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十一教案文言文閱讀(散文)
(2)代詞
1)第二人稱,今譯為:你(們)、你(們)的。它與“爾”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時音近義通。例釋:①嫗每謂予曰:“其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②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③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勾踐滅吳》。④蚤繅而緒,蚤織而縷《種樹郭橐駝傳》。
2)近指代詞,今譯為:此、這樣。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3)用作動詞(有書稱之為“比況詞”),譯為“如、好像、像”。它與“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時讀音相近,意義相通。例釋:①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②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4)音節助詞,不譯。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5)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若敖鬼餒: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餒:餓。若敖氏的鬼受餓了。比喻沒有后代,無人祭祀。)
(6)通“耐”、“能”,今譯為:能夠、才能。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游》
(7)與“而”有關的復合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何】本義闡析:“何”在金文中的個獨體字,像人扛著戈,是“荷”的本字。后來,“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來表示原義。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詞義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②“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③“大王來何操?”《鴻宴門》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