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1
答案 ①由于具有游民意識的通俗文學作品在許多社會歷史事件中起到了指導性作用,所以研究這類作品可以更準確(真實)地了解歷史。
②由于這類作品對于生活平庸單調的人們或沒有生活經驗的年輕人影響很大,所以研究這類作品可以更普遍(全面)地了解人生。
第三部分 創新預測題精選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生態美學的學科依據
李曉林
生態美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生態學和美學各自研究對象的交叉部分,即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的關系,美學研究人與現實(自然、社會、藝術)的審美關系。生態學和美學的結合點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生態學研究物種之間的共生關系,也包括人與環境、與其他物種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也是美學的研究對象,生態美學不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諧關系。
從學科性質上,生態美學的最終落腳點在美學,而美學的最終依據在哲學,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為生態美學找到其哲學依據。中國《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臘前蘇格拉底哲學、印度《奧義書》等人類早期的哲學、宗教典籍里蘊涵了萬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認為人和萬物擁有同一個來源,那就是“道”,莊子也主張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學。人與萬物同構、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這是生態美學得以成立的哲學基礎。首先,人與萬物交換能量,人需要陽光、水、空氣、食物,如果這些被污染被破壞,必然殃及人類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續,時刻離不開自然界,所以人類應該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其次,人與萬物交換信息。人情感反映都是在與萬物共在中發生、發展的,而不僅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結果。再次,人與萬物的關系不可能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在于我與你的關系,是互為主體的關系。萬物的欣欣向榮必然使人感覺愉快,萬物的肅殺衰敗必然使人心生哀戚。從人和萬物的生成角度,我們不僅能夠找到生態美學的學科依據,也能夠找到生態倫理學的學科依據。
西方現代美學所探討的人與萬物之間的審美關系與現代生態學關于人和萬物相互依賴關系的觀點具有一致性。首先,認識論美學把人和審美對象的關系理解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現代美學認為,在審美體驗中對象有了知覺和情感,與人心靈得以溝通,因此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不是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而是主體間性的關系。其次,傳統美學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對立起來,認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現代美學認為它們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維包含了感性,藝術揭示著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