兩浙輶軒續錄》載海鹽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詩云:“沿塘兩岸遍桑麻,畫舫朝移日又斜。望見籪橋心便喜,急收帆腳到儂家。”這里的“籪橋”就是指與放置魚籪、蟹籪有關的橋,這種說法在部分地區至今還有。但因放置魚籪或蟹籪過多對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響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來,這種捕魚蟹的方法,隨著人工養殖業的興起而逐漸被淘汰。
杭州西湖為錢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錢塘江與西湖的水域連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攜帶的泥沙逐漸形成了“白堤”。流經孤山的兩股水流在寶石山東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為一道天然“魚梁”。漁人在“白堤”東端設籪來捕魚蟹,而且依籪設橋,以方便捕捉魚蟹和到孤山的交通,這樣的橋叫做“籪橋”,也在情理之中。張祜的詩句中寫作“籪橋”,因為那時“籪”字或許還沒有產生,或許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別是自吳越王錢穆筑垾海塘以來,錢塘江的魚蟹經西湖而洄游的現象消失,漁人也就逐漸不再用籪捕捉魚蟹了。隨著杭州都城文化的發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斷橋”已失去設籪捕捉魚蟹功能的本義,但“斷橋”之名卻由于文人作品的稱頌和民間口耳相傳而得以沿用。
(節選自關長龍《“斷橋”考》,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