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實用技法之提出問題選好角度回答問題
君難道沒有聽說過范仲淹先生?沒有聽過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民思想?
思想的傳遞,有利于我們古為今用,批判吸收。
誰沒有見過遠(yuǎn)古的戰(zhàn)場,見過岳元帥的英姿?誰沒有感受到他那“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
誰沒有聽過陶淵明先生,沒有讀過他那優(yōu)美的田園山水詩?誰沒有感受到他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歸隱不慕名利的精神?
誰沒有見過滾滾長江,沒有讀過蘇子豪氣萬丈的詩詞?誰沒有領(lǐng)略到他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dá)的精神?
精神的傳遞,有利于我們傳承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
傳遞,奏響生命的協(xié)奏曲。君不見,正因為有了傳遞,才有了中華文明的淵源流長;君不見,正因為中華民族的互愛互助;君不見,正因為有了傳遞,中國這條沉睡的巨龍得以重新騰飛,才得以在九萬里的高空俯視世界!
傳遞,歷史因你而更精彩,社會因你而更絢麗!
傳遞,奏響生命的協(xié)奏曲!
甲乙兩文都是閱卷場印發(fā)給全體閱卷教師的標(biāo)桿作文,為保持原貌,未做任何改動。粗粗一看,兩篇文章似乎在伯仲之間。都是議論文,都有明確的中心論點,都有事實材料的支撐,結(jié)構(gòu)都比較清晰,語言都很暢達(dá),而且乙文表達(dá)似乎更有文采。但閱卷專家的賦分卻很懸殊,甲文被判定為二類,最后得分是46分,乙文被判定為三類卷,最后得分35分。兩個語言表達(dá)能力旗鼓相當(dāng)?shù)膶W(xué)生在最終的得分上卻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普通高級中學(xué)語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明確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jìn)行書面表達(dá)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能否良好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寫作的基本前提,書面表達(dá)是手段,進(jìn)行交流是目的。從歷年高考作文的實際看,高考寫作其實是一種對話,是寫作者和命題者之間基于題目限定的前提的對話,在這個對話交流過程中,考生必須在命題人框定的范圍內(nèi)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要明白,所有的題目中其實都隱含著命題人提出的問題,考生要或形象或直接地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再來看XX年的廣東高考作文,話題“傳遞”之前只有一小段提示性文字,并沒有提出什么明確的問題,但是考生應(yīng)該敏銳地意識到,這個話題其實是隱含著命題人對考生的若干問題的。比如“我們需要傳遞什么?”“為什么要傳遞?”等等,考生要在這些大的問題框架下回答自己對于傳遞的認(rèn)識和理解,與命題人與閱卷人展開對話。
那么,這兩篇文章有沒有回答問題呢?
甲文的邏輯起點是“我們需要傳遞什么?”它的答案是“我們需要傳遞思想”。
乙文的邏輯起點是“為什么需要傳遞?”它的答案是“(因為)傳遞,奏響生命的協(xié)奏曲,演繹出人生的繽紛多彩,描繪出歷史的絢麗多姿”。
當(dāng)然,一個好的交流者不能僅僅給出一個答案,還必須給出充足的理由才能說服對方。于是,這兩篇文章就有了第二層級的問答延展:
甲文第二層級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傳遞思想?”它的答案是“思想的傳遞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他人,同時也有利于自己”。
乙文第二層級的問題是“為什么傳遞能奏響生命的協(xié)奏曲,演繹出人生的繽紛多彩,描繪出歷史的絢麗多姿?”它的答案是“(因為)書籍的傳遞,有利于薪火相傳,越燃越旺;思想的傳遞,有利于我們古為今用,批判吸收;精神的傳遞,有利于我們傳承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