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一教案文言文閱讀(散文)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釋: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釋: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④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鐘山記》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例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例釋: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形容詞后,含有贊嘆意味。例釋: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與焉!《論語•泰伯》。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6.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例釋:秦于是乎輸粟于晉《左傳•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例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④吾嘗疑乎是。(乎:對。)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長乎爾。(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例釋: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本義闡析:乃字和“汝”、“爾”、“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當第二人稱代詞,屬于假借義。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④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