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專題復習“格高韻遠的北宋詞”導學案
9、感知作品:讓一生讀,其余聽辨正音并感知。)
10、導學上片。上片寫景,有人說本詞上片的特點是“景深”,你能說說它是如何寫“深”的嗎?請你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本片改寫為一段景物描寫。(一是堆霧的層層楊柳,二是無重數的簾幕,三是站于高樓也不能望見外面(章臺路)。)
11、導學下片。設計問題如下:
(1)下片的前兩句寫的是什么意思?(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著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
(2)清人毛先舒評曰“詞家意欲層深,語欲渾成。作詞者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或欲舉其似,偶拈永叔詞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可謂層深而渾成。”他的意思是說語言渾成與情意層深往往是難以兼具的,但歐詞這兩句卻把它統一起來。所謂“意欲層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層層深入,步步開掘。請思考這兩句是如何開掘的?
(第一層寫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淚。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觸。此刻女子正在憶念走馬章臺(漢長安章臺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處)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見,眼中唯有在狂風暴雨中橫遭摧殘的花兒,由此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禁傷心淚下。第二層是寫因淚而問花。淚因愁苦而致,勢必要找個發泄的對象。這個對象此刻已幻化為花,或者說花已幻化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著花兒癡情地發問。第三層是花兒竟一旁緘默,無言以對。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還是不肯給予同情,殊令人納悶。緊接著詞人寫第四層,花兒不便不語,反而象故意拋舍她似地紛紛飛過秋千而去。人兒走馬章臺,花兒飛過秋千,有情之人,無情之物對她都報以冷漠,她怎能不傷心呢?這處借客觀景物的反應來烘托、反襯人物主觀感情的寫法,正是為了深化感情。毛先舒評曰:“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入,又絕無刻畫費力之跡,謂非層深而渾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筍未出而苞節已具,非寸寸為之也。”(引同上)詞人一層一層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筍有苞有節一樣,自然生成,逐次展開。在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這是本篇一大特色。)
(三)作業:
1、默寫“燕子來時新社”、“庭院深深深幾許”
2、預習下一課
(四)教后記
第二課時
一、導學目標
1、能夠展開聯想,驅馳想像,撰寫文筆雋永的詩詞意境想像文。
2、背誦 “碧云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四首詞
3、理解“情景交融”和“直抒胸臆”兩種藝術手法
二、導學重點
背誦“碧云天”“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四首詞
四、導學難點
1、理解“情景交融”和“直抒胸臆”兩種藝術手法
2、撰寫文筆雋永的詩詞意境想像文。
五、導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二)導學“蘇幕遮”
1、初讀正音感知:
(1)找一生朗讀,余生聽辨糾正。重點注意“黯、思”兩字。
(2)進一步感知:本詩要求同學背誦,你認為哪些地方容易寫錯或記錯,請找出來讓其它同學注意。
2、詳讀理解作品:
(1)請結合注釋,自己理解本詞,劃出不好理解的地方,請教其它 同學。(讓學生有疑)
(2)再讀上片。上片主要是寫景,寫了哪些意象?按什么順序寫的?表達了什么情感?從哪里看出是表達了這種情感?(意象略,表達思鄉,從“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和“寒”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