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 (蘇教版)
生26:好!
師生朗誦吳奔星先生的《別》。
你走了/沒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陽里;你走了/沒有和誰說起/只留下一串笑容/在露珠里;你走了/沒有說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陽里/雙眼動蕩在露珠里/影子搖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陽/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了整個的你!
(學生鼓掌)
生26:這首詩雖然也沒有具體的情節,但有電影“蒙太奇”式的畫面,“你”的笑容融化在夕陽里,雙眼動蕩在露珠里,影子搖晃在河水里,因此,“你走了,留下了整個的你” 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了。
生27:我現在明白馮至的《別離》為什么一開始看不怎么明白了,我們總喜歡尋找具體事件、具體畫面,因為這樣才刺激。中國文學好像就是情節多余思索的。馮至是個翻譯家,吸收了西方的哲學思維,所以思索的味道濃烈一些。雖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作為學習和積累階段的我們來說,還是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我們只要意識到這首詩的重點不在交代事實,而在刻畫內在情緒和表達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嘗這首“思與詩相結合”的“沉思的詩”的韻味。
師:這首詩從“招手”的具體描寫開始,以抽象的感悟結束。中間缺少了傳統詩歌的摹情狀物,而多了西方詩歌的哲理思索。
生28:我覺得這樣寫避免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不良傾向,在我看來,中國詩歌有堆砌辭藻、羅列現象、強加情感的弊病,應當適當向西方詩歌學習,多向思想的縱深處開掘。
師:(師鼓掌)你能讀詩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見解,而“成一家之言”,給我國詩歌創作指明方向了嘛!
(學生微笑)
同學們,馮至的《別離》是一首“十四行詩”,它的節奏往往含有“層層上升而又下降,漸漸集中而又漸漸解開,以及它的錯綜而又整齊,它的韻法之穿來而又插去”的特點,善于表現沉思的狀態和吟詠比較永恒的主題。馮至自己說:“它(十四行詩)不曾限制了我活動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過來,給一個恰當的安排”,“把主觀的生活體驗升華為客觀的理性,而理性里蘊蓄著深厚的感情”,充分表達對生命的體驗和對友情的感悟。那么,詩人是如何安排這首詩歌的結構的呢?
(學生沉默、思考……)
生28:這首詩的結構十分緊湊,第一節突出離別帶來的情感沖擊,第二節寫離別后默默地承擔、嚴肅地生活,第三節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第四節強調要平靜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對歲月的流逝、人世的變化。
生30:我覺得可以用“起”“承”“轉”“合”四個字來概括這首詩的結構,這首詩的段與段,句與句,或斷或連,表現詩意的關聯或轉折,曲折而豐富地傳達出對友情和生命的理性體驗?梢苑Q得上是一首精致的詩。
師:同學們剛才談得很深入,面對舊日時光以及朋友的別離,我們不能總流連在傷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時相互扶持,更是離別后的相互勉勵。我們不需要“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式的孤獨與惆悵,不需要“斜陽落盡天山外,望斷天涯路”式的癡迷與等待,豁達一點,開朗一點,“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誼常存,即使身在天涯,兩心仍是“若比鄰”。
大家再齊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