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專題復習“格高韻遠的北宋詞”導學案
(3)請在練習本上寫出本片的意境,100—200字。
(4)下片寫“黯鄉魂,追旅思”,這種“思鄉和羈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一是寄希望于“好夢”。二是登高望遠,但不能獨倚。三是借酒澆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淚。)
3、美讀品味作品。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本詞,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導學《八聲甘州》
1、導學作者:(1)讓學生說說了解柳永哪些信息。后找一名學生讀注①。
(2)教師根據情況適當補充:
柳永 (約980--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大約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5 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這首牢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里,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并記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寫他的歌詞,并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于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歲時方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終客死襄陽,家無余財,群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人生一世誰不想讓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光熱? 有職才能有權,才能施展抱負,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時沒有像現在這樣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條路——去當官。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在從政大路上跋涉著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淵明那樣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蘇軾、白居易那樣政心不順而求文心;像王維那樣躲在終南山里而窺京城;像諸葛亮那樣雖說不求聞達,布衣躬耕,卻又暗暗積聚內力,一遇明主就出來建功立業。柳永是另一類的人物,他先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政治,碰了釘子后沒有像大多數文人那樣轉向山水,而是轉向市井深處,扎到市民堆里,在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國封建知識分子中一個僅有的類型,一個特殊的代表。——梁衡《讀柳永》
柳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到民間去的詞作家。也許我們可以責備柳永沒有大志,同為詞人不像辛棄疾那樣:“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不像陸游那樣:“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時勢不同,柳永所處的時代正當北宋開國不久,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經濟文化正復蘇繁榮。京城汴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興市民階層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藝相應發展,恩格斯論歐洲文藝復興時說,這是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市民文化呼喚著自己的文化巨人。這時柳永出現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的市民文學作家。他在市井這塊沃土里酣暢淋漓地發揮了自己的才華。——梁衡《讀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