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一教案文言文閱讀(散文)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②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jīng)。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把……作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13.【因】本義闡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為”外,還當“憑借”、“按照”、“沿襲”講,它為什么這么多意思,要怎么記憶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個人臥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義是“席子”、“墊子”。由于席子、墊子之類的東西是供人們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為“依靠”、“憑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由此,可引申為“根據(jù)”、“按照”,如“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還可以表“沿襲”(憑借著原有的不加改變),如“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因”字的“原因”義,也來自“憑借”義——原因也是一種憑借。至于“因為”義,是“原因”虛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