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一教案文言文閱讀(散文)
從XX年以來,古代散文開始在高考中嶄露頭角,經過幾年的發展,古代散文逐漸受到了高考命題專家們的青睞。XX年高考18套卷子中,8套都考察了古代散文,與史傳散文平色秋色。古代散文包括古代敘事散文、古代寫景記游散文、古代議論性散文等.在二輪備考時,應該注重此專題的命題規律和解題的技巧。
XX年《高考考綱》對此考點的要求是: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文言文閱讀這七條具體要求在高考命題中,側重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篩選提取信息、歸納概括內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前者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則是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這些具體要求應該說都是閱讀淺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條件。
一、實詞的判斷方法。
《考試說明》要求“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因此在文言文的復習備考中,必須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可是,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關鍵是要確定這個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就必須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詞義推斷的具體方法,以便靈活運用,形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二、虛詞的判斷方法。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個考點.常見的文言虛詞雖然只有18個,但每個虛詞的意義都很豐富,如果單憑死記硬背各個義項,拋開具體語境,不借助一定的語法結構分析,效果肯定不好。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從總體來看,對文言虛詞的考查著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考查內容都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如果能在積累的基礎上,尋求規律,形成一定的推斷技巧,無疑會提高答題的正確率。但要想攻克文言堡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鍵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120個常見文言實詞
1.愛,ài
(1)名詞,恩惠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產死去,孔子聽說這件事后,流著眼淚說:“他是古代為我們留下來的恩惠啊。”
(2)動詞
①給人恩惠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吳廣平素給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為他所用。
②喜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韓愈《師說》)
——喜愛他的兒子,選擇良師教他們。
③憐惜,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子魚論戰》)
——憐惜那些鬢發斑白的老人,還不如向他們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
⑤通“薆”,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