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1
十二、(06皖南部分重點學校高三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謎
王 勉
玻璃的出現(xiàn)已有5 000多年的歷史,世界公認最早的玻璃制造者為古埃及人。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中國的玻璃是從古埃及傳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戰(zhàn)國、西漢玻璃器,上面有中華民族裝飾特點的紋飾及圖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國內(nèi)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關注。古玻璃研究專家、廣西博物館館長黃啟善說,它們的出土不僅涉及中國古玻璃制造技術的起源,而且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出土的這些古玻璃究竟屬舶來品還是“中國制造”?中外專家用現(xiàn)代光譜實驗得出的共同結論是:中國的“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屬于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tǒng),中國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種特有的原料獨立制造出來的。專家同時認為,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人的獨立發(fā)明,但發(fā)展緩慢,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雖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yōu)點,但易碎、不耐高溫、透明度差,不適應驟冷驟熱,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品和隨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fā)展不充分。因此,當既具有中國古代玻璃優(yōu)點,耐溫性能又好、適應性又強的“鈉鈣玻璃”傳入我國后,引起人們的極大驚異,這類外來品與中國的“鉛鋇玻璃”在性狀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中國人不知道它們是同一類物質。
“鉛鋇玻璃”如何起源?有學者認為,這與古代中國人冶鉛的實踐分不開。鉛在我國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鉛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種化妝品。同時古人非常熱衷的煉丹術也叫鉛汞之術。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流行“食金飲玉”可以長生的說法,煉丹術興起后試煉珠玉(即玻璃)也就成為煉丹家的活動之一。不過煉丹家著眼于養(yǎng)生,因此制作玻璃沒有走上獨立發(fā)展道路,更談不上總結出一套成熟的技術來。又有學者認為中國玻璃的發(fā)展與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制陶技術,青釉器物的燒成溫度可達1 200攝氏度,春秋時期已掌握熔化生鐵的1 350攝氏度的高溫技術。一般情況下,溫度只要達到1 200~1 300攝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黃啟善說,文化是無國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斷地發(fā)展完善。中國玻璃的“成長史”正說明了這一點,盡管歷史已經(jīng)證明古代中國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獨立制成“鉛鋇玻璃”,但當這種技術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認識和接受時,它就需要不斷完善,就需要像“鈉鈣玻璃”這樣代表先進文化的技術代替它,這是符合事物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
5.下列關于“古玻璃”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鉛和鋇,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屬于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tǒng)。
b.中國古玻璃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特點,適合做裝飾品、禮品和隨葬品。
c.中國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溫,其實用性不如陶瓷、青銅、玉石器,發(fā)展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