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 (蘇教版)
(課堂實錄)
【教學目的】
1、加強誦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2、體會詩歌內在的情緒,深邃的哲理。
3、體會詩歌嚴謹的結構。
【教學過程】
師: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無題詩,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生:(齊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師:春天將盡,百花凋謝,催生百花的東風已經無力。在這種環境中遇到朋友離別之苦,實在難以承受。李商隱的這首詩里充滿了對別離的傷感。南朝文學家江淹說:“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因離別而落淚,因傷懷而賦詩,那么馮至筆下的《別離》詩又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呢?
課前布置同學們登陸學校電子圖書館,查找有關馮至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交流學習的成果。
生1:馮至是文學翻譯家,譯作有《海涅詩選》和海涅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譯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慕尼黑歌德劇院頒發的歌德獎章;1987年又獲該國國際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國際交流中心藝術獎。
生2:馮至是現代作家,他的中篇歷史小說《伍子胥》,不拘泥于歷史的故事傳說,運用想象和虛構進行創作,用以借古諷今。出版有散文集《東歐雜記》、傳記《杜甫傳》等,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寫中追求一種啟示性的哲理,顯示了他散文創作的藝術個性。
生3:馮至是學者,有論文集《詩與遺產》等。
生4:馮至是詩人,他的《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生5:馮至還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
師:魯迅先生為人率真直爽,為文切峻犀利,但他對馮至的詩評價極高,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馮至的《別離》。
歌不唱不足以感肺腑,詩不讀不足以怡性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
(學生自由朗讀)
師:同學們讀了這首詩有什么感覺?
生6:老師,不好意思,我有好幾句沒有讀懂,總之感覺很拗口,可能我本來就不是學詩的料子!
(同學大笑)
生7:老師,人生如同一張磁盤,不同的人在磁道上留下的音符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又有不同思維方式,更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態度。馮至好像是深沉而且有思想的人,所以讀他的詩要慢慢“品”,而不是牛“飲”。
生8:我在查資料時看到以下內容,感覺馮至的確是一個深邃的思想的詩人:
(學生投影)
馮至的《十四行集》是關于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是由27首詩組成的,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詩人關于人的生命的這種體驗與形而上的思考,與從歌德到存在主義的西方思潮的關系,是比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著影響,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與傳統思想的聯系也是明顯的,例如詩人關于自我與萬物的溝通的體驗與思考,就顯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思想因素。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采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